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思维在史料解析题复习备考中的应用

2019-11-20 02:43贵州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6期
关键词:史料所学解析

贵州 王 庚

类比思维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通过对旧事物与新事物,或旧问题与新问题之间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新、旧事物或新、旧问题之间的相似性,并以这种相似性为桥梁,达到认识新事物的本质,进而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类比思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联想,即由新问题或新信息引发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二是类比,将新、旧知识或信息进行比较,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似点和相异点,即“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

总之,类比思维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发现,类比思维对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历史一轮复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学生在一轮复习备考过程中的困惑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课文内容多是历史结论的陈述,而缺少史料辅证。学生一旦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欠缺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则很容易养成在教材中找到现成历史结论,再把历史结论像公式一样记忆的习惯,历史课也就变成一堆僵化的知识点。此外,个别历史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情境创设,学生便缺乏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机会,仅仅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许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出现困惑。例如,学生平时认真听讲,但考试前的复习方法通常是死记硬背知识点;历史材料主观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解答,而学生通常不能有效分析材料,出现脱离材料、答非所问的情况;在解答历史试题时,学生不能熟练地联系所学基础知识,缺乏知识迁移能力与阅读归纳能力。

为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笔者尝试改变陈旧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逐渐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历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了类比思维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二、基于核心素养,运用类比思维解答史料解析题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也顺应此趋势,明确指出:“历史学科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史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试题的重要考查形式,其通过引用新史料来创设新情境,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获取并解读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调动和提取所学知识,建立起史料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准确联系,从而实现知识迁移,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高考历史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分析阐释能力、归纳论证能力。

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类比思维对于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扩展并巩固知识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历史复习备考教学中,教师可开展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及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能力。

(一)解答基础型史料解析题

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4 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可引用下列史料:

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问题: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促成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解析:此则史料经常作为典型范例在课堂上加以补充,以辅助教学。教师应指导学生获取此则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即关键词句,建立起史料中的关键词句与教材中对应知识点的有效联系,实现知识迁移,进而得出与教材相同或相近的结论。结合课堂所掌握“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便可对此问题作答:

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

经济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通过此则史料的教学,不仅有利于落实课堂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素养,以及依据史料重构历史的实证意识。

材料二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问题:以上材料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解析:此问将学生所学同一知识点用另一种设问来考查,学生只需联想教师在课堂中反复强调的知识点,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再结合课堂所学基础知识,即可实现完整、准确作答。

答案:反映了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时代特点。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封建制度衰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

这一问题的解答过程,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调动和运用,强调得出问题结论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新、旧问题以问题考查的知识点作为枢纽连接起来,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历史解释能力。

(二)解答高考史料解析题

由上述内容可知,类比思维在解答基础型史料解析题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拓展思路,不断联系,帮助学生掌握类似历史知识点的解题思路和线索,以获得启发,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进而实现做一题、会一类的目的。

例.(2019·全国卷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 1950—1980 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摘编自《1949—1984 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 年达到4 002 万吨,1986 年达到5 205 万吨,至2002 年达到18 224.89 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 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 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 年增长39.30%,2002 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 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解析:此试题通过引用两则新史料创设新情境,设问明确提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因此,需挖掘两则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并与所学基础知识相联系,找出史料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的相似点,进行知识迁移,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第(1)问可以通过表格,纵向比较各个国家钢产量的数据变化趋势进行作答:

趋势:

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到20 世纪60 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20 世纪70 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解答基本原因需联系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1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9 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20 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的基础知识,同时回顾复习备考过程中所遇到的类似试题,进行知识迁移,最后得出结论。

原因:

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 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期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第(2)问需解读并提取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即关键词句,并联系必修二第12 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相关基础知识与类似基础型试题,即可作答:

(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总之,在历史复习备考教学中运用类比思维,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与问题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历史复习效果的目标。

猜你喜欢
史料所学解析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三角函数解析式中ω的几种求法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非所学
史料二则
非所学
睡梦解析仪
电竞初解析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