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思政”对文化自信培育的调查分析

2019-10-28 02:16邹俊平李颖钰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调查分析英语课程文化自信

邹俊平 李颖钰

摘 要: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决定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英语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最激烈,也是历时长、课时多,对学生影响大的一门课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和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英语“课程思政”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培育肩负重要的责任,也为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育文化自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文化自信;调查分析

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决定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是“四个自信”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在中国文化自信的培育方面,英语是比较特殊的一门课程,出于教学的需要,传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化工程,并明确提出要进行包含“课程思政”在内的十大育人工程,推进“三全育人”工作[2]。自此,高校思政工作开启了从“小思政”转变到“大思政”的模式,所有课程都要高度重视思政育人作用。如何在英语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探讨既传播西方文化、培养英语技能,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3]。但是,长期以来,英语课程教学都是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思政教育工作,且集中传播西方文化,让学生直面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这对学生的文化自信极为不利。英语课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最激烈的课程,这就要求英语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让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对自身文化形成历史性、系统性和比较性认识,增强成就感,从而培育文化自信。

在初步進行了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后,课题组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教学改革班级(大一新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发送二维码和网址的方式,手机或电脑作答。共收到有效答卷210份,占调查班级学生总数的97.22%。问卷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历史文化认知、英语课程思政模式和文化自信四个部分。从调查结果看,英语课程思政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可行且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对文化自信培育的模式持肯定态度。

一、高职生源的基本状况调查

高职学生来自农村且在中学文科类学生居多,这是高职生源的基本状况,但调查班级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较大。第一部分调查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共四个客观题。生源地为农村的占80%,城市为20%;高中是理科生的占37.14%,文科生占61.43%;少数民族学生为17.14%。

二、学生在文化认知方面存在历史性、系统性认识不足,深度不够

第二部分调查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共九个客观题,以中国文化史架构为主线,纵贯传说时代到当代社会[4]。对是否知晓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熟悉的仅占14.29%;对是否了解夏商周时期哪些杰出文化成就方面,了解《诗经》的为50%,少数民族占8.33%;对是否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杰出文化代表,了解四则运算的仅占22.86%,《黄帝内经》的占47.14%;认为秦汉时期哪个方面对后续社会思想文化影响最大,认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仅占34.29%;认为魏晋隋唐时期哪个方面对后续社会思想文化影响最大方面,认同儒释道(儒家、佛教、道家)融合仅占17.14%,而门第社会为零;认同宋元明清时期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最大为宋明理学的占37.14%,认同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进程的为28.57%;认同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改变了中国人自卑的心理的占38.57%;认同迄今为止孔孟思想对当今中国人影响最深刻的仅占18.57%,宋明理学为零。

学生对历史文化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刻,原因是接触渠道有限,并且缺少相应的指导,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情况尤甚。自信源于实力和成就的认知,应通过针对性的设计和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杰出成就的认识,这一状况才能有所改善。

三、学生整体支持英语课程结合传统文化和职业道德的模式进行思政教育

第三部分调查学生对英语课程思政模式的看法和态度,共六个客观题。认为英语课程可以或者有必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职业道德以及校史校训和结合时政热点进行教学,分别占88.57%、80%和82.86%;对英语课程技能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关系,认为“英语技能虽然重要,但任何课程都是为了育人,所以也应该进行思政教育”的占35.71%,认为“英语技能和思政教育同样重要”的占37.14%,合计为72.85%。

学生整体认可思政教育对育人的重要性,且自身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有清醒的认识,对英语课程结合职业道德、校史校训和时政热点等进行教育有迫切需求。

四、学生整体支持英语课程结合传统文化和职业道德进行思政教育,但价值观念和文化自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程思政任重道远

第四部分调查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看法,共十五个客观题,一个主观题。对“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对自己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影响比较深”方面,认为“中国”和“都有较大影响,但更偏向中国”的分别占35.71%和62.86%;对“重视西方节日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方面,认为“更重视传统节日,不过西方节日”仅占22.86%;对“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对您产生了什么程度的影响”方面,认为“影响很大,不自觉地会用西方的价值观思考问题”或“有一些影响”的分别占27.14%和57.14%;对“面对文化入侵,您认为高校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方面,排前两位的是“大力度举办中国文化节等传统文化活动”(90%)和“在中国传统节日到来时举办与节日风俗相关的庆祝活动”(85.71%);对“已经形成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等文化品格主要受哪方面的影响?”方面,位居前三的是“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风俗环境”,分别为:95.71%,85.71%和77.14%;“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持什么样的态度”问题,认为乐观的占75.71%。

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多元冲击、影视剧的流行、社会商业化西方节日等,学生的文化自信受到了较大冲击,传统文化自信受到侵蚀,英语课程思政对文化自信的比较性认识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在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中,需始终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牢记“为谁培养人”。强化责任意识,努力培育共同的思想基础;强化育人意识,一体化构建育人体系;强化创新意识,精准施策解决问题[5]。

研究也发现“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目前管理理念有待加强,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有待完善;马克思理论学科建设须进一步加强,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须努力创新;须培育专业化“思政”教学队伍,提升“思政”教学能力。解决这些问题,须明确主体责任,发挥引领协同作用建立教学团队;把脉学生需求,找准学术突破口创新教学载体;解决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但培养树立“四个自信”和德艺双馨的技能型人才,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是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世伟,邹俊平.融创传统文化,提升职教内涵[N].湖南日报,2018-11-27(8).

[2] 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2017-12-05

[3] 周子玉,吴旺.后殖民时期高校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以湖南省高校为例[J].高教学刊, 2017(17):87-89.

[4] 陈登原.中国文化史(上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972.

[5] 邹俊平.狠抓《纲要》落实,提升育人质量[N].湖南

猜你喜欢
调查分析英语课程文化自信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