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话电影”到“电影神话”
——以西方神话电影为例谈中国神话电影的当代转型

2019-11-15 12:57王志翔
电影文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神话

王志翔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中国神话研究专家袁珂先生曾提出“广义神话”概念,他认为:“广义神话的中心思想,就是不仅最初产生神话的原始社会有神话,就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有神话。旧有的神话在发展,在演变,新的神话也随着历史的进展在不断地产生。”[1]尽管袁珂先生“广义神话”的概念在近些年受到了学界的质疑,但仔细想来,袁珂先生的观点亦有合理之处。具体来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神话本身会发展、会演变;二是在不同的阶段和层面,会有新的神话产生。以此观点来反观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可以说“神话电影”与“电影神话”既表现出当今社会对民族文化中旧有神话的发展和改变,也表现出是对传统神话新的创造与改良。

就概念来讲,“神话电影”是指将古代神话作为题材制作的电影。也就是以电影为媒介来编排神话传说,继而以电影为媒介呈现给观众的一种神话表现形态。可以说,“神话电影”是除了传统的“口述”“图像”“文本”“仪式”等神话记载方式之外,新时代出现的新型神话载体。“电影神话”则指制作精良并取得高口碑与高票房的电影。例如,2019年4月24日,漫威电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无限传奇”(The Infinity Saga)系列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率先在中国内地上映。自4月24日上映至5月24日下线,该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最终为42.4亿元,成为成功登顶中国票房最高的海外影片。同样,该影片也仅次于2009年的影片《阿凡达》,占得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二的位置。此前,西方电影如《X战警》《蜘蛛侠》《变形金刚》等系列电影,也在中国观众间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影响。相比之下,中国的神话电影却始终难以超越,没有打造出在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前人在此方面的讨论较少,故我们拟就这一现象进行讨论。

一、西方“神话电影”缔造的“电影神话”现象

(一)西方“神话电影”及剧本类型

据记载,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放映了影片《火车进站》,标志着电影正式诞生。也就是说,电影出现在人类生活中的时间已近130年。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电影的类型与制作技术得到了充足的发展。电影的类型基本覆盖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而电影制作技术则日渐精进。就神话电影来看,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以神话为题材的电影会被分入不同的电影类型中。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但凡含有神话元素的部分奇幻电影、科幻电影、魔幻电影以及超级英雄电影等,我们皆视其为神话电影。

自电影被发明以来,西方世界已经制作出丰富的神话电影,如电影《诺亚方舟》(1928)、《木乃伊》(1932)等。在电影特效得到发展的21世纪,西方制作的神话电影势头强劲,吸引着全球观影人的目光。如演绎古埃及神话的电影《神战:权利之眼》(2016),剧情讲述埃及天神荷鲁斯在一个凡人贝克的帮助下战胜黑暗之神赛特,并夺回王权。而天空之神荷鲁斯、黑暗之神赛特以及影片中出现的太阳神拉、轮回之神奥西里斯、死神阿努比斯等,都是古埃及神话体系中的神话人物。而《木乃伊》(1991)、《木乃伊归来》(2001)、《新木乃伊》(2017)中,亦有埃及死神赛特、地狱之神阿努比斯等神话角色的设定。又如改编自古希腊神话的《诸神之战》(1981)、《诸神之战》(2010)、《诸神之怒》(2012)、《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2014)等影片,其中的天神宙斯、冥王哈迪斯等,皆是古希腊神话体系中的元素。而《惊天战神》(2011年),以古希腊为背景,讲王子忒修斯在众神的协助下带领他的人民与泰坦巨人和恶魔的战争。在欧洲,其他如北欧神话和凯尔特神话,亦被改编成比较成功的神话电影,即《雷神》系列和《亚瑟王》(2017)。再如改编自《圣经·旧约》的《诺亚方舟》(1999)、《诺亚方舟:创世之旅》(2014),其主要情节展现的是洪水神话和“创世记”。这一神话母题早在苏美尔神话中便已经存在,现今剧情则与希伯来神话相关。《法老与众神》(2014)改编自《圣经·出埃及记》,讲摩西率领四十万以色列奴隶反抗埃及法老拉美西斯,并越过红海,走出埃及之事。其他如2003年的《新木马屠城记》、2004年的《特洛伊》、2006年的《潘神的迷宫》、2010年的《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等电影,与上述电影一道,皆可视作神话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综合来看,西方神话电影的剧本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根据古典神话的内容制作的神话剧本。具体如参考《圣经》改编的《诺亚方舟》与《法老与众神》等。二是使用古典神话中的元素,但与今日社会相结合之后编写的新剧本。如《神战:权力之眼》,其中的荷鲁斯、赛特、阿努比斯、阿佩普等,虽是古埃及神话中的主要元素,但电影中如贝克等人物设定,则明显是新改编过的剧情。又如根据北欧神话改编的电影《雷神》系列以及有雷神角色设定的《复仇者联盟》系列,同样属于这一类型。尽管这种电影类型只利用了古典神话人物的相关事迹和能力,但由于其源于神话又结合当下的特点,却成为创造出“电影神话”的主要影片来源之一。三是全新创造的神话电影。如1978年,《超人》作为第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在美国上映,且在上映之后引起了极大反响。在此之后,美国便以超级英雄为题材,拍摄出一系列超级英雄电影,具体如蝙蝠侠、钢铁侠、美国队长、绿巨人等。这种系列型带有神话元素的电影被视为现代新型神话的崛起。到了21世纪,以超级英雄为题材而制作的电影甚至成为一种全新的电影类型——超级英雄电影,捍卫着西方的“电影神话”现象。

(二)西方缔造出“电影神话”的原因

整体来看,西方将神话改编成电影,并缔造出电影神话的原因与电影在西方具有最早的起源、最长的发展时间是离不开的。但除此之外,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必要为我们所重视。

首先,西方社会极为重视对自身文化的建设,神话亦不例外。作为一个民族文学、文化、社会思想的重要载体,神话自产生之初便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在电影被发明之后亦得到了西方社会的重视。早在1936年,H.D.F.Kitto便在TheClassicalReview上发表文章TheLegendsofAthos(《英雄的传说》)一文,表现出当时的西方对他们文化中英雄神话传说的关注。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尚处于古史辨运动极为活跃之际,学者们忙于将引入的西方理论用于中国学术的研究,开展中国古史辨伪的工作。此时中国的一些学者连真实的历史都几乎被辨成伪造,更不用提历史之前的神话时代以及将中国神话进行影视化改编了。但是,此时的西方已经开始了“神话电影”的创作,用以丰富、打造西方文化,传播西方价值观。

其次,西方神话电影的成功,离不开他们在影视特效方面一枝独秀的地位。作为人工制作出来的幻觉和假象,电影的特效既保障了演员的安全,也使电影更加扣人心弦。美术有根基,特效形而上。作为当今神话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影视特效技术的成熟使西方电影极具美感又不失恢宏的气势。这样的场面在神话电影中排山倒海而来,就呈现给我们史诗级大片。当然,影响特效的制作离不开对专业人士的培养,而这也是西方缔造出“电影神话”的一个原因。

再次,电影神话的成功除了归功于文化建设和特效画面,其获取成功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剧本对人性的揭露和带给观影者的情感共鸣。由于神话电影是对神话的反映,而神话是先民“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形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2]。同样,神话电影实际也是对人类起源之际的野性环境与生存智慧的反映。因此,即便时隔千年,如若能够很好地探索出现代人在生活中与神话时代人们抗争自然、试图征服自然、支配自然中的共同感受,再结合以剧本,那么与当代人达成心理共鸣的神话电影,则有望成为电影神话。西方神话电影在此方面的处理比较成功。

最后,西方制作出电影神话的原因还在于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西方神话电影不拘泥于神话源生的国度,但凡能为我用,则即为我所用。如影片《神战·权力之眼》,虽为美国出品电影,但其取材于古埃及神话,是以古埃及神话《荷鲁斯与赛特之争》作为神话电影的根基。又如2009年出品的电影《七龙珠》,则更是以源生于中国、后被日本漫画改造的人物孙悟空为角色来制作的电影。2011年漫威影业出品的电影《雷神》,虽然人物形象源自漫威漫画,但其中雷神形象是北欧神话中掌管农业与战争的雷神托尔·奥丁森;洛基是北欧神话中谎言与恶作剧之神,亦是火神;奥丁则是北欧神话中的主神、众神之王。不难看出,西方制作的神话电影包含有埃及神话、中国神话、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凯尔特神话等民族和地区的神话元素,基本涵盖了人类文明中最为主要的神话传说,因此,他们能在全球接二连三地创作出电影神话,则不难理解。

要之,由于西方神话电影起源早、发展时间长、制作技术先进等原因,成功地打开了世界电影的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下观众的观影需求,故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票房。如福克斯和索尼先后凭借《X战警》系列和《蜘蛛侠》系列横扫美国票房,而漫威“无限传奇”系列电影以及DC扩展宇宙,更是在全球取得了客观的票房,成功建造起西方世界的神话电影帝国。但与之相比,中国的神话电影在现今的状态却略显尴尬。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二、中国神话电影现状分析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了由当时著名的京剧老生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以向其祝寿。任庆泰也因此成为中国电影的创始人。由此可见,电影在中国的起步并不算晚。但与西方神话电影相比,中国的神话电影并未在全球产生较大的影响。

具体来看,中国神话电影的拍摄,出现在20世纪中期。如1956年香港明新影片公司和大观影业公司分别出品的《西游记》,以及1966—1968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拍摄的四部《西游记》系列电影,皆属于神话电影。但是,此时的电影以中国古装和中国功夫为亮点,特技、化妆及道具方才起步,故难以缔造出电影神话。在20世纪80年代,具有“东方魔幻”风格的中国电影开始形成。1983年徐克执导的电影《新蜀山剑侠传》可视为开端,但当时电影中的特技镜头还是由美国《星际大战》特技小组提供的帮助。随后,中国神话电影制作者开始挖掘传统神话传说,出品了改编自《聊斋志异》的电影《倩女幽魂》(1987)、改编自《白蛇传》的电影《青蛇》(1993),以及改编自《西游记》的影片《大话西游》(1995)等。这些影片通过对经典的重塑与改造,另辟蹊径,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如按照袁珂先生“广义神话”的定义,则以上影片皆可视作神话电影。若按照狭义神话的定义,那么,西游题材的电影则可以算是中国神话电影的先驱。

新世纪以来,中国古典神话成为导演争相挖掘的题材。2005年,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无极》和香港导演唐季礼执导的电影《神话》分别占据内地电影年度排行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位置,这两部电影属于全新编制的具有神话色彩的影片。如《无极》中命运女神满神和昆仑的角色设定,充满了神话色彩。当然,《无极》的特效制作也很精致,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电影《神话》中的长生不老药、天宫等元素,亦源自中国神话。2005年的神话电影还有改编自《西游记》的影片《情癫大圣》。之后,采用电影特效制作的神话电影成为中国电影每年必备的电影类型。如改编自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白蛇传说》(2011),改编自《聊斋志异》的电影《画皮》(2008)、《画皮2》(2012)、《画壁》(2011)、《白狐》(2013)等。2013年,由周星驰与郭子健导演的电影《西游·降魔篇》上映,成为当年古装神话电影的代表,并超越《卧虎藏龙》,成为全球最卖座的华语电影。这也带动了电影制作商对“西游”题材的新挖掘。自此之后,如2014年年初上映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6年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2017年的《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悟空传》、2019年的影片《疯狂的外星人》等,皆涉及“西游”元素,表现出神话电影对“西游”题材的重视。这些影片作为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衍生作品,试图打造出原创世界观,以克服传统神话碎片化的现象。此外,2016年出品的张艺谋指导的电影《长城》,其中选取中国传统神话中的饕餮作为整部电影的象征形象。同是2016年出品,改编自中国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电影《封神传奇》等,在神话题材与元素的扩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不难看出,与西方相比,中国以神话传说为题材而改编的电影并不少。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讲,中国的神话电影自产生之初亦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整体来看,中国神话电影在全球并未产生出较大的影响。近些年来,中国神话电影在影像特效方面已趋成熟,但并未缔造出诸如西方电影一般的“电影神话”,归结来看,其主要原因或有以下几点:

客观来讲,就今日电影的制作技术来看,尽管中国并非没有成熟的电影特效技术,但是西方依然处于领先位置。因此,学习西方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仍然是必须的。不过,技术与资金已经不应当成为限制中国神话电影走向世界的障碍。

就中国神话电影制作的现状看,基本集中在对“封神”“西游”“白蛇传”“聊斋”等题材的开发,电影题材的原创造不足。也就是说,中国神话丰富,神话电影题材的选择本不该限制于此。且即便是含有丰富神话的这几类题材,目前出品的影片也多属于对经典的翻拍,极少能够发展出具有原创元素的新影片。也就是说,电影神话的缔造,不仅是资金和技术的问题,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利用。如若对神话内容挖掘不到位,则难有新电影题材的创新。如西方将北欧神话中的雷神改编成电影,获得了成功。中国亦有雷神。《山海经·海内东经》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晋代郭璞引《河图》曰:“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3]相传中国的雷神是中华人文始祖神伏羲女娲之父,故处于中国神话系统至高神的地位。且除雷神、伏羲之外,中国神话中还包含创世女神女娲、天神泰一、冥神神荼、日神羲和、月神常仪、水神共工、火神祝融、云师、风后、河伯、山鬼等丰富的神话人物,囊括天地人三界,且形态各异,功能不同,丝毫不逊于西方世界的神灵体系。因此,反观今日中国神话电影较为单一的选题,说明对传统神话的挖掘明显还不到位。

就电影剧情来看,中国神话电影剧情表现出模式化特征,对人性的反映不足。有学者认为:“目前国产科幻电影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仅有的几部作品,如《珊瑚岛的死光》《大气层的消失》《霹雳贝贝》《隐身博士》等,也是拍摄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而像好莱坞科幻电影那样,叫好又叫座的实在找不出。”[4]此说同样道出了中国神话电影目前的窘境。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电影制作技术以及创新性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当下的中国神话电影缺少能够打动观众的精神内核。相较于西方神话电影,我们应当在采用古典神话的元素创造出新剧情的基础上,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这种古今结合,本身就是跳出模式化电影制作的一种创新。也就是说,神话电影的制作,不管在题材、剧本还是对原作的改编,皆应旨在引起观众的共鸣。这种共鸣实际是对人性中善与恶的表彰与鞭挞。但是,中国目前的神话电影较少能表现出这一点。一味追求视觉效果,会导致喧宾夺主,也就难以将中国传统神话元素与现代电影艺术相融合。故应始终牢记:特效是为神话电影的制作服务的,而制作神话电影并不是为了渲染特效。

就电影制作者的态度看,也需要做出转变。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电影质量,是今日一些电影制造者的行为。时至今日,影片特效成为吸引观众观影的主要因素之一,神话电影的制作同样离不开酷炫的特效。但是,电影在制作中只注重影片特效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对电影质量的要求,则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这种做法即便在短期内取得成功,但难以在未来得到提升,只会让观众对中国神话电影的期待值越降越低。

总之,以中国神话为题材制作的电影在今日仍然为国人所热爱,因此我们不能让神话电影成为失败电影的标签。尽管一些影片口碑趋下,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较好的神话电影出台。不过,如何将中国的神话电影进行升级,让中国的神话电影走向世界,却依然任重道远。

三、当代中国神话电影的转型之路

在今日,如要发展中国电影,就必须有所转型。如何转型?以下几点或可作为参考:

第一,中国神话电影的制作需要继续学习西方技术。作为一种视觉及听觉艺术,现代高水平电影的制作离不开高水平的电影制作技术。由于一部电影的出品离不开胶卷、录像带或数位媒体对影像和声音的捕捉和后期的编辑工作,要制作一部优秀的电影,其中的每一项皆需要精益求精。同时,优秀的神话电影还需要将科学幻想与神话传说巧妙结合。因此,就目前来看,中国神话电影的制作仍然需要继续学习。

第二,中国神话电影需要讲好中国神话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今中国重视的议题。中国神话电影的制作同样如此。我们对中国神话电影的制作,要在推进与国际接轨、加大国际创新与宣传的同时,打造出属于中国自身的神话故事体系,以此来讲好中国神话故事、传播中国神话电影、增强中国神话电影在全球的地位,并以中国神话电影为平台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西游记》题材为例,尽管“西游”元素已经通过各种题材被翻拍出许多部电影,但其未被挖掘的故事仍占有绝大部分。这些内容依然可以拍出好电影,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设计、去制作这些电影。据报道,日本和越南曾拍摄过“”西游“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也在2018年拍摄了“西游”题材的电视剧,这些都表现出“西游”题材成为全球流行题材的潜质。也就是说,中国神话电影有打造出电影神话的潜质。因此,如何讲好中国神话故事、如何挖掘《西游》题材以及诸如《山海经》《封神榜》中的神话题材,无疑是中国神话电影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中国神话电影需要弘扬英雄精神。“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5]英雄的历史由英雄的人民创造,也由英雄的人民书写,同样,我们需要继承英雄的精神。中国古典神话中蕴藏着丰富的英雄故事,诸如伏羲画卦、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皆反映着神话英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也理应被我们继承。因此,中国的神话电影肩负着发扬中国英雄精神的重任。“中华民族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中华民族是具有英雄情怀的民族。有英雄、有英雄情怀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神话电影中的英雄题材与事迹,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在和平年代,中国的神话电影亦可为英雄情怀的传递与弘扬贡献出自身的力量。

第四,中国神话电影当然需要蕴含中国元素。中国电影自诞生伊始,便融合着中国传统戏曲和说唱艺术的特征,饱含中国元素。由于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的差异性极为明显,因此,若要一味按照西方电影模式制作中国神话电影,实际是具有困难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间的差异,正好是中国神话电影可以利用的优势。如在神话内容方面,《山海经》中诸多神怪的特性、身形与西方神怪不同,这本来就是很好的拓展点。再如中国的服装、功夫、节日、历史、地理等,因具有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且与西方迥异,也应该是我们在神话电影中需要融合的元素。也就是说,如何在电影中凸出中国特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融入神话电影的制作,让这样的神话电影展现中国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将优秀的中国元素展现给世界,使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这也是今日中国的神话电影需要转型的道路。

第五,中国的神话电影还要有开放的姿态,要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有学者说:“上古神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遗产,我们无法将它复制或伪造,它是当时人类文明的结晶,时过境迁,很难再为其找到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但神话作为一种叙事,就不应该只将其放在遥远的上古社会,它‘更应该是现代的,是社会现实和现实生活的。也就是说,神话需要不断叙述’。”[6]以此来看,中国神话电影的制作不能被神话文本所限制,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现实的需要而改变。今日世界已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和图像时代,神话的传播方式也产生着不断的变化。以开放的心态去制作中国电影,不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亦可以融入西方的神话元素,一如西方超级英雄电影体系的构建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开放的姿态,构建神话电影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弘扬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还应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打造出具有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的神话电影。如此方可将中国神话电影推向世界,为电影神话的创造奠定基础。

四、从神话电影到电影神话的当代意义

学习西方神话电影的成功道路,借鉴西方电影神话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电影来讲,利大于弊。具体来看,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效益。尽管神话电影的出品需要宏大场面的制作和特效的使用,但观察近年来收获高票房的电影,具有魔幻、玄幻色彩的电影无疑占据了极大的票房比例,观众期待何种类型的电影不言自明。满足观众的这种期待,就会收获巨大的经济效益。就目前来看,一方面,神话题材的电影具有强劲的市场票房潜力;另一方面,神话电影的口碑也很难保持良好的评价。因此,潜心制作出完美的中国神话电影,则必会成为影院的主流。而且,在观看电影越来越受到当今人们青睐的图像时代,内容新奇、场景酷炫的神话电影,更能提升人们的观影欲望。如若是融合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神话题材的电影,则更不用担心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是文化效益。自清末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产生了怀疑。最为明显的例子就如古史辨运动。但是,作为延承数千年的大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皆是糟粕。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神话电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神话电影中用好中国世界观,讲好中国故事。因此,优秀神话电影的拍摄不仅可以缔造电影神话,收获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让国人心生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其间。”[7]用老子之言,旨在说明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方式,对文化传播具有潜移默化作用。

三是社会效益。神话电影的出品可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满足当今人们的精神需求。当然,通过人们观看神话电影、接受神话题材,可以使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在获取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同时,民众对神话电影的接受无疑能够进一步促进对本民族的认同,加强本民族的团结。

可以看出,中国的神话电影尽管目前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终归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只要能够克服这些问题,制作出具有弘扬时代精神、超越时空与国度的神话电影,制作出向世界展现中国元素以及中国精神的神话电影,则一定能够打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影神话。我们翘首以待。

猜你喜欢
神话
爱情神话
东方神话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红楼梦中的神话》
神话谢幕
西西弗斯的神话
亲历,九年别样神话
南猪北移,龙头猪企如何再造神话?
“神话”再现
丝绸之路的神话——洪滨丝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