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

2019-11-11 12:25刘惠萍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新课程

刘惠萍

【摘 要】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于外在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通过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才能引发源自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而不是表面的虚假的道德情感。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以生活为本源。德育课授课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因材施教,通过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德育课生活化;策略方向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069-01

实践是德育课生活化重要的构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完成道德内化的关键。也是摆脱区别传统德育课说教教学模式的关键。

一、德育课生活化的必要性

1.生活是德育的基础。

生活是孕育道德的土壤。生活包含了人活动的所有方面。物质生活是道德产生的基础。人类道德最初就是起源于物质生活的发展。即使是到现代社会,道德和物质生活之间也是息息相关,道德仍然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所以道德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单独存在的。而道德教育必然要以生活为基础,要在现有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下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2.提高德育课教育质量。

德育课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中的理论知识和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学科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以往的德育课教育忽视了对于实践性、理论性、时代性等本质特性,而是向学生一味地灌输课本知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难以实现知行合一,德育课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不但要求以教学大纲为指引,以学生为本体,还需要在德育课授课当中引入生活元素,将德育课教学设计与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的真实现象紧紧联系,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体会到理论和现实生活的兼容性,感受到德育课程的生活化。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引学生在学习中思考、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思想品德、生活常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德育课的教学质量。

二、德育课生活化发展方向建议

现在小学生德育课生活化的教学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流思想的传播和弘扬为基本方向,结合小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以及生活化应用的需求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调整。

1.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生活化是将教学目标定位,体现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并且能够反应社会发展现实的需要。在教学设计当中要契合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针对性。构建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主要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初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需要正确的引导,德育课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在培养学生时要以正确的、积极的、良好的道德情操作为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二是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授课教师应当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之内,即在既不能让举手可得也不能让学生难以接受,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三是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考虑基础知识、背景教学、实践能力等。例如在教授“懂得感恩”这部分知识时,应当给学生讲授感恩的意义、感恩的价值,同时可以引入懂得感恩的小故事,让学生去理解感恩,再者可以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一些感恩的事例。让学生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德育课[1]。

2.教学过程生活化。

有些知识并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教授,教师采取灵活的方式让小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并得到收获和体验,也是学生乐于接受和适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动情,从而通过感情引导行为。例如在教授“勤俭节约”“懂得感恩”的课程时,为了让学生真实体验到生活的不易,可以开展食堂体验课程。每周在教师的领带下参与食堂工作中去,让学生成为食堂的管理员,学生可以跟着食堂的工作人员学习做饭并帮助他们做饭提供给学校的其他学生来吃,在开饭时间学生还要帮助工作人员分发餐具,打饭等劳动,这样实践一段时间,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工作人员的不易,让学生也懂得了当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别人浪费时内心的愤怒和难过,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懂得勤俭节约、懂得尊重他人。通过类似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真心的去感知体会所学的内容,使德育课的生活化达到预期的效果[2]。

3.教学评价生活化。

教学评价生活化是指把评价的过程看成一种学生、教师、社会共同构建的生活。教师是学生德育课教学中的观察者,通过对学生德育发展过程的欣赏,进行正確的评价,并及时将评价通过恰当的方式反馈给学生。评价的多样化是教学评价的核心,要以多角度、多层级、多形式的评价,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性,在对学生正确评价以后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确定新的发展目标,激励学生发挥特长完成下一阶段目标。建立生活化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将单纯的书面成绩变为成绩和行为的全面评价,德育课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书面成绩好的学生未必品德好,书面成绩好只是一个参考的方向,如果一个学生书面成绩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这样就不能将其评价为合格。德育课评价的落脚点还是应当落实到学生的道德行为上,达到知行合一才能得到好的评价。将学习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在评价当中要重视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变化、创新能力、合作意识、道德品质等全面进行评述,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发展性评价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现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中[3]。

结束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德育课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之前的说教化、应试化教育思维。将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合理的融入进德育课教学当中去,将德育课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发展,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凤民.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课程教育研究,2015(2):73.

[2]郭艺玲.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德育研究,2018(6):54.

[3]代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探究[J].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猜你喜欢
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正确使用语文教材的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新课程下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谈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
体育新课程改革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