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与超越:我的教育追求

2019-10-30 03:17薛义荣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学校管理

薛义荣

摘要:适合与超越,是办学者的教育追求。适合是教育的基础和条件,即遵循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顺应学生学习天性的教育;超越是教育的目标和追求,即追求个体发展最大化、最优化,追求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实现持续发展。学校管理者可通过做有情怀的教育者、为学生打造适合的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师,不断摸索学校的改革定位,去探索“适合与超越”的办学模式。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学校管理;教育追求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A-0014-06

我时常想:每位教育者教育观念的形成是否与他入职的学校有关?所任教学科的特点,是否也影响着他对教育的理解?教育者应根植于学校和学生实际思考教育,理解教学,惠及学生。我是一名物理教师,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学生间存在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理应尊重。印度哲学家奥修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好的教育一定首先是合适的教育。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人只有受过一种最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因此,我也時常想,我们该如何营造适合生命差异成长的教育生态?寻找适合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有效路径,不断实现超越呢?

多年来,适合与超越,是我的教育追求。我认为,适合是教育的基础和条件,即遵循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顺应学生学习和生活天性的教育;超越是教育的目标和追求,即追求个体发展最大化、最优化,追求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实现持续发展。

我对教育的理解与追求,不仅体现在我个人的成长发展的实践中,也体现在我在新华中学办学实践的诸多方面。

一、学校校长首先应是优秀教师

我认为,校长首先应该是有教育情怀的行家里手。校长必须知教育、懂教育、精教育、爱教育,而教育的深刻道理首先应该来自教学。因此,我始终坚持在教学的第一线,即便担任校长后,仍然承担一个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我认为的高效课堂核心观念(见表1)。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学者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我以为,“问题”就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2010年以来,我带领我的团队(扬州市直高中校所有物理骨干教师和全市大部分物理市级骨干教师)进行了“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我们期待唤醒学生,逐步地从要学(让物理有趣、使物理易学)、能学(讲方法、有能力),上升到乐学(物理有用、亲身体验),逐步实现老师引导学、学生自己学、个体主动学的转变。我们构建了基于问题的“自主·导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问题引导、自我尝试、合作讨论、展示交流、总结提升五个环节,现已被全市高中物理教师普遍采用,该成果也获得了2017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以来,我们又进行了问题教学的后续研究——基于问题的高中物理“对话·体悟”式教学研究,探索了相应的教学模型(见图1)。其实,无论哪种范式,都离不开两个核心评价要素: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015年,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我又在思考物理教学如何实现从教书走向育人的转变,如何真正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出来的,我们应该确立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观。学习必须始终发生在学生身上,学习必须最终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也最好以学生适合的方式进行。我们只有清楚学生要什么,才能按需给什么。课堂教学设计不应是教师如何教的设计,而是学生如何学的设计,教是为了学,最终为了不教,教应服务于学。

教学的要义之一是使知识结构化。结构化的知识更体现本质,便于记忆与迁移。诸如通过报纸、微信等渠道获得的信息、知识,是没有结构的,是碎片化的,很难被人们长期记住。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将每节课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整体化,做到纲举目张。教学的要义之二是使知识条件化。通过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知晓知识的来龙去脉,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的使用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所学的知识只有做到了条件化,才能在遇到恰当条件时有效地被提取出来并加以运用。学科知识本身不是学科核心素养,但蕴含着学科核心素养,它包含着为何生成这样知识内容的价值追求。教学的要义之三是使知识情境化。学到的知识要如何应用?要创设真实情境,将学科要解决的问题信息蕴含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就会明白为什么提出这个概念,这条规律是针对什么问题的,从而在习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在面对真实情景中的实际问题时,学生才能积极有效地去解决。

学科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生不断实现转化: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使他们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认识能力,使他们明白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把蕴含在知识中的观念、态度、价值观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使他们懂得怎样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成为一个具有创新实践精神的人。

二、学生是学校办学的中心

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抵达,抵达心灵的最深处,迸发唤醒沉睡的力量,并为这些心灵指明一个方向、打开一条通道、提供一种陪护。

我校的校训是“崇德、尚美、力行”,培养目标是“全人格、强基础、有智慧、高品位、善发展”,围绕目标,我们又提出办学策略“学生培养,德智融通;教师发展,德能并进;服务提升,德能双显。”学生培养、德智融通,就是以德启智,以智载德。用道德弥补智慧的缺陷,用智慧承载道德的实践,德智交融,全面发展。教育最本质的追求是让受教育者趋善向上、增加知识、提升人格、丰富精神世界,成为一个能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服务、有益于社会的人。所以我们确立了学校的一切为了学生,以生为本,让学生始终位于学校中央的教育理念。

人格健全,首在体育。学生的健康,是学生发展的首要保障。重视体育,发展体育,是我们的基本理念。除了思想上高度重视,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一年举办一次体育节,举办一次全体学生参加的素质运动会和部分学生参加的田径运动会;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与体育教师绩效挂钩;学生体质测试不达标者在评优评先、评奖学金等方面一票否决;组建多个体育类学生社团,新建多个体育类专用场馆。近年来,我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连续多年荣获江苏省健美操啦啦操赛一等奖,市女子篮球比赛第一名等。在高度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配备了3名专职心理教师,组建了心理教研组,开设积极心理学必修课程,让心理健康教育由定点走向普及,由咨询走向课堂,由选修走向必修,为新华学子的青春保驾护航。

丰富课程,个性选择。课程建设方面,我们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活动课程仪式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1.制定、修改三年一贯全程教学计划,所有学科根据学校生源状况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每一个学段的具体目标、任务、方法、措施、评价等。2.编制、修订校本导学案、作业纸,让导学案、作业纸更符合我校学生实际。3.引入极课系统、运用大数据进行学情分析,使我校的教学更具针对性。总之,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校本化实施,力争开优。校本课程特色化方面,也主要做了三件事:1.高一年级开设体艺活动课程,包含器乐、舞蹈、合唱、太极拳、健美操、舞龙、瑜伽、古琴等37门课程,让每位学生至少掌握一项体育健身项目或培育一项艺术爱好,以期达到“愉悦身心,强壮体魄,学会生活,享受生活”的目的。2.高二年级开设学科拓展课程,包含语数英、物理、技术、心理等22门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爱好特长自主选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以期达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终生发展,个性发展”的目的。3.高三年级开设仪式体验课程,包含十八岁成人礼、高三升旗仪式、一百天因你而精彩、校外远足放飞梦想等八个主题活动,以期达到“感恩励志,增强动力,不懈努力、成人成才”的目的。

从“灌输”走向“体验”。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不过是一场顺势而为,顺学生成长之理,处学生成长之势,给予学生生命关怀和激励,这也是一种适合。顺势需要唤醒主体意识,需要更多的亲身“体验”。2000年学校在全市首创无人监考考场,2012年专设诚信考场,2016年开办诚信超市,学生可提取自主经营诚信超市的收益,资助身边的贫困同学,去敬老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我们不断深化诚信教育,让诚信从灌输走向体验。我们举办“大写新华人核心特质”学生论坛,学生自主凝炼出“诚信、勤奋、责任、感恩”四个关键词,熟悉、理解、领悟学校九十多年薪火传承、立德树人的深厚底蕴,坚定做“崇德、尚美、力行”的大写新华人,这是灌输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学校还组建了“模拟政协”社团,通过模拟人民政协的提案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和体会中国特色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培养“四个自信”,增强“四种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目前学校又组建了“模拟两会”和“模拟联合国”两个社团,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力争将社团文化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重視研学教育方式。2015年我刚做校长时,学生希望学校能够组织春游等研学活动,两名化妆女生将一封信塞进我的办公室,陈述学生的意愿。学生的强烈需求让我深深触动,并且下定决心,让中断近十年的研学活动恢复正常,而且要组织得更加精彩、更有意义。后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也让人安心,使人欣慰。学生合理的需求,就应该是学校努力的方向。杜威说:教之于学,犹如卖之于买。我们要清楚学生要什么,我们才能给什么。一所好的学校一定要具有文化的力量和心灵的温暖,校园要能够承载学生美好的记忆,教育要能够包容学生成长的世界。诸如春游一类的活动尽管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只要学校敢于担当,周密策划,采取必要措施,还是能做到安全出行、快乐研学的,这也是一种适合的教育方式。只要涉及学生的事,都应努力做好。

三、发展教师是校长的主要工作

学校发展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发展的希望在专业,发展教师是校长的主要工作。

为了帮助教师快速成长,我们不断优化与教师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机制,主要涉及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岗位设置、班主任绩效与职称、评优评先标准等,进一步向一线教师、绩优量重的教师倾斜。砥砺教师成名成家,激励青年教师露角冒尖,鼓励老教师承担更多责任。对所有的教师实行高三大循环教学,人人给机会,用实绩说话,用自己的专业发展说话。学校为教师搭建了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321”平台,即:扎实抓好三课(课程建设、课堂改革、课题研究),着力培养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创办教师发展学校暨青年教师对话共同体。

学校带领老师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统整课程”建设研究,该项目已被2016年度“十三五”国家社科基金正式立项,我们的研究已获得阶段性成果,2020年将全面实施与推广。

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学校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创新校内研究课。以备课组为单位所有教师按班级顺序轮流开课,使人人都成为校本研究课的主体,并为九大学科建立了学科专用教室或录播教室。二是积极推进课堂范式构建。用三年的时间初步形成了各学科各学段主体课堂教学范式,围绕“主题视域·问题导向·能动建构”核心理念,促思、促研、促行、促成,最终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鼓励跨学科听评课。我校将14门学科组重新组建成四个研修组,各研修组每学期按月集中开展教学范式展示活动,相互借鉴,跨界融合,彼此促进。四是组织大型公开教学展示活动。每年都举办“新华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全省同课异构教学展示活动。邀请省内顶尖名校教师与新华中学教师同课异构、同台展示、教研交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施展锻炼的舞台。近几年,我校有十多名教师在国家、省市教学比赛、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为了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学校引导教师建立三种观念:一是要树立一种研究意识,即工作学习化、学习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成果化、成果论文化,论文讲座化;二是达成一种研究共识,课题研究切口要小,要面向工作实际;课题研究从参与开始,从校级课题研究开始;论文从题目开始,从反思感悟开始;讲座从微型讲座开始,从备课组内开始;三是要形成一种研究层次,学校要有统领性总课题,确立方向,高位引领;骨干教师要有个人专项课题,发挥专长,力求突破;教研组要有短周期性课题,找准方向,着力提升。到目前为止,我校“十三五”期间,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规划和教研课题16项,市级校级课题若干项,一半省级课题是重点资助课题,而且绝大多数由35岁左右的青年教师领衔担当。教师的科研意识明显得到增强,科研能力快速得到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文化自觉已经形成。

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分别承担着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育质量的重任,这两支队伍就决定了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对他们,既应重培养,更应重使用。学校每学期都开展“教研组长展示月”和“班主任主题班会公开展示”活动,组织教学论坛和德育研讨活动,组织介绍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心得活动。既给待遇和荣誉,更给担子和责任,他们也成了学校走“适合与超越”发展之路的主力军。近三年,有8位老师分别被评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扬州市特级教师、扬州市优秀教师、扬州市十佳班主任和扬州市十佳备课主任,有18位教师新晋升为市级骨干教师。

2015年,为促进教师发展,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并新建专门场所。为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对话共同体”,为全校105名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制定了五年三阶段培养计划:第一阶段倾听系列报告,为教师成长搭建看台,高端引领,引导教师思考“我该如何做”;第二阶段参与系列论坛,为教师交流搭建平台,相互启发,思考“我做得怎么样”;第三阶段主讲系列讲座,为教师示范搭建舞台,总结汇报,“我是这样做的”。近几年,学校教师迅速成长。2017年,2位教师获江苏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位教师获江苏省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018年,2位教师获江苏省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位教师获江苏省基本功大赛二等奖,1位教师获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学校每年都有5名以上的教师获大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四、改革探索“适合与超越”办学模式

校长是学校不断发展的引路人。校长对学校要进行目标设计、策略设计和考核设计。对学校进行目标设计就是要进行愿景激励,愿景是学校对自身长远发展和终极目标的规划和描述,是潜藏在全体师生员工心中的一股令人振奋的力量。2016年9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提出了“勇创新华第一个百年辉煌”的努力目标,现在全校上下正围绕该目标不断前行。这三年,学校连续获得“扬州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扬州市高中教育质量一等奖”等荣誉。

为了探索“适合与超越”的学校发展之路,我重点抓住学校发展的四个核心要素進行办学探索。一是课程,这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是理念支撑,决定了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因此,学校着力构建校本特色课程体系,积极建好省级课程基地,推进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二是教师,这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支撑。学校可以没有大楼,但不能没有大师。我们加快教师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和领军教师的培养,着力在高一至高三大循环教学和校本教研上下功夫。重点抓好班主任和教研组长这两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队伍。三是机制,这是学校发展的保障,是动力支撑。学校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设置、评优评先、职位晋升向谁倾斜,都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心。四是文化,这是学校的根本,是环境渐染。它是那些弥漫在校园内不易被人察觉的、却又实实在在影响着人的文化积淀,我们需要塑造和追求共同的价值观,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新华人。

重新定位艺术办学方向。在2015年之前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华中学普通类升学和艺术类升学并驾齐驱,各有所长,新华中学也因艺术见长有别于其他学校。在探索“适合与超越”模式的道路上,为寻找更“适合”学生的成长路径,发挥新华中学作为江苏省首批艺术特色学校的优势,2015年开始,学校毅然取消了艺术整班建制,开始普及艺术教育,全面开设体艺活动课程,让所有的学生接受艺术熏陶,愉悦身心,强壮体魄,学会生活,享受生活。少数确有体艺特长的学生走体艺高端升学之路,从而改变以往那种将文化升学无望的学生,全部走艺术升学的片面短视做法。经过三年的实践,在“尚美”教育的熏陶下,目前我校97%以上的学生升入了普通类本科院校继续深造,近3%的体艺特长学生专业和文化均取得不俗成绩,被国内一流高校录取。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是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任务之一,但不同的学校培养的策略各不相同。针对新华中学的生源状况,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组建创新班、数学建模社团、科技发明和机器人社团。学校创新班的组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人才的成长规律,立足基础、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不断超越。科技发明和机器人社团自组建以来,不断取得骄人业绩,目前已成为学校最鲜明的办学特色,省市科协、市人大、市政府、省内外兄弟学校多次来校调研交流。2018年刚组建的数学建模社团,着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正在发展之中。

积极建立高中统整课程。2015年以来,我们系统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并将校本课程分为必修校本课程和选修校本课程,人人都要选修外教、心理和阅读三门必修校本课程,同时可以自主选择7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在特色校本课程打造上,我们力求使新的校本课程融合学校文化、整合学生素养、适合高考方案,这就是我们将要构建的高中统整课程。目前,主要做了四件事:新建融合实验室,并已立项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打破理化生独立学科实验的局限,融合实验资源、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以主题项目式研究为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数学+”课程,依托我校江苏省数学课程基地,开发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统整课程,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文哲史”学科的统整,利用校史馆,打破文学、哲学、史学边界,构建大文科学科群;新建高考“物理+X、历史+X”课程统整,结合学生选科组合,用学到的选修学科的知识方法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构建统整课程,就是希望能够实现三个改变:一是改变一种学习方式,走向更深入的融合学习;二是改变一种思维方式,走向更深度的创造思维;三是改变一种校园生活方式,走向更精彩的自我发展。

优化德育队伍培训方式。在班主任培训方式上,我校从2016年开始实施毕业年级每周进行班级教研和班主任微讲坛活动。班级教研由班主任牵头,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全班所有任课教师集中在一起,分析班级管理、班级状况、学生状态、学科情况,分析到每一门学科、每一位学生、每一个时段,班主任最后总结概括,形成班级下一周的工作思路。全体任课教师围绕班级管理目标和管理思路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班主任微讲坛由年级主任牵头,每周由一位班主任主讲,重点分享班级管理经验、教育管理策略、学生心理疏导方法等,其他班主任参与讨论,最后形成适合我校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这两种培训方式,人人参与、个个思考,既是对实践的总结,更是对理论的提炼,大大促进了班主任的专业发展。2019年4月,扬州市高三德育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校举行,全面推广了我校“班主任微讲坛”的做法和经验,与会领导、老师给予了高度赞扬。

教育家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深处。”适合的教育,才会心心相印,才会让教育真正发生,才会实现超越。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适合的教育学校管理
做“适合的教育” 圆学子的梦想
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适合的教育:江苏教育的当下期待
“适合的教育”思考与实践
他们在谱写一本“穷人教育学”
适合的教育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
浅议学校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情感管理是最高效的管理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