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三极支撑条件研究

2019-10-30 03:01鲁宁
大观 2019年8期
关键词:非遗校企合作

鲁宁

摘 要:文章探究非遗融入高校设计教育的支撑条件,拟从校企合作、数字化平台、师资团队三大部分进行“三极”支撑条件研究,探究非遗与艺术设计类专业融合的有效支撑条件,为高职非遗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非遗;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数字化平台

一、非遗文化背景下的湖湘高职校企合作机制分析

当前湖南区域的艺术设计类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本为行业组织偏弱,企业与院校间交流不足,职业学院与企业合作的实践经验与产品孵化能力不足,非遗类创新能力偏弱,企业合作程度低。在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行业、企业、非遗人才的参与频率低,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非遗学习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以至于学生对非遗的学习和掌握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导致校企合作中观念易出现不统一,也不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的建立。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途径研究

1.完善行业指导保障机制,推进校企合作

行业组织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枢纽,行业指导可以规范校企合作,解决合作中的相关问题。在当前校企合作形式中,行业组织难以发挥其指导监督的作用。而在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中,行业组织如果偏弱,则对职业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参与度会减低。当前湖南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大部分以学校与企业的直接合作为主,需要加强行业组织的参与度,行业组织需积极参与到非遗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非遗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划、非遗人才需求目标等方面。比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成立了职教集团,搭建了对接设计产业与高校工学结合的平台,保障了行业指导机制的建立。

2.建立“非遗大师+校内教师”的双导师制工学结合路径

非遗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师资,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体现,企业中的非遗大师与高校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能将行业企业的知识素养、职业岗位标准与专业教学、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有效对接。聘请或柔性引进国家级、省级非遗大师入校任教,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将当代艺术设计理念知识与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湖湘非遗文化中,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艺术设计专业类的非遗文化学习机制。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构建机制

1.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为构建机制

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以设计表现、设计实践为主,湖湘非遗教学的融入要围绕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与课程开发中要紧靠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湖湘非遗文化素养和设计创新能力,组成由院校专业教师、非遗大师、行业协会形成的教学团体,通过技法传授、顶岗实习、田野调查等,完善非遗人才培养体系。

2.多渠道融合合作机制,推动非遗人才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有责任传承和保护湖湘本土非遗文化,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规律,推动湖湘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推动湖湘传统非遗文化传承模式的变革。例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通道县政府开展“政企合作”,与通道职业中专开展“校校合作”,与通道侗族文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了侗族传统工艺保护与研发工作站,有效开展了侗族非遗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

3.建立学院内部调控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创效机制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搭建内部调控机制,确保非遗的有效融合,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标准、专业设计、职责分工、实施方案四大方面入手,从学校层面和专业层面建立改进与检测体系,保证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机制、非遗实习实训条件、非遗课程与资源建设、非遗师资队伍建设四大模块的系统设计与质量监控。深化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非遗大师与校内教师同堂教学,让项目任务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教学的过程即是生产过程,作品即产品,创新校企资源整合。

二、湖湘非遗文化数字化台账建设研究

(一)动态数字化台账模式

湖湘非遗文化是以非物質形态存在的活态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工艺、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曲艺等。艺术设计专业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建设VR阅读平台,让珍贵的非遗文献资料在虚拟空间中还原、展示、传播,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学习非遗知识。另外可加强MOOT在线教程和微课的开发,深化非遗课堂学习,动态数字化台账模式的搭建能打破非遗传播的空间限制,实现湖湘传统非遗文化的多方位数字化传播。

(二)静态数字化台账模式

静态数字化传播途径包括非遗类静态网络课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传播模式。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手机扫二维码获取知识可以成为湖湘非遗文化学习的重要途径。利用微信公众号可将湖湘非遗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进行分类整理。静态二维码中的非遗技艺视频、音频、文字等可以让知识传播打破空间限制,成为连接学生与非遗文化的纽带,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非遗学习提供新的渠道。

(三)非遗文化电子读物开发

湖湘非遗文化博大精深,非遗文化电子读物的开发可以系统地保存好这些重要的传统技艺。电子读物是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阅读的出版物,系统地将非遗文字、非遗图像、非遗视频、非遗音频等资源通过软件制作形成资源包或软件应用,通过阅读器或软件应用,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阅读。非遗文化电子读物能有效地保存和推广非遗文化。

(四)非遗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平台

开发非遗教学课程,将民族文化传承与专业教学资源库结合,利用非遗专业教学资源建成数字资源库平台,比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中华刺绣资源库,将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搭建了试题库、资源样本、新湘绣建设、刺绣博物馆等,补充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积累了宝贵的刺绣文化资料,推动了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刺绣产业的转型升级。

(五)非遗文化新媒体数字化传播平台

新媒体数字化传播以交互设计为主,交互设计是设计人与产品互动的体验模式,将湖湘非遗文化信息以新媒体交互形式传递给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可根据师生教与学的体验反馈来完善传播平台。App是移动信息传播时代最便捷的媒介,传统非遗文化中有许多无法口传身授的技艺,可以通过各类App实现展示和传播。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者们可以通过非遗类App和非遗游戏了解并体验传统非遗手工艺的制作过程。

三、师资团队建设研究

(一)当前高职师资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不足

当前高校非遗类教学主要依靠非遗传承人作为师资,但非遗传承人缺少专业的教学经验,文化层次各异,各院校在本校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缺少宏观思考等问题没能妥善解决。非遗人才的引进力度支持不够,非遗教师课时酬劳等问题。而在校的教师队伍年轻化,缺少在企业与非遗行业中实践的经验,教师的行业经验及工作能力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2.“双师”能力素养不足

当前职业教育师资最大的问题是“职业性”不强,从事职业教育应具备“双师”素质,即教师不但要具备学历更应具备企业实践能力。校外企业非遗大师作为重要师资部分,他们虽然长期在实践领域劳作,掌握了非遗文化某个领域的工艺技巧,但是对高校教育理念、教学要求、教学理论方面了解不足,高校课堂的教学要求,也阻碍了部分非遗大师进入高校讲堂。

3.非遗教师培养制度欠缺

高校应该重视非遗教学团队的师资培训,高校对校外聘请的非遗教师缺少上课方式、教育教学计划培训的制度,以至于非遗教师教学能力偏弱,无法系统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学生。现代的非遗技能传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技能,要求非遗教师在教学中具备常规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讲解能力,授课技巧为从简到难,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非遗的学习重点,才能提升学生的非遗技艺。

(二)高职非遗师资团队建设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1.柔性引进非遗人才,建设层次丰富的师资队伍

高职教学的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对非遗人才的引入,基于非遗人才的特殊性和教学需求与专业建设的客观性,需重视非遗人才、非遗大师的柔性引进,多方位引进国家级或省级非遗大师,加快湖湘非遗文化师资队伍搭建。对行业内技艺高超的非遗传承能人,考虑到年龄与身体状况条件可以适当放宽教学时间与个人学历的要求,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在聘请非遗大师定期上课教学的同时,可配备校内教学人员辅助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本校非遗教育教学人才。

2.组建大师工作室,搭建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组成的混合教学团队,培养双师型团队

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通过高校、企业、行业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全面保障高职院校师资优势,建立以非遗大师工作室为核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艺术设计专业的非遗文化教育机制。非遗课程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既要了解非遗项目,又要具备设计实践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3.重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搭建教师后续发展平台

青年教师应先实践后上岗,提高青年教师非遗学习能力与学习热情,鼓励其参与和申报非遗艺术科研项目的。让非遗大师与青年专业教师对接,共同制定非遗类课程学习的教学计划与教案。加强非遗大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让非遗大师熟悉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掌握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发挥专业教师和非遗大师的双导师教学效应,使其成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非遗教学的中坚力量,确保教师后续发展与教学团队的发展。

总之,将湖湘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做好校企合作是确保非遗文化融合的先前条件,做好数字化台账资源平台能确保非遗的学习资源,而抓好高校非遗师资团队的建设,才能做好教与学的保障工作。从这三大方面保障高职非遗教学,不断提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非遗人才的培养质量。

作者单位: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非遗校企合作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