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2019年春节报道观察分析

2019-11-18 08:31贺俊浩
中国记者 2019年3期
关键词:春运新华社

□ 文/贺俊浩

内容提要 2019年春节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岁首佳节,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三家媒体锤炼践行“四力”,推出了系列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镇版之作”“刷屏产品”。本文以三家媒体报道为例,阐释如何通过践行“四力”提高新闻报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锤炼脚力,以行进式、体验式报道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展现鲜活实践和感人瞬间

辩证把握“四力”的有机关系,要把“脚力”作为基础,既要迈进群众的门槛,又要走进群众的心坎,真正做到与百姓面对面、心贴心。何谓脚力?如何锤炼践行脚力?通过梳理发现,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记者在2019年春节报道中,均采用行进式、体验式(亲历式)报道方式,跟随环卫工人、快递小哥、铁路服务人员、交警、边防战士、消防官兵等,深入田间地头和边关哨卡,全面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工作环境、点滴动人故事,以典型细节和生动场景营造较强的现场感。

锤炼践行“脚力”要做好行进式和体验式报道。行进式或者又称跟踪式报道,是由记者编辑围绕某个主题、某类社会现象、某个关注的社会热点或难点问题, 集中多点或多地的见闻, 边行进、边采访、边发出报道的一种新闻播报形式。[1]顾名思义就是要全程记录,其优势特点是以长时间、连续性的时空介入,全方位展现新闻故事发生的历程。在“新春走基层”栏目报道中,新华社推出了《十六年未吃的年夜饭》《两分钟的站台爱情》《除夕不下井 矿工“挖”数据》《“新鲜的背后是汗水”——一个配送小哥的忙碌新年》《零下十五摄氏度的彻夜检修》《年·关》等报道,均是源自记者长时间跟随采访对象采写得来,尤其是《长视频|年·关》讲述了军属到边关哨卡探亲的故事,记者一路跟随7次辗转累计行程3700公里,经历飞机误点、行李丢失等各种问题,最后以简短时间全景展现记录他们从相遇到分别的全过程,情感真挚朴实,令人感动泪 目。

体验式或者又称亲历式报道,记者不仅是旁观者、见证者而且是参与者、记录者,其主要特点是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身临其境地感知工作生活,真正做到感同身受。以央视《相约在零点37分》报道为例,视频虽然只记录了仅有1分52秒的碰面瞬间,但却是记者跟随两位铁路工作者数天拍摄完成,几位记者亲身体验铁路工人耗时长、家人相聚难的工作特点,不仅记录下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展现了极具情感冲击力的感人场景,而且在镜头表达中具有更直接的情感体验,让报道更加具有现场感和体验感,这个报道在《新闻联播》播出后,引发了网友的强烈情感共鸣,迅速在网上引发刷屏之效。人民日报“新春走基层”栏目推出的《桥吊班长的年三十》《人和家顺事事兴》《红旗坪来了贴心人》等报道均是较好体现了体验报道的优势。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移动传播时代,受众不仅限于单纯接受结论或者看到结果,而更倾向于用亲身体验获得情感共鸣,用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基于这样的传播环境和受众需求,记者更需要通过锤炼践行“脚力”来展现事件真实发生的过程,统筹把握好行进式和体验式报道方式,既要跟踪记录也要亲身体验,用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触达人心。

二、锤炼眼力,敏锐捕捉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向、新趋势、新特点,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见人所见,又见人之所未见

新闻舆论的活力在于发现,眼力就是发现力。发现力是记者发现新闻即新闻敏感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包括新闻判断力、新闻挖掘力、新闻鉴别力、新闻预见力。[2]无论是新春走基层还是春节报道,均面临“年年岁岁花相似”的问题,每年的选题内容和报道视角常陷入同质化、类型化的窠臼,如何以“火眼金睛”敏锐捕捉新动向、新趋势,打破传统套路和摆脱路径依赖,实则是提升“眼力”的关键。通过三家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发现新现象,新现象既包括崭新的趋势动向,又涵盖老问题的新表现。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三家媒体均敏锐捕捉到“反向春运”这个新趋势,推出了《麻辣财经:“反向春运”,到底是旅游还是团聚?》《今年过年不回家,“反向春运”是什么操作?》等报道,成为2019春运的新亮点。与此同时,新华社从中国游客春节走出去和全球商品紧抓中国春节消费市场的角度,推出“中国客海外游”“洋年货”等系列报道,敏锐发现新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在媒体报道中脱颖而出。二是发现典型细节,细节最具有表现力和穿透力,提升“眼力”就要不断发现具有情感冲击力和思想穿透力的典型细节。新华社推出的《列车长写给儿子的 21 张请假条》,以21张请假条这个细节为切入口,展现出铁路工人与家人聚少离多的工作状态,视频采用同期声元素,原汁原味传递出列车长作为父亲的内心情感,让人感同身受。三是挖掘本质内涵,无论是发现新现象还是发现典型细节,都需要在挖掘本质上下功夫。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同志在《坚定“四个意识” 坚持守正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21”重要讲话》中提到,“要提高眼力,就要以唯物辩证法为‘显微镜’,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广角镜’,善于从个别中发现一般;为‘放大镜’,善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为“望远镜”,能够在孤立的、意外的事件中发现带有规律性问题。”[3]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推出的《中国春节年货采购进入移动智能化支付时代》《年货消费“升级换代”折射中国发展变迁》等报道,不仅限于展现春节消费特点,而是敏锐发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在当前外媒唱空中国经济论调不断涌现的舆论环境下,这样的报道就更具有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堪称独具慧 眼。

三、锤炼脑力,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增强思想深度,精心做好中央主要领导同志重要活动、重要讲话报道

锤炼“脑力”就是要提高思考能力和抓问题能力,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夫。在面对同样的报道题材、主题内容时,谁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谁就能够在同场竞技中高人一筹、脱颖而出。具体要做到: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切实做好中央主要领导同志重要活动、重要讲话报道。在2019年春节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均推出了系列精品力作,新华社节前推出微视频《在一起的味道》,聚焦春节回家者的故事,以普通人对亲人的“牵挂”,烘托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特别“牵挂”,微视频在全网点击量超过 1.3亿次,形成报道声势。人民日报推出“2018习近平来到我家‘拉家常’”系列报道,通过回访总书记考察过的普通百姓家,播发《“蛮好、蛮好,在这里很适意!”——上海嘉兴路街道托老所独居老人王永年》《“总书记的话像火塘里的火一样温暖”——四川大凉山昭觉县三河村村民吉木子洛》等报道,生动展现百姓生活的变化,切实反映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央视推出了“总书记来过我们家”系列报道,运用鲜活生动的现象画面和同期元素,生动展现总书记浓厚的人民情怀。

二是增强思想深度,不断提升从宏阔的时代浪潮中、纵深的历史脉络中思考问题的本领。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华社报道将“新春走基层”“2019年春节”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统筹结合,推出了《新华全媒头条:勇敢去闯 坚持走下去——亿万农民工的青春之歌》《辛识平:春运,流动的中国在路上》等重点稿件,充分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交通事业充满朝气的发展活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有深度、有跨度、有高度。人民日报和央视分别推出的《古代也有“春运”|路远情深,他们如何归家?》《五世同堂的别样春节》等报道,不仅着眼于个人思乡心切、家人团聚等个人情感,而且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角度,展现个人的家国情怀,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不能拘泥于就事论事,要善于揭示普遍现象背后的共性规律,人民日报推出的《反向春运成为新动向,到底是旅游还是团聚?》报道的独特之处是既回应了舆论关切,又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对“反向春运”做了深刻的剖析和解释,让原本看似平常的话题有了深度、广度,在各媒体报道中高人一筹。

四、锤炼笔力,努力在定制化生产、可视化呈现和互动化传播上下功夫,既有“镇版之作”又有“刷屏产品”

适应当前移动化、可视化和社交化的传播趋势,笔力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和拓展,记者要善于运用“十八般兵器”,既要用笔墨纸张书写“镇版之作”,又能用声色光影打造“刷屏产品”,努力在定制化生产、可视化呈现和互动化传播上下气力,真正让报道在网上网下取得强烈反响。

个性化定制,即针对不同终端平台的用户群体,运用网言网语等流行元素,差异化推出风格类型多样的产品形态,做到小而美、多而精,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通过梳理三家媒体的融媒体产品,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均坚持“一体化发展、移动端优先”策略,通过“一次采集、多次加工、多元生成、全媒传播”生产流程,对新闻报道进行了个性化处理,满足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央视《春运路上特别的“礼物”》报道为例,报道在传统电视终端播出时的标题是“春运路上特别的‘礼物’”,而在移动端刊发时不仅做了版面优化,而且将标题改为“列车停2分:妈妈,我在站台喂你吃生日蛋糕”,标题内容更加具体可感富有现场感,引发网民积极点赞。可视化呈现,主要体现在运用短视频、移动直播、H5轻应用、VR等新技术新形态,推出许多百姓生活类、人文地理类、政论类微纪录片、微视频等产品,让抽象的内容更加具体真实可 感。

今年,新华社重磅融媒体栏目“流动的中国”,通过短视频、图片、漫画等多种形式,打造《超燃!我是你的光》《站台上的两分钟“约会”》《追梦人,咱们回家过个好年!》《回家的,留守的,都记得给最亲的人一个拥抱》等视频报道,这些报道时长均在五分钟左右,以小人物作为切入口,以细节和场景直抵人心,其中《流动的中国丨心动3秒》短视频通过镜头描述两夫妻3秒钟的“擦肩而过”,以及对妻子脸部表情的特写,呈现出春运期间坚守岗位者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有温度、有感情、有思想,彰显“流动的中国”的繁荣与活力。互动化传播,正所谓“无互动不新闻”,新华社年前就推出了“幸福年·心里话”话题互动活动,在移动端主动设置议题,编发“幸福年·心里话”相关话题微博200余条,话题总阅读量超过6800万。人民日报客户端和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联合推出“送红包”互动活动,连续十几天定时送出现金红包,引发用户积极参与。央视主打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系列活动,从2月3日到大年初六,央视新闻频道连续八天播出广东韶关、湖北武汉等地的快闪活动,在线上线下均达到了较好的分享转发,被许多地方媒体广泛报道,产生了裂变式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注释】

[1] 刘园丁:《路上的播报——多媒体时代广播行进式报道探析》[J], 《中国广播》, 2010年第1期, 第4页。

[2] 常志霞:《记者的发现力——兼论新闻价值判断》,《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51期

[3] 何平:《坚定“四个意识” 坚持守正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21”重要讲话》,《中国记者》,2018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春运新华社
再创新高
“春运”来临,古人也闹心
鼓励“反向春运”需要形成合力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2018将迎来怎样的春运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让春运报道更加实用
十年春运路
铁路春运“抢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