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报道另辟蹊径 新闻佳作源自基层
——2019年央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评析

2019-11-18 08:31高贵武姜思宇
中国记者 2019年3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新春新闻报道

□ 文/高贵武 姜思宇

内容提要 “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打破了春节期间报道内容的单一性,是中国新闻报道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中国主流媒体民生倾向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2019年央视“新春走基层”系列节目的选材、叙事方式、报道取向和传播方式进行分析,挖掘其中具有价值的优势特点和可待提升的不足之处,希望以此为例,探索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做好节庆期间新闻报道的新思路,寻找新闻工作者讲好新闻故事的新方式。

到2019年,“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已经走到了第九个年头。9年前的2011年春节期间,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开展了“新春走基层”系列采访。同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联合部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基层的报道。时至今日,在中宣部等部门的倡议之下,开设专栏、设立专题,“深入群众生产生活,真实反映基层群众的幸福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已成为全国各类媒体普遍采用的报道方式。

本文选取2019年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系列节目作为主要观察对象,通过对其播出内容和播出方式的分析,探究该专题持续9年依旧“长青”的原因,同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于新闻从业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探寻主流媒体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履行新闻记者的责任。

一、“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的优长共性

相比于一般的新闻报道,“新春走基层”算得上是新闻报道模式的一种创新,它立足基层,突破“大话、套话”的空洞宣传,报道中不仅言之有物,而且有细节、有灵魂。总体来看,“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不仅拓宽了新闻选题和新闻素材的选取范畴,实现了新闻报道在叙述模式上向“小而精”的转变,而且以正向引导为主的方式呈现了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结合新时期技术发展,“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平台上也实现了新闻的多样化和融合化。

以2019年1月27日起在《新闻联播》中播出的专题节目为例,截至2月17日,《新闻联播》共播出新闻20篇,除去时长较短的《湖北:陈大香的脱贫日记》(2分05秒)和较长的《相约在零点37分》(5分19秒),其余的18条节目时长稳定在3分钟至4分20秒之间。[1]虽然时长稍有差异,但作为同一专栏播出的系列报道,这些报道也存在显著的优点和共性。

(一)真实具体的选材

2019年央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的选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 扶贫攻坚

“精准扶贫”是国家近几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截至2019年,各地扶贫成果已经初露成效,在“新春走基层”的系列节目中,扶贫攻坚也成了一项重要的主题。如《老屋里最后的一顿年夜饭》《河边村的春天》等报道,记者深入到贫困村镇和贫困户家中,用镜头真实记录了他们生活上的改变。在《新闻联播》所播出的全部“新春走基层”节目里,类似以扶贫攻坚为主题的共有4条,占到了总体节目的五分之一。

2. 岗位坚守

除了反映扶贫攻坚的国家战略成效,央视播出的20条新闻节目也涉及了其他的行业或职业,其中军人(5/20)、铁路公路工作人员(4/20)、扶贫工作队(3/20)、特殊作业环境修理与维护从业人员(2/20)。结合春节这一特殊的时间点和相应文化背景,这些报道以不同从业者坚守岗位不能回家过年作为故事的主要呈现点,表现奉献精神与责任担当。

《警察之家的春节“团圆”》《相约在零点37分》等节目表现了春节期间不能回家过年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团圆”年里部分人的无法团圆保证了更多人“团圆”的主题。

3. 个人奋斗

除单独的行业性主题,“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具体人物故事中也蕴含着大量的普通人的奋斗轨迹。如2月9日播出的节目《从快递小哥到机长 人生有梦才精彩》,讲述了快递从业者的职业梦想,是表现奋斗精神的代表;2月5日播出的《Z186次绿皮火车上的喜悦与遗憾》中,在深圳务工返乡的沈阳人兰满仓形容自己:“啥苦力活咱能干,啥苦力钱咱能赚,人间正道是沧桑,只要下道就遭殃,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换来的金钱花得比较实实在在。”另一篇报道《6063次小慢车:满载温暖 见证变化》,则借卖菜农妇陈小兰讲到“要有上进心、往前闯”。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在20期的节目中涉及主题“奋斗改变生活”的节目共有7条,接近整个报道的三分之一,而在这些报道中,表达奋斗精神的细节内容更是随处可见。

4. 亲友温情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回家和团圆,“新春”佳节,重视情感、重视团聚,家庭及朋友也是系列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主题。《跨越4000公里的团聚》通过父母对儿子的探望,展现常年不能回家过年的官兵们军营生活的温暖之处。《爸妈 儿子回来看您了》这一节目中展现的是将战友父母当成自己父母的更加宽广的家庭之爱。值得一提的是,系列报道中的这类主题常常以小见大,在基本的“亲情”和“友情”之外,往往包含着更大的情感基调和价值内涵。在《五世同堂的别样春节》中,除了基本的家庭团聚,还通过老人的言行展现了普通百姓的文明家风。

(二)新颖丰富的叙事方式

与以往的传统报道相比,“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不仅在内容和选题上独具特色,在报道的表现手法上同样不乏新鲜之处。

1.个人化的体验式报道

记者的体验式报道是“新春走基层”系列节目的亮点所在。因其参与度高、易于获得第一手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体验式报道往往更具有感染力,并能够增强素材的可信度与说服力。体验式采访强调记者与被采访者一体化,深入到他人生活之中,去体验和感受他人的思想和工作生活。[2]在2月8日播出的《北京城的“地下工作者”》中,记者和管道养护工人一起,深入管道,用镜头向观众呈现了这些工人日常的工作环境;2月7日的《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边防线》中,记者跟随边防官兵一起,体验了高海拔的执勤巡逻工作。行进两小时后记者体力不支,这一细节从侧面凸显了边防官兵高海拔巡逻工作的难度。

2.真实生动的细节呈现

相比于新闻联播中其他新闻的呈现方式,“新春走基层”系列节目重视节目的故事性,节目中注重对细节的关注,用细节讲故事。而对于电视新闻报道而言,其中的细节展现恰恰是提升节目真实性和感染力的关键所在。正所谓“合理适当地增加新闻的细节化描写可以促进报道情景的再现。”[3]在2月6日播出的《跨越4000公里的团聚》中,22岁的永兴岛驻防士兵刘俊峰当兵2年多从未回过家,连队邀请他的父母从新疆来岛过年。为了给他一个惊喜,大家没有告诉他父母已经到了营区的消息。在看到父母出现的一瞬间,镜头特写里刘俊峰脸上的惊讶和眼泪给整个节目脱去了“表演”的痕迹,真实生动的细节让观众的情感也被深深触动。

3. 丰富多元的报道手法

有研究者在分析“新春走基层”节目表现手法的创新性时发现,强调其叙述视角的平民化,口语化的采访语言、讲故事的播报方式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具体而言是将新闻的主体定位于普通人,在叙述模式上给“普通人的表达”留出更多空间,“报道角度平等平视,尊重百姓话语权。”[4]为了体现这一特点,“新春走基层”节目的剪辑方式更加多元,也更加丰富,如《6063次小慢车:满载温暖见证变化》在一开篇就出现了蒙太奇镜头的快速组合,形成一种轻快、幽默的节目风格;而《直击云南边境大扫雷》则在2分19秒处运用了电影化的水平移动镜头,为节目增添了不少变化性和艺术性。

除此之外,“新春走基层”的节目还部分采用了拟纪录片的形式,在报道中增添了长镜头拍摄、专题式叙事链等方式,相比传统的电视新闻作品,这些拍摄手法无疑大大提高了节目的故事性和易接受性。

(三)正面亲民的报道取向

“新春走基层”以其特有的时间节点,突出春节期间的红火与温暖,以“共情”为手段,用感情的共鸣“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奋斗成就美好生活、承担应尽之责、用青春报效祖国等积极的社会价值观。1月29日播出的《西藏玉麦:雪山下的婚礼》中,哨点指导员张锦源的新婚妻子奔波2000多公里来和他团聚。两人登记结婚后还没有举行婚礼,在雪山、哨所、村民和战友的见证下,张锦源和妻子在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上举行了仪式。婚礼上,张锦源说:“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我们是边防守卫者,也是我老婆的守卫者。”这一番话,在节目前半段对于雪山哨兵们巡逻时舔雪块解渴、手长冻疮的特写映衬下,显得非常自然不虚假。在微博账号“传递正能量”的转发下,有网友评论:“这个节目我看哭了。”真情实感下的价值观传递更易引起共鸣。

“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作为电视民生新闻的拓展和提升,相比先前的民生新闻,“不以提供娱乐、消遣、迎合人们猎奇心理为目的, 而是以关注民生为立足点,让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成为版面的主角,表现出强烈的亲民色彩。”[5]也正是“新春走基层”节目在选题上更贴近民众生活,叙述方式更加细节化、真实化,用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讲观众身边的故事,因而也能够引发更广泛领域的受众的注意力,具有更深更广的影响力。[6]

(四)媒体融合的传播方式

在新媒体新技术的影响下,“新春走基层”的报道也采取多种媒体相互融合的传播形式,相关内容不仅在电视上播出,在各类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中均有体现。2月10日的《相约在零点37分》当天播出之后,就相继被“环球时报”“中国日报”“头条新闻”等微博账号转推,并被“人民网”“网易新闻”等新闻平台对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之后转刊。截至2019年2月21日24点,“环球时报”该条微博下获得3800次转发和5950次点赞,网友将这一次仅有1分52秒的碰面称为一段“神仙爱情故事”,相关评论“这就是我们最想要的最平凡的爱情啊,没有猜疑,没有冷战,懂得珍惜在一起的每一秒”获得了353次点赞。

综上所述,“新春走基层”报道能够坚持9年依旧蓬勃,其创新意义可见一斑。有学者撰文指出,“新春走基层”活动打破了新闻单位因为组织架构、 领域区隔和选稿惯例而形成的束缚,冲破了新闻与宣传“双轨平行”状态,构成了特殊的新闻景象。[7]这种自然的“双轨融合”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舒适的信息接收体验,并为我国新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方向、新思路。有网友评价2019年央视的“新春走基层”时直言不讳:“不刻意卖惨,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朴素工作生活。自然洋溢的微笑最触动人。”

二、“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的提升空间

总体上看,“新春走基层”是中国新闻报道方式的一大创新和突破,对拓展和改进中国的新闻报道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瑕疵与不足。

(一)报道选题的模式化

1.在不同职业人群的选取上,存在重复度高和比重不协调等问题。比如军人这一群体,在播出的20个节目中出现了5次,列车工作人员出现的比例也非常高。虽然这两个群体与春节的关系更为紧密,但新闻报道在不同职业选择中仍可以探访更多的不被人们熟悉的职业从业者,以平衡各行业间的比重,也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出中国社会在春节期间的真实图景。

2.选题面较窄。“新春走基层”节目因其时间的特殊性,大量选题与“回家路”“团聚情”有关。一般而言,“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兴趣性”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选择范围的局限容易减弱新闻的“兴趣性”和“时新性”。适时拓展选题无疑是保证“新春走基层”常走常新的前提,也是报道选题不会出现枯竭的基础。

3.由于时代背景和关注重点的需要,“新春走基层”节目需要与时代主题相结合,但也要适当注意各类选题之间的平衡。2019年《新闻联播》播出的20篇报道有4篇的主题都围绕脱贫攻坚展开,这一情况压缩了其他主题出现的比重,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道整体的丰富性。

(二)报道技术的非专业性

2019年播出的部分节目,仍然存在明显的“设计”感,一些镜头更是存在明显“摆拍”的情况。部分记者未能完全履行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的职责,而是将自身的采访工作当成创造式的“导演”过程。

某些节目里“新闻联播”式的表现风格过重,出现了习惯性的“大话”“空话”的堆砌。在前文中我们提到的“抓细节讲故事”和“体验式采访”等优点并未完全普及在“新春走基层”的各个报道之中。

除此之外,很多不符合职业规范的现象在节目中也仍然存在,比如:配音浮在环境音之外不能很好地融合、过度依靠背景音乐而忽略采集同期声、背景音乐处理不当未进行恰当剪辑、镜头抖动明显等。

(三)传播方式的固定化

前文已提到,在节目的传播中出现了多种媒体形式融合的现象,这是适应新时代媒体发展的可喜变化。但不得不说的是,央视“新春走基层”系列节目产生的影响力仍然有限,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传播模式的单一化。

通过对“央视新闻”和“央视网”微博账号的观察,笔者发现,央视并未有效利用社交平台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2019年的“新春走基层”系列节目在央视官方账号中得到推广的数目屈指可数,在网上引起网友广泛关注的只有《相约在零点37分》一条。除去该节目选题上的优势之外,促成其影响力扩大化的重要原因是传播渠道的打通和传播主体的联动。央视播出的“新春走基层”系列节目仍旧局限于电视这一载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播资源的一种浪费。

除了渠道,形式的单一化则是传播影响力扩大的另外一个桎梏。央视播出的“新春走基层”节目以视频为主要形式,因其体量较大,存在不易转移到其他媒介形式上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设计出一种针对不同载体不同渠道的加工方式和呈现方式,即将视频形式转化为图文或音频,或是二次加工缩短节目时长等应该成为一种新的选择,这无疑将使原有的内容生产更适应于媒体融合的社会大环境。

三、“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的未来发展

作为一种标杆式的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虽不乏优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闻媒体在春节期间的“稿荒”问题,也因为将新闻的触角伸向基层,为新闻佳作的出现提供了不竭的“活水”之源,但由于存在上述的问题“新春走基层”报道也尚有可提升的空间。广大新闻从业者需要从中借鉴,寻找更有创新价值和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方式。

2019年1月16日,中国记协提出了提高记者从业能力的倡议,号召记者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自我要求准则,提高政治能力、提升业务本领、进行创新创造、锻炼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新闻工作者需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8]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新闻本身应该是具体的事实,而非套话,价值观的传递也不应该是生搬硬套的大话、空话,而是需要以“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因此,以“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为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结合新媒体特点,主流媒体可以就如何做好节庆期间的新闻报道进行更多的探索。

(一)充分调动记者的主动性,让记者真正深入基层和现场

“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媒体找到了新闻佳作产生的“富矿”——基层。新媒体时代为受众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也为记者获取新闻线索、降低采访成本提供了可能。但越是在采访条件便利的情况下,新闻记者越是需要克服自身的懒惰性,深入平凡人生活,用脚步踏遍基层现场,发掘新闻故事素材。借鉴“新春走基层”报道中体验式采访的运用,用笔和镜头带领受众了解到更加详细和真实的基层故事。

“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为基础写成的。”[9]在这样一个职业定位之下,新闻记者必须积极发挥个人主动性,亲历现场,才能够得到最真实的素材和创作感受。参与“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的记者林舟就曾面对镜头感慨:“很多的场景和故事,如果没有来到一线,是很难想象出来的。”[10]

(二)增强选题创新意识,发掘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闻看点

在新闻工作中,记者需要拥有“胆大心细”的个人品性。要突破以往的惯性,勇于走出“舒适圈”,充分了解人们想要知道什么、需要知道什么,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大胆地发掘具有创新价值的新闻选题。与此同时还要培养甄别选题的“品位”,发现更多同时兼顾“新闻性”和“社会性”的切入点,在工作过程中善于捕捉具有社会价值的细节,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

(三)强化新闻叙事的平民化色彩,用更多细节讲好新闻故事

新闻报道需要坚持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记者需要避免因逻辑谬误或报道片面化、情绪化造成负面社会效应和抵触情绪。陈力丹在《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一文中引用马克思的观点:“民众的承认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无可挽救地陷入绝境。” 民众的认可是形成民众信任的前提,而民众的信任建构出媒体的公信力。[11]记者需要警惕“假大空”的文风,用真实的细节提升新闻报道的可看性和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信任度,完善新闻机构的社会公信 力。

新闻报道的重点是“人”,报道主体和新闻受众都是新闻工作者需要考虑的。受众的信息获取率是衡量新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需要选取能够被受众接受和理解的叙述方式,新闻工作者应该加强新闻叙事的平民化色彩。同时,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需要将一定的正向价值观融入故事背后,潜移默化地对社会风气的优化产生正向推动作用。

(四)挖掘新闻的再传播价值,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新闻报道

新闻工作不能脱离时代轨迹,必须与最新的科技相结合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保证新闻作品的传播率和到达率是体现新闻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新媒体时代之下,新闻记者需要全方位提升个人业务能力,适应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主动探索同一主题的报道在不同介质之下呈现的新形式,利用不同平台的传播优势,将作品加工成为适合传播的可变性体 裁。

与此同时,记者也需要足够重视个人作品传播后可能形成的社会影响和舆论导向,强化自身导向意识,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充分理解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认真对待每一个文字和每一个镜头。 (作者高贵武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广播电视系主任,姜思宇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注释】

[1] 节目信息来源:央视网新闻联播频道

[2] 许颖.新闻报道采访与写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0).

[3] 张天培. 美国媒体如何“讲故事”(下)——从近十年普利策特稿奖获奖作品谈起[J]. 新闻战线,2016(03):141-145.

[4] 柯仙炉. “新春走基层”的创新性、贴近性与影响力[J]. 青年记者,2013(05):36-37.

[5] 吉强. 民生新闻与党报创新[J]. 当代传播,2005(01):78-79.

[6] 高贵武,寸洋. 电视民生新闻的拓展与提升——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报道说起[J]. 新闻与写作,2012(05):31-34.

[7] 王学锋. 新闻生产方式的突破与回归——探讨“新春走基层”的新闻建构意义[J]. 新闻与写作,2017(03):37-40.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9] 【美】杰克·海敦著,伍任译:《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

[10]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 http://m.news.cctv.com/2019/01/20/ARTI6wp5CdE2nuKRPHJnSOSg190120.shtml

[11] 陈力丹.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学习十九大报告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J]. 新闻爱好者,2018(03):10-12.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新春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独占新春第一芳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新春路上不轻松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贺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