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工人职业生涯变迁的启示

2019-11-11 12:25夏天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3期

夏天

【摘 要】本文在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对三位同一地区的出生于60年代的工人进行深入访谈。从探索个人的职业生涯轨迹入手来探究整个工人群体在8、90年代社会变迁洪流下的命运沉浮。并为新生代大学生就业带来启示:单一的职业生涯轨迹无法适应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瞬息万变,只有不断充实自我,确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职业生涯变迁;生命历程理论;大学生择业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035-01

一、引言

中国的发展史总是激荡的、曲折的、探索的和不断发展着的,在历史奔涌不息的长河里,个人的命运如同最细微的沙砾,被河流裹挟着向前,或者挣扎着沉入河底。在社会变迁中,不同年代的人所面对的社会环境是不同的,而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所拥有的社会机会和所受到的社会限制也不一样。本文试图通过对三位出生在同一地区、年龄相当、出身职业不同的三位典型工人的职业生涯轨迹进行探索,进而探究整个工人群体在8、90年代社会变迁洪流下的命运沉浮,为新生代大学生择业、就业带来启发。

二、理论与方法

1.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将个体看作是按照一定顺序一直地扮演社会角色和参与生命事件的主体,它试图通过描述个体重要事件的生命轨迹及转折的结构和顺序,将生命的个体意义与社会意义联系起来。生命历程理论认为人的生命历程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总是相嵌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中。生命历程范式包括:个体生活与历史时间的相互影响、生命的恰当时间、联系或共存的生活以及选择中的主观能动性。轨迹、转变、延续这三个概念都关涉个体生命历程动力的长期或短期观。

2.调查与分析方法。

本文选取生活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年龄相仿的三个工人,通过对他们进行个案的深度访谈,文中3位工人深度访谈的主线为受访者在时间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如:结束教育、初入职场、成家、建房、生育、工作的变动和晋升等重要生命事件构成的生命历程。了解职业生涯轨迹发生转变时,其个人所处的生命时间、社会时间、社会文化背景、社会联系与互动以及个人在该事件中体现出来的能动性,进而理解个体与社会结构的互动过程。

三、工人职业生涯轨迹特征与社会变迁

1.从国企高级职工到临时工:S先生的职业生涯轨迹。

S先生出生于1967年,城市户口,高中毕业后进入标准件厂工作,1989年合同期满后调到制药厂。2000年制药厂倒闭后失业,先后找了几份临时工,因各种原因没有长期任职,2015年因病辞职。

“高中毕业后我分别参加了招兵体检和工人招工考试,都通过了,但是当时年纪小(17岁),我听天由命进入标准件厂工作。五年间我从一级工干到了八级工(最高級),但工作时噪声大,很多上了年纪的工人都患有耳疾,所以合同期满后我选择到制药厂工作。2000年制药厂倒闭后选择搬家和母亲同住。由于心理上无法接受下岗带来的打击消沉了一段时间,找了几份临时工,最后选择在学校当宿管,也是临时工,但我心里喜欢这工作,而且工作时间灵活,可以抽时间回家照顾老母亲。”

将S先生嵌入到滚滚流动的历史时间中,劳动人事部于1982年2月,发布《关于试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这一决议,文件指出在新接收的工人中试行劳动合同制度。S先生毕业那年刚好赶上第一批合同制工人全市招工,不再分配工作,也不再实行终身录用制。由于表现良好,S先生用了5年时间就升到了最高等级(八级工),但却在转入制药厂工作后停滞不前。如S先生所言:“我进入制药厂后,工资比同龄人都高,厂长非要让我的工资级别降两级,原因是我年轻,不应该有这么高的等级。”根据“生命的恰当时间”,社会对个人生命历程具有约束性,这种约束性不仅体现在社会机构中,在职场中也不例外,处处都存在“玻璃天花板”。在制药厂工作的十几年中,S先生没有再升职。

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转制造成短期内失业率大幅攀升,且下岗的多是工人。“下岗分流”打破了长期以来城镇工人的“铁饭碗”,2000年S先生下岗,根据“联系或共存的生活”,由于当时生活方式简单,S先生的朋友圈子极小,没有获取职业信息的方法,也没有社会关系,只能去干临时工,且多为第三产业,就职于非公有制单位。“那时候下岗了,没有人给介绍工作,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那感觉非常孤独。

2.从国企职工到个体户:P女士的职业生涯轨迹。

P女士出生于1968年,农村户口,中专学历。毕业后参军,1989年退伍后被分配到国企。2000年随企业倒闭失业,2001年开始跟随个体户买早点,2011年开了自己的餐饮店。

“1990年我被分配到工厂工作,2000年企业倒闭,我和我爱人都下岗了,我经人介绍到外地一家早点店工作,上午卖早点,下午在小区打扫卫生。2011年用家里所有的积蓄开了一家早餐店,还借了不少钱,现在虽然每天起早贪黑的,但干多了都是自己的,心里很踏实,生活条件也好了,在这里买了房,一家人不用再分隔两地了。”

将P女士嵌入当时的历史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中国普及,教育的普及促进了教育公平,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提升,女工们受教育的年限増长。这让农村出身的P女士有机会当兵以及进入国企工作。下岗后,由于P女士技术单一、年龄大,再就业十分困难。

四、启示与建议

1.抓住机遇,迎难而上。

基于生命历程理论,不难发现,工人的职业生涯轨迹在其个体所处的社会背景及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下展开。如S先生和P女士因国企倒闭下岗、G先生因政策离家寻求更好的发展等都深深的打上了社会变迁的烙印。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的数字化和工作自动化使我们进入了全新的大数据时代。今天的年轻人面临的机会要远远多于前几代人,但大数据时代发生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数千个工作岗位消失或使当前的职业发生根本性转变。因此新生代大学生在择业与就业时,要充分了解社会环境、国家政策,选择朝阳行业,抓住国家面对应届毕业生的优惠政策,勇敢择业与创业。

参考文献

[1]刘小年.第一代农民工发展: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14(03):43-46.

[2]廖旖旎,聂建亮,王彩云.个体生命历程视角下乡镇女干部职业生涯轨迹研究[J].青年研究,2017(02):47-55.

[3]包蕾萍.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J].社会学研究,2005(04):1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