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经济绿色发展新动能的培育理路

2019-11-16 06:18王金胜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培育路径

王金胜

[摘 要]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积极培育绿色新动能是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方向和必然选择。经济绿色发展本质上是经济发展,核心是绿色发展。山东省在推动经济绿色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重视程度不高、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大、企业转型受现实约束等制约因素,需要以完善考核制度为引领培育经济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培育壮大绿色环保产业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推动生态环境资源市场化的环境经济政策制度供给,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绿色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9)03-0036-05

Abstract:Promoting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tively cultivating green new drivers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and inevitable choice for Shandong to accelerat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s essentiall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re is to make it green.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handong is faced with such obstacles as low attention, great pressure of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realistic constraints on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assessment system as a guide to cultivate a new concept of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foster and strengthe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dustries to promot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We should build a market-oriented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and improve the supply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 and systems to promote the marketization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so a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Key words: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old and new 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 the approach of cultivation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开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底色和内在要求。在党的十九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同时提出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1]。

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山东省开始提出并积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并于2018年1月成功获批我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新旧动能转换开始成为全省培育新增长点、推动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被称为全省“牛鼻子工程”。

从理论上来看,新旧动能转换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科学界定,而是一种通俗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概括,它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工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就是通过逐步淘汰落后动能,转化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不断推动山东实现高质量发展,使山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从当前山东省经济情况来看,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不仅要解决产业结构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还要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紧、生态环保压力大等问题,也就是要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的绿色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防治问题的根本之策。”[2]李克强总理也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发展新动能。”[2]这为山东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积极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培育绿色动能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加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的环境保护制度出台越来越密、措施越来越严,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不仅成为各地的必然选择,也成为各地的“转型之痛”。因此,研究经济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分析山东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的制约因素,探究推动山东经济绿色发展,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的路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

绿色发展是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面对不断出现的各种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关于未来如何实现人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融合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新探索。早在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就提出人的发展(表现为人口的增加)与生活资料(表现为以粮食等为代表的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又以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为条件)供给之间的冲突会导致“马尔萨斯陷阱”。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带来的和平环境以及凯恩斯主义和新科技革命影响下的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人口的快速膨胀和各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密集爆发,引发了理论界对于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反思。1946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提出了绿色GDP的思想,认为只有当包括各种生态环境资本在内的全部资本存量随时间保持不变或增长的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将生态环境等资源资本化、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的思想雏形。以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夫人发表《寂静的春天》为代表,理论界开始了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出现了以环境中心主义为特征的片面保护环境的主张。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滞涨等各种问题的出现,实现人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融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理论界的主流。在这一背景下,1989年,英国学者大卫·皮尔斯在其《绿色经济的蓝图》一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开启了对绿色发展经济模式的新探索。

经济绿色发展本质上是经济发展,这意味着从社会经济体的产出端来看,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供给数量要增加,只有供给数量的增加,才能够满足人的主体性需要,为提高人的福祉奠定基础。但这种经济发展不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并非传统的数量膨胀,而应该建立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基础之上。从结构优化的角度来看,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而产业升级本身就是指产业及其企业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其中,衡量产业及其企业和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是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对环境的影响[3]。从动力转换的角度来看,经济产出的增长既可以依靠资源投入的增加,也可以依靠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升等创新性活动,而衡量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单位产出中的成本投入,换句话说就是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市场主体的环境影响也日益成为企业显性化的成本,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单位产出可以依赖更少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来实现。因此,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求是绿色化发展。经济绿色发展意即,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要摒弃以拼资源、拼投入、只注重产出端来实现规模膨胀的传统发展模式,要把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生态环境这一外部因子内部化,实现包括资源、环境和生态要素在内的全部要素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这意味着经济总量增长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同时并存,代表着经济增长要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生态影响,表现为单位GDP的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意味着各种资源产出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的減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各种资源环境保护行为成为微观经济主体的自觉行为,资源环境保护成为持续的生产力。

三、山东省培育经济绿色发展新动能的制约因素

山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早在2003年就提出建设“生态省”,2012年提出建设生态山东,现在又成为国家级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积极推动培育包括绿色低碳在内的新动能。但客观来看,山东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亟待突破。

(一)对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日益重视,山东省在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方面的社会共识在不断凝聚。但客观来说,山东省在过去30多年中以重化工业和传统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在快速提升经济规模、做大经济总量上表现出的路径依赖,使得部分领导干部对传统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思维定式,习惯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思路,满足于现有的发展模式,对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根据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反馈意见,在2013—2016年,中共山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了202次会议,研究议题757个,但其中环境保护方面的议题只有3个。而随着环保督查以及“回头看”的开展,对环保措施不力、效果不好的问责不断增多,这使得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其关注的焦点只是环境污染的治理,还没有真正转向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上来,还停留在“治标”的阶段,没有转向“治本”的行动自觉。

(二)现有经济结构给经济绿色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

经济绿色发展的本质在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而经济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山东省的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虽然自2015年开始,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但是第二产业的占比与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份相比仍然比较高,比全国水平也明显偏高。在农业产业方面,山东虽然是农业大省,潍坊寿光、聊城莘县、临沂兰陵等都是我国主要的“菜篮子”基地,但是很多菜农仍然采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薄膜等生产方式,现代生态化有机大棚数量占比很少。在工业产业方面,传统产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的比重超过70%,两个“70%”的产业结构使得山东省实现经济绿色发展的压力巨大。能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山东省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超过70%,煤炭和石油占比超过90%,要转变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也面临着新能源供给技术和产业的约束。因此,山东省这样的产业结构很难在短期进行彻底转变,因此,经济绿色转型的压力很大。

(三)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受现实约束

企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经济绿色发展必须建立在广大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基础之上。企业的绿色转型需要企业家树立积极履行绿色责任的价值认同,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入绿色技术和管理的研发、改造和推广。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消费者越来越接受和看重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等绿色责任的行为,并把这种价值认同转化为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价格的行动,以弥补企业绿色转型的成本投入,并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市场激励。我国自2003年开始实施企业环境行为评价,此后又转向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积极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建设绿色企业。改革开放40年来,尽管山东省涌现了一大批知名企业,但客观来说,山东省企业面临着繁重的绿色转型任务。许多企业家还缺乏履行绿色责任的价值共识,还没有把绿色转型看作企业实现进一步崛起的机遇,而是把国家的环境治理、环保督查等政策措施看作一种负担。

四、促进山东经济绿色发展新动能培育的路径

(一)以完善考核制度为引领,培育经济绿色发展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经济绿色发展的转型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必然涉及众多的利益调整,也会受到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下各种既得利益群体的阻碍,而利益的调整需要依靠制度来规范。根据制度经济学原理,制度是影响人们行为的规则,无论是法律法规类的正式制度,还是宣传教育、道德文化等非正式制度,都会影响人们的经济决策行为。由于我国经济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特征,政府不仅是重要的资源配置主体,而且在一些基础性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具有较强配置能力,并对企业、民众等市场微观主体产生明显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引导全社会树立和培育绿色发展理念,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包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考核是指挥棒,对各级政府决策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是各种考核制度。在当前我国的考核制度中,尽管增加了一些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等环保指标,但客观来看,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具体考核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经济绿色发展考核指标的运用还不完善,这导致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在对待经济绿色发展问题的时候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尽管2018年山东省已经开展了对原来17个设区市(现在因为济南市与莱芜市合并,共有16个设区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对引导地方政府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但该考核体系关注污染治理较多,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关注权重相对较低,而且考核结果的运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山东省要不断深化对经济绿色发展考核体系的研究,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发挥考核制度的指挥棒作用,通过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来引导地方政府,从而带动全社会形成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的社会氛围和价值取向,使绿色发展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二)培育壮大绿色环保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培育经济绿色发展新动能,根本之策在于转变山东经济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黑、产业布局偏乱的状况,实现经济结构的绿色化转型要逐渐降低传统的环境依赖性产业比重,逐步培育壮大环境友好型新兴产业,重点是促进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从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绿色环保产业具有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受政策法规标准的主导性较强、受公众和社会舆论影响较大等特点。从我国当前环保产业发展的环境来看,自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特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经形成,绿色环保产业不仅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领域之一,而且《“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从山东来看,截至2016年末,全省节能环保企业3000余家,从业人数达到100万人,实现销售收入6300亿元,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绿色环保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条件。而《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也提出,到2020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要力争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重点打造10个在全国影响力大的特色基地。要实现这一目标,考虑到绿色环保产业具有强外部性、长周期性等特点,从短期来看,要利用好国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契机,尽快推动环境治理由行政手段推动为主转向市场化手段推动为主,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不断提高环保标准倒逼企业尽快转型。要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保持环保产业政府补贴的连续性,通过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措施,鼓励山东环保产业提高集中度,激励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努力建成一批重要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积极推进行业内部的开展兼并重组,抢占技术高端,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与“小而美、专而精”的隐形冠军并重。

(三)积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也特别强调以技术进步为代表的创新的特殊重要性,并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除资本和劳动要素贡献以外的被冠以“技术进步”的所有因素的贡献。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就是在资本、劳动力等物质要素、人力资本投入不变或相对较少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经济产出的快速增长,以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损害,进而达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赢目标的过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积极推进技术进步,特别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价值取向的绿色技术进步,因此,培育经济绿色发展新动能必须建立在积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技术创新包括纯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和技术的市场化过程两个方面。从实践来看,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是企业,企业是驱利导向的,推动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企业家和科学家协作基础上的技术进步,也就是科学家的纯技术创新与企业家建立在纯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创新,而后者显然是更现实的生产力。因此,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积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绿色技術创新,要积极推动基于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循环化、可降解导向的技术创新,探索建立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搭建绿色技术供需双向沟通交流机制,加强独立的绿色技术第三方评价制度,创新绿色技术全链条转移转化机制,拓展绿色技术转移转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专业化的绿色技术整合和应用机制。山东省要积极推动域内企业主动对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对标日本的“生态标签”、德国“蓝天使”、加拿大“枫叶标识”和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标准”等环境标准体系,在严格遵守生态环境部(原环保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住建部等部委制定的专业性环境质量标准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山东标准,以倒逼企业主动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力度,提高绿色技术话语权,形成培育山东经济绿色发展新动能的技术优势。

(四)完善推动生态环境资源市场化的环境经济政策制度供给

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无论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使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脱钩,还是实现通过生态资源价值的市场化,使生态资源成为可持续的生产力,本质上都是资源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的结果。在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的初始阶段,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可能需要较多的采用行政、法律等强制性手段,但根本出路还在于形成市场规律作用下的经济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意味着政府的环境规制需要更多地采用基于市场规律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减少行政性强制命令的控制性管制。现代经济学也表明,经济绩效取决于人们之间的互动与合作[4],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外部性、私人成本的社会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虚化等因素所,作为对要素提供激励和规范要素主体行为边界的制度,特别是经济制度理应成为提高经济绩效的主要手段。当前,山东应在积极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融资便利、技术奖补、人才奖补等方式,探索优质生产要素向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领域聚集,积极探索和完善排污权交易、碳交易、环境责任保险、政府绿色采购、生态补偿、环境资源竞价、碳汇、合同能源管理、绿色贸易等多种环境经济政策,形成限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负外部性行为,激励和引导各市场主体在驱利动机下的绿色正外部性行为,努力增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比较优势,推动实现市场趋利与环境友好行为的激励兼容。

[参考文献]

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21].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5/19/content_5292116.htm.

黄少安.新旧动能转换与山东经济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19(9):103.

诺斯.资本主义与经济增长[EB/OL].[2019-05-20].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jingjixueren/20040825/0953974300.shtml.

[责任编辑 张桂霞]

猜你喜欢
新旧动能转换培育路径
构建信息化共享平台 做好“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的人才保障
浅议中小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育与再造
西部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挑战与应对
新旧动能转换下证券业发展研究
聚焦新旧动能转换 打造优质法治环境
淄博市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