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民间刺绣

2019-11-20 09:38
西江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门帘女红绣品

若 荷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这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刺绣》。诗人笔下的绣女,或来自庄园大户,或来自女红作坊,聚集在一起飞针走线,描图绣花,一起刺绣,一起在春天的花园里展示绣工,牵动了诗人婉约的情愫。

在我国古代,凡是女子,无论富家小姐,还是贫家姑娘,织纫刺绣是必习之功,学会了刺绣,也就铺就了未来的持家之路。那时的刺绣,一般用作衣服上的装饰,将一件浑然一色的衣裳,以刺绣的方式进行细微的点缀,使其看上去外形奢华,做工繁美。一个没有机器织纫的时代,仅凭不凡的手工技艺,就可以尽态极妍,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我们看戏曲表演,先莫说演员灵动的唱念做打,单凭那一袭华美的戏衣,就给人珠帘锦绣的感觉,因为刺绣,才有了舞台上的水袖轻回,曼妙姿态。

因为刺绣,从而产生了绣楼,它不仅是一个生活、休闲的场所,还是古代女子学习女红技能的场所。绣楼的产生,促进了绣楼针法以及图案的创作。旧时女子八九岁习刺绣,十几岁习缝纫,纺织、刺绣、剪花等工艺都要精通。学习刺绣首先锻炼的不是手巧,而是定力和心性,练就女子心静如水的优雅气质。

传统刺绣,是我国悠久的民间艺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工艺遍布全国,比如湘绣,苏绣等,针法也各有不同。唐时针法就已丰富多变,有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到宋时更趋完美,变化无穷,至明清时期,针法已有九种之多,可表现出不同色阶的深浅变化,体现色彩鲜明的装饰效果。有了上面的各种针法,古代做工繁琐的服饰就可以长裙飘逸了。白居易有诗云:“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便是对精美刺绣的赞咏。

正值妙龄的女孩每天做完家务,就喜欢托着个绣花绷子练习刺绣。绷子是竹篾做的,两个一大一小的竹圈紧紧相扣,将布料紧绷在上,用这种方法绣床围、绣枕套、绣茶盘巾、绣门帘。乡下的屋子,一排三间,中间是堂屋,两边为里间。里间没有门,大都悬块布帘遮挡着,以便主人在里边活动,于是绣花门帘就派上了用场。有着门帘的房间,必是女孩居住的闺房,每每进出,女孩手儿轻挑,窈窕身子一闪,别有韵味。

女孩到了将要出嫁的年龄,家里人要种桑养蚕,剥茧抽丝,将细心缫好的丝线染成五颜六色,供家里的女孩做嫁妆。没有长足的功夫,是做不出一袭华美的嫁衣的。除此之外还要绣枕头、绣门帘、缝绣球。嫁妆的多少不仅关系着新媳妇的女红是否精湛,还透露出新媳妇娘家的家境,决定着她在婆家未来的地位。

乡下的女孩学习刺绣的机会特别多,冬天下雪的时候,姐妹们聚到一起围坐在床上做女红,一边做一边切磋技艺,既增添了情趣,又增进了邻里间交往,哪位姐妹的刺绣做得多,说明她不久就要嫁了。出嫁的那天将新娘的绣品往红漆家具上一摆,由送亲的人用两根木杠抬着,和其它嫁妆一起穿街走巷,每经过一个地方都有人围拢观看品评绣工。

新婚之后,日子按部就班,新媳妇除做家务之外便又开始了新的刺绣,做虎头鞋,缝虎头帽,绣婴儿戴的小肚兜。肚兜所用的布为大红色,上绣蝎子、蜈蚣、蛇、蟾蜍、壁虎等图案,据说可以驱邪祟,避五毒,护佑婴儿健康成长,以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出质朴的人间情感。

如今,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很难找到一个练习绣花的女孩。集市上,商场里,到处出售着机绣的用品,尽管针法粗糙,仍然受到临嫁之女的青睐。那种与众姐妹一起探讨针法、切磋技艺的场景和时光,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近年来,各地民间刺绣工艺合作社悄然出现,在这里不仅能领略到精湛的刺绣技艺,还能感受到浓浓的民俗文化。这些绣女不同于旧时代的妇女,刺绣不是为了生活之需,而是为了追求独特的创意、情趣和个性。大至古色古香的绣衣、绣被、壁挂,小至针线细密的荷包和挂件,凡是与刺绣有关的作品,展橱中都琳琅满目。她们还深入乡村,搜集民间绣品。在民间刺绣工艺橱窗里,甚至还能看到收藏百年的轿帘、门帘。这些绣品针法匀整,线条流畅,色彩和谐,精美至极。她们用自己的坚守,唤起了人们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珍视,推动了民间刺绣和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猜你喜欢
门帘女红绣品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门帘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善,润了华年①
马未都忆旧——门帘
论女红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危机与应对
红楼女红
《十二美人图》中的真实器物
听专家言说中国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