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广电的融合报道创新路径

2019-11-18 08:31景兴才
中国记者 2019年3期
关键词:平凉市传统媒体广播

□ 文/景兴才

内容提要 深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为“最大正能量”,文章以甘肃平凉借力联合新华社甘肃分社等中央30多家媒体平台开展“问道崆峒·走进平凉”大型全媒体融合报道为例,结合甘肃平凉市广播电视台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四个坚持”“四个强化”的思路。

甘肃平凉借力联合新华社甘肃分社等中央30多家媒体平台开展“问道崆峒·走进平凉”大型全媒体融合报道,本文结合甘肃平凉市广播电视台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四个坚持”“四个强化”的思路。

一、坚持“导向为魂”,强化理念融合

媒体融合既是一场重大的技术变革,也是一次深刻的理念革命。为此,要强化“四种理念”:一是强化借力发展理念。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观念,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成熟的技术、平台、渠道、手段等借力推进媒体融合。二是强化用户理念。互联网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广电媒体更应该强化用户意识,将突破点放在满足受众需求上,从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转变为向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资讯。针对不同受众特点采用不同的传播和表达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舆论引导矩阵。三是强化产品理念。以产品为抓手,围绕产品构建团队,再造流程,创新机制,提供适应不同受众视听特色和受众习惯的新闻产品,努力满足不同受众需求。四是强化扁平理念。扁平化管理是互联网思维的直接体现,通过扁平化思维改革媒体内部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布局,促进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产业化学反应式的深度融合。

二、坚持“内容为王”,强化媒体融合

打造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而内容创新是根本。广电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等方面,有着新兴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必须最大限度地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延伸和拓展到新兴媒体。要在传播上注重快捷精简,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在传播中抢得先机。

随着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必然会使传统媒体受众流失,但只要抓住融合发展的机遇,发挥好传统媒体采编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把传统媒体原创的内容、权威的信息、言论评论、深度解读向新兴媒体延伸,多生产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的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发挥主流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如甘肃平凉市广播电视台城市交通广播按照“强场景、窄人群、定向位、聚服务”的新理念,节目通过与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广播等相融合;与交通、运政、旅游等部门联办节目,做到了内容场景化、人群细分化、服务贴近化、节目品牌化。目前,该台拥有较广的受众群体和全新的运营模式,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

改进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适应广电媒体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的趋势,遵循新兴媒体微传播、快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建立数字信息集成处理中心和话语体系转换中心,进行网络表达创新,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增强新闻信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改进传播方式,重大消息先上网再视听,先简报再详报,先直播再录播,形成即时采编、即时发稿的传播机制。如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平凉分会场,2018年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甘肃平凉广播电视台利用新华社现场云,在平凉广电网、平凉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当天点击量达122万人(次)。

创新内容生产机制。广电媒体要按照融合发展要求进行内部流程再造。支持媒体建设“中央厨房”,推进采编流程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和全媒体采编系统升级,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全媒体采编平台,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要把生产适应不同受众视听特点和视听习惯的新闻产品作为融合的着力点,在产品开发上不能搞人有我有的同质化竞争,而要集中力量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的“拳头产品”。建立全媒体融合编辑部,打造跨平台的多媒体“中央厨房”,实行所有记者统一管理、全媒体运作;实现一套人马、一个“厨房”“烹饪”多样化的传播产品。过去,同一媒体的台、网、微、端各自为政,现在媒体负责人则可以依靠“中央厨房”这个“超级枢纽”,常态化地调控、指挥“媒体矩阵”。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工作人员在此协同作业,实现全媒体产品的采集、制作与发布。

在“微”字上做文章,“无视频,不生活”。如今,短视频成为引领日常生活的新表达。广电传统媒体要多在“微”字上做文章,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在传播中抢占先机。要加强短视频、微视频的创作生产,把报道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平凉市广播电视台全力做好“微”字文章,加强了短视频、微视频的创作生产,提供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在传播中抢占先机。台里组建成立了“平凉市广播影视传媒公司”,专抓微纪录片、微电影、微影视剧、专题片的拍摄制作。

三、坚持“技术创新”,强化平台融合

作为广电传统媒体要生存发展,必须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推进新闻生产,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利用微博微信技术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内容生产优势、传播公信力优势与新兴媒体的数字技术、多媒体传播、多元交互等技术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融合发展最佳效果。

全面拥抱新媒体、新技术,从产品型融合向平台型融合进军。真正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融合多种媒介形态的新型技术平台。

成立全媒体指挥中心、大数据服务中心,具有同步视频采访、全媒体编辑、实时发布、舆情监控等功能;借助云计算技术搭建 “一云多屏”技术平台,力求实现广播、电视、网站、移动客户端等各媒体部门的内容共享与多屏分发;整合新媒体项目和资源,成立新媒体运营中心,统一运作新媒体业务。在运行机制上,建立“多媒体采集、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分发”的全媒体制播模式。加强后台技术支撑,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采编力量的共享融通,建立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提高内容生产效率,扩展信息分发渠 道。

实施终端技术全覆盖,实现共融共享。目前,音频类APP+微信,乃成为传统广播突破介质的新“玩法”。音频类APP已成为传统广播数字化内容的重要收听入口,满足了用户摆脱时间、空间限制来收听广播节目的需求。对广播节目而言,这些产品的出现也让“从听众到用户、从内容到产品、从传播到服务、从大众到个体”这一理念转型不再难以推进。特别是广播电台开始了有效移动化、社交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尝试。

四、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才融合

没有融合型人才就不可能有融合发展。融合发展需要既懂新闻传播规律又懂新媒体发展规律、既懂传媒政策又懂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

传统媒体人,大多是“爬格子的一代”,日益兴盛的新媒体不是我们的“母语”。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和不甘人后的使命感,在知网、懂网的基础上善用“十八般兵器”,多掌握“几把刷子”。要加强培养,对现有媒体从业人员分层分类开展系统培训,培养造就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全媒记者”“全媒编辑”,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锻造一批具备全媒体采编播技能、既可分工合作又可单兵作战的复合型采编人才;必须提高记者、编辑利用超文本格式、多媒体结构进行多层面、立体化采编报道的能力,以高效完成全媒体外宣产品的生产和传输任务。要加强交流学习,多去先进地区考察取经,多请业界专家讲授指导,着力培养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作者是甘肃省平凉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猜你喜欢
平凉市传统媒体广播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平凉市出台生态护林员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平凉市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平凉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研究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