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2019-11-14 07:56梁明俊邓光荣甄新焕
关键词:达拉阿托脑梗死

梁明俊 邓光荣 甄新焕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责任血管的闭塞导致相应脑区的缺血和缺氧,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从而导致相应神经功能的缺失,患者预后一般较差,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1,2]。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全有效地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挽救未死亡的脑神经细胞是ACI治疗的关键[3,4]。目前ACI 经典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及血管介入治疗等[5,6]。然而,临床上仍有很多患者经过治疗后遗留后肢体功能障碍,或者精神性症状等,患者的生活治疗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更加有效地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神经细胞理论上能够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能够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脑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改善脑梗死的治疗效果[7,8]。阿托伐他汀是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有研究报道,阿托伐他汀用于ACI 治疗可缩小脑梗死灶面积,有一定治疗效果[9]。目前,关于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CI 的研究尚鲜有报道,本研究基于此开展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开平市中心医院自2015 年1 月至2017 年10 月收治的ACI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倾向性匹配的方法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97 例[10]。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 组:使用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为实验组(51 例),男性26 例,女性25 例,年龄范围39~64 岁,年龄(54.49±12.51)岁;常规治疗为对照组(46 例),男性22 例,女性24 例,年龄范围42~67岁,年龄(53.28±12.92)岁。2 组性别构成、年龄、发病距离治疗时间、梗死范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可进行后续研究分析(表1)。所有患者均根据1995 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均采用颅脑CT 或者MRI等方法确诊。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5 h内得到治疗;(2)入院时神经功能症状较为明显,需要进行急诊溶栓治疗的。排除标准:(1)研究期间死亡病例;(2)严重心脏疾病、肝肾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和恶病质的患者;(3)既往有精神性疾病史患者;(4)治疗期间出现药不良反应较明显的,如明显的血细胞减少、肝肾功能受损、高热等;(5)医嘱性差、失访的患者。本项目的开展得到了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并同意进行。

表1 2 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Mean±SD)

二、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性治疗方案为:溶栓治疗窗内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成功后继续抗凝、活血化瘀、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对症支持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性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其中依达拉奉注射液(规格20 mL∶30 mg,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急性脑梗急性期(24 h 内)使用,2 次/d,30 mg/次,临用前加入250 mL 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连续使用14 d;阿托伐他汀钙片(规格:20 mg,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患者入院后开始使用,1 次/d,40 mg/次,疗程4 周。

三、观察指标

1.临床治疗效果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具体标准如下:基本痊愈:NIHSS 评分>90%;治疗显效:NIHSS 评分为46%~90%;治疗有效:NIHSS 评分为18%~45%;治疗无效:NIHSS 评分在<18%,或者NIHSS 评分增加≤18%;恶化:NIHSS 评分增加>18%。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例数×100%。

2.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泌尿系统感染、营养不良等,计算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出现并发症的例数/总例数×100%。

3.恢复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在恢复期第6、9、12 个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ADL 评分是脑卒中患者治疗后重要临床转归指标,可经电话随访门诊随访、上门检查等方式获得。

四、统计学分析

经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2 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 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2 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2 种治疗方式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实验组基本痊愈的病例占比大(P<0.05),无效病例数较少(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组治疗效果为显效和有效的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均未出现病情恶化情况,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信息见表2。

表2 2 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二、2 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比较

2 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深静脉感染、褥疮、泌尿系统感染、营养不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具体信息见表3。

表3 2 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三、2 组患者恢复期ADL 评分情况

比较2 组ADL 评分,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疾病恢复期第6、9、12 个月时ADL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2 组患者恢复期ADL 评分比较(Mean±SD)

讨论

ACI 作为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具有非常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患者造成重要的危害,同时,由于世界人口基数大以及老龄化趋势严峻,对各国医疗卫生资源和卫生保障也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11]。目前,ACI 的治疗主要强调尽早进行闭塞血管的再通,包括使用药物进行血栓的溶解,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再次血栓形成梗死,以及通过血管介入治疗等方式[5,6]。然而,由于实际限制,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在溶栓最佳治疗时间窗内得到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因脑梗死造成的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性坏死,抑制神经功能的永久性缺失,造成病残、植物状态,甚至死亡[12,13]。脑梗死后病残患者生活质量较差,容易引起多系统并发性疾病,当代脑卒中治疗要求不仅要挽救患者生命,而更应该研究如何降低病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近年来重点研究了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和阿托伐他汀药物的联合治疗对ACI患者的治疗效果。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N-乙酰门冬氨酸(N-aspart-acetyl,NAA)在依达拉奉起作用的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NAA 是特异性的存活神经细胞的标志,脑梗死发病初期含量急剧减少[14]。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给予依达拉奉,可抑制梗死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使发病后28 d 脑中NAA 含量较甘油对照组明显升高[15]。有报道指出,大鼠在缺血/缺血再灌注后静脉给予依达拉奉,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16]。基础机制研究提示,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7,8]。阿托伐他汀作为一种降脂药物,能够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降低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的风险、降低血管重建术的风险,降低因充血性心力衰竭而住院的风险,降低心绞痛的风险。而在脑梗死的治疗中,能够一定程度提高ACI 患者的治疗临床效果,改善病灶的炎症环境,缩小脑梗死灶面积,具有积极地作用[9]。

本研究结果显示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极大提高了ACI 患者基本痊愈病例数量,降低了无效病例数,且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患者的早期治疗效果较单纯常规性治疗更佳,这有利于缩短患者的疾病病程,促进患者机能恢复,从而也降低了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从患者恢复期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上来看,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CI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更好,患者的生存质量极大改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基层医院对ACI 的治疗上,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该积极联合使用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以求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本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加大研究病例数,并联合多中心多层次医疗机构联合深入开展,以获取更加深入的研究结果,笔者研究团队也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本项研究。

猜你喜欢
达拉阿托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