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开放经济格局中提升产业链安全

2019-11-13 15:55赵福军
国际商务财会 2019年4期
关键词:对外开放风险控制

赵福军

【摘要】总体而言,我国产业链相对安全,但不同产业链安全程度呈现差异性。与民生相关的必需品产业总体安全,但相关质量风险亟待加快提升;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风险与部分高端产业存在被国外卡脖子的风险并存;一些行业进口规模不断增加,伴随外部市场的风险不断增加;出口面临的摩擦不断增多。今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与市场,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又要不断提升产业链安全,防范各种风险。对于一般性的市场风险、价格风险、技术风险、质量风险等,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我调节作用。提升产业链安全性,关键是要确保与民生相关的必需品产业、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产业的核心环节和关键环节的绝对安全。在影响国家影响力的产业的核心环节和关键环节,大国不能受制于人,核心技术不能化缘。

【关键词】对外开放;产业链安全;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124

一、产业链风险与产业链安全的内涵

(一)产业链风险

产业链由要素供给、中间品供给、最终品供给、消费者四个重要环节组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化分工可以充分发挥全球资源、技术等优势,但也会存在风险。产业链全球分工存在的风险包括价格风险、供应风险、质量风险、技术风险等各种风险,还包括产业链全部被国外垄断所引发的各种行为风险。价格风险是指价格波动风险,有时价格过低,有时价格过高;供应风险是指产品不能供应出来或供给不足,或供给过剩;质量风险是指产品质量问题对消费者带来的风险。

(二)产业链安全

与产业链风险相对应的是产业链安全。产业链安全是指,产业链各环节没有价格风险、供應风险、质量风险、技术风险和行为风险等各种风险。

(三)产业链安全状态

根据产业链面临的风险大小,将产业链安全与风险状态分为产业链绝对安全、相对安全和相对风险、绝对风险四种状态。

产业链绝对安全是指,产业链不受外部冲击,产业链没有价格、供应、质量、技术和行为等风险;产业链绝对风险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受外部影响较大,产业链面临较大的价格或供应、质量、技术和行为等风险;在产业链绝对安全、绝对风险中间的两种状态,就是相对安全和相对风险。产业链相对安全是指,尽管产业链面临价格或供应、质量、技术和行为等风险,但仍相对安全。而产业链相对风险是指,产业链面临一定的价格或供应、质量、技术和行为等风险。

二、我国产业链安全现状

总体而言,我国产业链相对安全,但不同产业链安全程度呈现差异性。

(一)与民生相关的必需品产业总体安全,但相关质量风险亟待加快提升

近年来,我国粮食净进口量逐年增加,从2008年3 670万吨增加至2016年的1.16亿吨(图1)。2017年我国粮食进口1.3亿吨。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谷物产大于需,粮食产需总量缺口不到2 500万吨,粮食产业安全。

与民生相关的必需品能满足居民生存需要,但与民生相关的必需品质量亟待加快提高。比如: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对消费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希望消费质量较高的进口产品。比如:居民更青睐进口奶粉,进口奶粉数量从2007年9.82万吨增加至2017年的71.81万吨(图2)。进口奶粉量不断增加,说明了消费者对国内奶粉质量的信心不足。

(二)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风险与部分高端产业存在被国外卡脖子的风险并存

我国国内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一方面,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比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业。虽然我国积极化解产能过剩,但产能过剩压力仍存在。另一方面,个别高端产业也存在过剩风险。如近年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出现过剩。

虽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很多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基础材料等严重受制于人,比如:我国高速动车组等成套装备制造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很多主轴轴承基本依赖进口;为大飞机等国家重大专项配套的基础研究条件、材料、工艺、技术装备能力不足。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通讯公司,使得中兴通讯公司主要经营活动无法进行,就暴露出在核心技术领域存在“被人卡脖子”的风险。

(三)一些行业进口规模不断增加,伴随外部市场的风险不断增加

我国能源、资源等领域的大宗商品进口规模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暴露出潜在的风险不断加大。比如:原油进口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我国原油进口规模从2000年的7 013.43 万吨,增加至2018年的4.62亿吨;与此同时,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从2000年的26.85%增加至2018年的70.83%。(图3)

我国进口铁矿石规模增加,占全球铁矿石进口比重不断上升。我国铁矿石规模从1990年的1 419.1 万吨,增加至2017年的10.75亿吨;与此同时,我国进口铁矿石规模占全球铁矿石进口比重从1990年的3.54%增加至2017年的68.15 %。(表1)

(四)出口面临的摩擦不断增多

随着我国出口规模不断增大,我国面临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以商务部公布的我国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量看,从2004年的57起增加至2016年的119起,2017年回落至75起,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总的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且涉案金额也呈现增加态势(图4)。2004年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的涉案金额为12.6亿美元,2016年涉案金额为143.4亿美元,2017年涉案金额为110亿美元。

贸易摩擦对象不断增加。1979~1989年,美国对华反倾销和实施配额限制主要涉及纺织品和一些工业品。2000年后,美国对华反倾销数量逐年增多,从纺织、轻工等领域逐步蔓延到化工、钢铁、机电以及高新技术产品领域。

我国遭受贸易摩擦数量不断增多,这和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分工结构正发生改变有关。20世纪80年代至2008年前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分工总体呈现互补性。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依靠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工贸易,出口以初级产品、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发达国家向我国出口相对高端产品,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分工呈现互补性。近年来,受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的影响,及我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部分制造业回流到发达国家本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同质化程度在提升。与此同时,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周边国家,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竞争。

三、提升产业链安全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一)思路

统筹产业全球分工的收益和风险。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既要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成果,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又要不断提升产业链安全,防范各种风险。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化解和防范产业链风险中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链在全球分工和配置,必然会受国际市场影响。对于一般性的市场风险、价格风险、技术风险、质量风险等,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我调节作用。对于产业链的市场风险,需要以平常心态看待。不能因为国际市场正常波动中出现的风险,就放大产业链全球分工中的风险。

把握重点领域。提升产业链安全性,关键是要确保与民生相关的必需品产业和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产业的核心环节和关键环节两大类型产业链的绝对安全。在影响国家影响力产业的核心环节和关键环节,大国不能受制于人,核心技术不能化缘。

重点施策。对发生概率小,但产生损失较大的产业链风险,要提前加以防范,未雨绸缪。一些小概率风险一旦发生,会引发经济主体策略行为,尤其会对民生产生较大损失时,必须提前防范。

(二)政策建议

1.加快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进一步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全球配置资源能力。产业分工的国际化已是大趋势,我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既要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与市场,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需要考虑我国供给、需求因素对国际市场的影响,避免“我国买什么,什么就涨”“我国卖什么,什么就跌”的被动局面,需要在产业进入上有所选择,不是每个产业,我国都要去发展,而所结合自身优势和战略重点去发展相应的产业。

进一步扩大开放与提升产业链风险防范能力并重。收益与风险是相伴的。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既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面临相关的风险,比如: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影响的风险,面临国际贸易摩擦的压力,因产业全球化分工面临的不确定性等。经济全球化,引发产业链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因自然灾害导致的供给短缺;产业链市场上供应商与中间商的价格操纵;因居民、供应商与流通商的投机行为而导致市场恐慌性抢购;因国家间关系破裂、紧张而导致的贸易中断。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尤为重要。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越要加快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格局。即便是开放程度较高的美国、欧盟、日本等,也非常注重风险的防范。比如:美国、欧盟、日本对农业实施保护,突出粮食安全。

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充分评估扩大开放带来的收益与风险,充分考虑金融开放、服务业开放、关税税率降低带来的各种风险。比如: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关税进一步降低,对弱势产业可能会带来冲击;我国经济规模大,在參与全球竞争时,既会改变全球的市场结构,也会对自身带来一些潜在的压力与风险。

建立和完善产业链风险应对和防范机制。对于一般性的市场风险、供应风险、质量风险、技术风险,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监测、风险防范应对机制,形成能适应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风险应对能力。加快完善外资安全审查体系和相关制度,防范形成全产业链垄断。

2.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市场和进口来源

为应对制造业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的局面,既要不断拓展多元化的出口市场,尤其是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又要积极拓展内需,积极推动部分出口向内需市场转型。我国国内市场规模大,应充分利用国内市场需求优势,不断提升产业链安全性。在进口市场上,积极拓展多元的进口来源,防范外部市场波动对我国产业链影响。

3.区分不同产业风险类型,实施相应的提升产业链安全策略

对发展资源性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资源、能源供给的保障能力,增强对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供给能力,增强产业链安全性。对一般性产业,可以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分工,顺应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态势,主动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对于关系到产业竞争力的核心环节、关键环节,坚持我国自主性,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4.不断提升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安全性

对于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投入大、风险大,一般企业没有能力投入,或因担心风险不愿意投入。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技术基础好、实力强,先进入后通过市场需求偏好、知识产权制度和产业链,形成并强化市场地位,国内一般企业难以和跨国公司竞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立足于自身,一些重大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攻坚克难。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发展初期,由于服务链不配套、产品性能不稳定和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使得市场需求不足。因此,需要相关政策工具的组合作用支持其发展。在市场需求方面,以政府采购创造市场需求。这样不仅能为企业发展引导稳定的市场预期,也有利于企业追求长远目标,积累研发、技术创新和服务网络等长期发展能力。另外,政府采购能发挥对市场的引导作用,诱导上下游投资者进入,衍生、延伸出相关产业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降低市场成本。企业在政府采购支持下,逐步进入生命周期的成长和成熟期,将在良好的竞争市场上获得相对核心竞争力。此时,政府采购政策应逐渐退出。在市场环境方面建设方面,充分运用财政、金融、科技、教育等政策工具,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运用相关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时,要按照WTO规则要求,加强政策合规性审查。

5.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进口对外依存度高的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大力发展替代品,不断提升产业链安全。比如:针对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的态势,加快发展新能源,实现进口替代。对于铁矿石进口规模大的态势,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化解钢铁行业产能。

猜你喜欢
对外开放风险控制
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化解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试析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探讨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及改进措施分析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