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观察

2019-10-28 02:48蒋素珍汪长英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阳上亢太溪针刺

蒋素珍 汪长英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阳江 529500

眩晕为头晕目眩,轻则闭目则止,重则如坐舟车,伴有恶心、呕吐等,临床多见、发病率高,可因外感或内伤致病[1]。而内伤又以肝阳上亢为多见,症见:眩晕耳鸣、头胀、头痛,过度烦劳或者过度恼怒会加剧病症,面色多潮红,心情急躁且易怒,会有口干口苦,舌质红等症状[2]。本研究采用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来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在本院收治的56 例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 例。其中实验组男15 例,女13 例;年龄42 ~73 岁,平均(56.6±2.8)岁,病程13.5d ~24 个月,平均(8.5±3.8)个月;对照组男17 例,女11 例;年龄40 ~71 岁,平均(58.2±3.8)岁,病程12.7d~25个月,平均(9.6±6.6)个月。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详情见表1。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其中肝阳上亢型[3]纳入诊断标准如下:(1)患者眩晕耳鸣,头痛、头胀、视物旋转;(2)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脉弦数;(3)可伴恶心呕吐,面色发白等;(4)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反复发作。

排除标准:(1)伴有免疫缺陷的患者;(2)有精神性疾病的患者或者有服用类似药物的患者[4]。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口服奥力保克(黑龙江澳利达奈德制药有限公司,H23022467)每次10mg,一日一次,半月为1 疗程,服用2 疗程。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 行常规针刺治疗[5]。针刺取百会、风池、太冲、行间、侠溪、内关、太溪、四神聪等,伴头痛者可以加上太阳、率谷等配穴,伴耳鸣者可以加上听宫、听会等配穴[6]。确定选穴后,在患者身体上找到相应的穴位位置,然后用酒精消毒表皮皮肤,选用一次性无菌乐灸牌不锈钢毫针(规格:0.16mm×40mm)进行针刺以上穴位[7]。具体刺法如下:针刺风池穴时,针尖微微向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 ~1.0 寸,内关穴直刺0.6 寸,太溪穴和太冲穴直刺0.5 寸,四神聪、百会穴平刺0.5 寸。太溪得气后行补法,太冲得气后行泻法,余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针刺穴位30min,每日一次,连续针刺15d 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8]。选择背俞穴的肝输、肾输穴进行埋穴。具体方法如下:定穴位,常规消毒。选取一次性专用埋线针1枚,将长度约为1.0cm的羊肠线置于针的前端,快速进行穿刺进针行针,直至患者穴位部位感受到酸胀的感觉,将羊肠线植入此处,然后一边推针一边进行退针管。之后,用碘酒进行消毒针口处,用纱布覆盖,要保持埋线部位的干燥清洁[9]。每10 天埋线治疗一次,共3 次。

1.3 观察指标

(1)疗效的判定。痊愈[10]:患者无眩晕、头痛等症状出现;显效:患者自觉头晕目眩,偶尔会发生头痛;有效:自我感觉到头晕并且能感受到自身旋转或晃动感,对正常生活几乎没有影响;未愈:治疗后并无明显变化。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观 察 指 标。 眩 晕 残 障 量 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包括三部分[11]:情感因子部分、躯体因子部分和社会功能因子部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得病情况越严重。视觉眩晕模拟量表(visual vertigo analogue scale,VVAS):用于快速评估视觉性眩晕的严重程度,得分越高,患者病症越严重。前庭症状指数(vestibular symptom index,VSI),总共11 个等级的评分,0 分表示正常,10 分表示最严重。

(3)不良反应或副作用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后期的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在年龄、性别比例以及平均病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评分结果比较

患者在治疗前各组数据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治疗后,各项评分结果均有所下降,其中,实验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在治疗后,三项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评分结果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评分结果比较(,分)

组别 DHI VVAS VSI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71.12±9.68 44.21±5.23 12.942 <0.05 71.25±8.54 43.16±4.84 15.142 <0.05 43.15±6.22 21.22±3.92 15.783 <0.05实验组 70.81±10.32 31.11±4.57 18.613 <0.05 71.23±7.81 35.23±4.75 20.839 <0.05 43.13±5.19 14.15±2.69 26.233 <0.05 t 0.116 9.981 0.010 6.188 0.013 7.869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或副作用的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其中对照组不良反应的例数为5 例,发生率为17.9%,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9,P <0.05)。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眩晕的发生多由于肝火上炎,肝肾阴虚,气血两亏,肾精不足等多种原因引起,但临床上肝阳上亢型不乏少见[12]。缘由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之大,肝火上炎,清窍失养致肝阳上亢之多见;又本地人生活习惯以肉食多、蔬菜少,饮食肥甘厚腻,日久痰热内蕴,高血压病类者之多,致肝阳上亢患者为多,多为实证、热证,此外也是中风易发的诱因[13]。正如古人云:“无火不眩、无痰不晕”。又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肝阳上亢多为实证、热证标实为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为治则。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眩晕有明显的优势,在穴位的选择上,风池穴属胆经,位于后颈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处,可疏风清热、明目开窍;内关穴属心包经可宁心安神、和胃止呕[14];百会穴位于巅顶络属肝经可平肝熄风、醒脑开窍;太冲穴、侠溪穴、行间穴可清泻肝胆、疏散风热、清利官窍;太溪穴属肾经原穴可以补肾养肝,安神定志,诸穴共用可平肝潜阳、清火熄风[15]。选择肝腧穴、肾腧穴进行穴位埋线是加强了针灸治疗肝阳上亢的疗效,借助一次性的医疗器械,把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载体羊肠线植入到目的穴位上,进而可以持续刺激目的穴位,起到加强“平肝潜阳、清火熄风”的作用[6],针刺与穴位埋线二者相结合相得益彰、疗效显著而且无不良反应。

从实验结果来看,说明采用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针刺结合穴位埋线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大脑血液循环、改善大脑血供,促进脑细胞的修复,从而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在肝腧穴、肾腧穴上埋线更是加强了平肝潜阳、气血调和的作用。虽然两组治疗均能起到一定的疗效,但实验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毒副作用,特别适合于高血压病、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症等辩证为肝阳上亢型的患者。未发现不良反应,而且疗程短、见效快,多无传变为坏证、危证。

综上所述,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很好的前景,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阳上亢太溪针刺
针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肝火旺和肝阳上亢,你会区分吗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拌蕨菜安神镇静
吴茱萸贴敷太冲涌泉穴辅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温暖手脚
补肾的法宝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