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打通“两个舆论场”路径
——以“新华全媒头条”《大峡谷里的“背篓医生”》为例

2019-11-18 08:31刘大江刘宏宇王瑞平
中国记者 2019年3期
关键词:怒江州背篓怒江

□ 文/刘大江 刘宏宇 王瑞平

内容提要 新春走基层报道如何践行“四力”,引领网上网下舆论?新华社的“爆款”报道《大峡谷里的“背篓医生”》的采编成员讲述了相关报道的采访思考和创新思路。

为打通“两个舆论场”,充分实现主旋律话语在“口头舆论场”的传播,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新华社近期采写的“新华全媒头条”融媒报道《大峡谷里的“背篓医生”》做了较成功的尝试。该报道在春节期间播发,不论以党报党刊党台为主体的传统新闻场域,还是以新媒体平台为主要载体的新兴新闻场域,均引起强烈反响。其操作策略就是以践行“四力”打通不同新闻场域的通路,为主旋律话语占领“两个舆论场”进而形成良性互动格局探路。

一、以“亲历式”报道摆脱“生硬说教”

脱贫攻坚正面典型这类报道最忌“高大上”,“怒江风雪扶贫行”报道组决定采用“亲历式”报道,避免产生“宣教味”。

“怒江风雪扶贫行”报道组跟随“背篓医生”管延萍医疗队送医进山,全程跟拍。目的地贡山县丙中洛镇碧汪村,位于碧罗雪山深处,沿途要翻越两座大山。通往碧汪村的山路,几乎挂在云遮雾绕的悬崖峭壁上,许多地方是五六十度的陡坡,沿着骡马踩出来的脚窝窝,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其中有一段路凿在千仞绝壁上,低矮逼仄,就连驮着生活物资的骡马都过不去,必须贴着陡峭山壁缓慢挪动,脚下就是深不可测的涧水,咆哮声震耳欲聋,令人胆战心惊。记者如果只是坐在房间里,是无法感受体会这般环境和经历的。

花了半天时间到达碧汪村后,所有人都已经疲惫不堪,但管延萍迅速投入到为村民体检中。记者们观察到,整个下午,管延萍的身子就像粘在板凳上,没有起来过,整整六个多小时,没有喝一口水,没有上一次厕所,一个“不知不觉,天已经放黑,寒风袭人,室外没有路灯,村民们自发地围上来打开手电筒,点点灯光刺破黑暗,照亮碧罗雪山深处的夜诊场面”就这样被记录下来。这种来自基层一线的亲身体验,一是加深了读者对“背篓医生”无私奉献精神的深切感受;二是让人体会到扶贫之艰、任务之巨。

二、高站位、低姿态,用接地气回归新闻本真

“两个舆论场”之所以存在不通畅的点,一个原因是某些媒体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容易陷入主旋律话语过于堆砌、直白的表述方式,传播效果给人“用力过猛、声嘶力竭”之感,这是导致某些主旋律报道在“口头舆论场”不得其门而入的重要原因。

主旋律报道要实现打通“两个舆论场”,必须采取站位高、姿态低,从接地气的鲜活细节中获得感人力量,回归新闻本真。

纵观融媒报道《大峡谷里的“背篓医生”》,其文字稿朴实真挚,扎实深入,采用白描手法,充满真挚感人的细节。比如,稿件捕捉到管延萍劝村民少喝酒的细节,管延萍劝告一名61岁的怒族老人说道:“酒不能那么拼命喝啊!”。老人每天要喝10斤自家酿的苞谷酒,导致血压较高,经常感到头疼头晕。“每天喝酒不能超过2两!”这是管延萍对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样充满现场感的细节描写,让一个嗜酒的村民和一位循循善诱的医生形象,呼之欲出。

其视频稿也可圈可点。在视频前期拍摄过程中,“怒江风雪扶贫行”报道组就决定抛弃传统人物报道经常使用的“配音+解说”方式,转而强调突出真实感、现场感,不做“伟光正”式的陈述,重在客观记录。基于短视频传播特性,不能承载过多内容、面面俱到,报道组决定选取最能展现管延萍医生工作的场景做报道,以管延萍与丙中洛镇中心卫生院医护人员进山送医的过程,展现她日常的工作状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真实是人物视频报道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进山送医画面拍摄过程中,“怒江风雪扶贫行”报道组摄制人员遵循客观记录原则,不干预拍摄对象、不摆布拍摄环节、不干涉人物交流画面,以客观中立的记录来展现医护人员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同时,以人物对话交流为主构建的短视频,需要高质量的现场声音采集,摄制组使用机载麦克风和无线麦克风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声音,确保为后期编辑留下干净清晰的现场声,解决“声音真实”的问题。

以情动人也是人物报道需要解决的难题,因为人物日常生活缺乏戏剧性、冲突性场面,短视频报道很难在短时间内点燃观众情绪,引发共鸣。“怒江风雪扶贫行”报道组为了提升人物的情绪感染力,对管延萍医生进行深入访谈,几天采访下来也让她愿意打开心扉,采访中说到动情处,她不禁潸然泪下。她这种对当地群众的深情和关爱自然地流露出来,为短视频报道的结尾提供了精彩的“动情”画面。

思路决定出路。《背篓医生》短视频后期剪辑过程,成为“怒江风雪扶贫行”报道组创意变现的过程,为了便于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分别剪辑了3分钟和5分钟两个版本,全片除了关键场景必要的文字解读,其他均为现场画面和管延萍医生的同期采访构成,呈现出一个非常真实的“背篓医生”,传递给受众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创新了典型人物的报道思路。

三、践行“四力”,成就“背篓医生”报道

“背篓医生”管延萍报道从报道策划、发现线索到采访、成稿,典型体现了“四力”。打通“两个舆论场”,全靠践行“四力”。

2019年1月5日,新华社广东分社派出刘大江、刘宏宇、张加扬、王瑞平、毛鑫5名记者组成“怒江风雪扶贫行”报道组,深入云南怒江州新春走基层,持续调研20多天。在调研过程中,广东珠海市对口怒江州扶贫协作工作组提供了一个线索:珠海医生管延萍自愿到怒江州扶贫支医,主动从半年申请延长至三年,经常背着背篓,装满医疗设备,送医进山,人称“背篓医生”。

管延萍所在的贡山县丙中洛镇,是怒江州最偏远的乡镇,北邻西藏察隅县,交通极为不便。记者从广州出发,先坐6个半小时的高铁到昆明,再乘10个小时的大巴到六库镇。一路颠簸,拥堵难行,遭遇被困大峡谷等事件,整整花了4天才赶到丙中洛镇。

采访过程极其艰辛,充满危险。翻山越岭,行走于悬崖峭壁上,夜宿大峡谷工地工棚、雪山深处火塘边,路遇头顶滚石轻微挂彩、黑夜悬崖山路狂奔跟拍……

《大峡谷里的“背篓医生”》这篇写“小人物”稿件,由新华社通稿线路播发电讯稿后,《新华每日电讯》《南方日报》《云南日报》《羊城晚报》等中央及省市媒体在头版及重要版面刊出,文字、图片稿总采用达673家。

同时,这篇融媒报道也受到以新媒体为主要载体的“口头舆论场”的普遍好评。视频被众多新媒体端广泛推送,获得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央视同行称赞。新华社客户端该报道浏览量达到436万次,腾讯新闻插件、今日头条等主动推送“背篓医生”视频。

猜你喜欢
怒江州背篓怒江
跟着怒江走一走
黄牛背篓
一图看懂怒江特大桥
怒江卡雀哇节
反思与展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染病防控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
白嘴角马的背篓
背篓 外一首
怒江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探析
背篓人家
怒江求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