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素养指导下的一轮复习策略探索
——以人教版《太平天国运动》为例

2019-11-20 02:43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6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历史素养

江苏 徐 刚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研究历史的求真意识。在高三复习中,如何深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呢?邓京力教授认为,历史解释要以史实为依据,包括探明历史因果、阐释历史意义和客观评价等内容。本文试以人教版《太平天国运动》为例,浅谈一轮复习中有效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实践路径。

一、整合教材内容,升华教学主题

历史现象承载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但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提炼教学主题,为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找准研究视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拓宽了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深度和广度。

(一)在专题教学中提炼主题

在专题史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是紧紧围绕某一既定主题设置的。纵观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共八节内容。从本专题的内容看,主要有两条线索,即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两者是交错、螺旋式互促而行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对内反封建、对外反侵略斗争的集中表现,体现了农民阶级在“千年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从自身利益出发,奋起抗争的勇气和决心。虽然受自身阶级的局限,但在时代的影响下,太平天国运动不仅客观上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而且在推动历史发展层面较以往农民起义有明显进步。因此,基于对专题内容的综合分析,本课的主题立意可以侧重于农民阶级对民主、平等的追求。

(二)在学术研究中概括主题

在专题分析的基础上,为使学生对本课的主题线索有更清楚的认识,教师可以引用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形成初步的整体性认识。

材料一洪秀全出身农家,四次科考失败。社会的急剧变化,个人发展道路的坎坷,增强了他对清朝黑暗统治的憎恨,开始探索救世之道。

数次科考落榜后,他得到一本宣传基督教的书,即《劝世良言》,这本小册子宣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洪秀全受其启发,创立拜上帝教,假说自己是上帝次子,特下凡除妖魔,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这也是农民阶级几千年的梦想。

——史景迁《太平天国》

洪秀全是这场农民运动的领导人和精神领袖,他的心路历程、思想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从材料入手,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农民阶级的理想和追求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和概括总结的能力,为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提供丰厚知识和能力土壤。材料中的“农家”“科举失败”“社会的急剧变化”和“黑暗统治”为学生勾勒了爆发前的形势和背景,“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为学生清晰描绘了农民阶级的理想和追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将本课的主题概括为:一场农民阶级的“天国梦”或“平等梦”。

二、立足时代境域,探明历史因果

历史解释需要立足时代背景,准确解释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是进行历史解释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学习者对历史进行纵向因果逻辑分析的一种方法。

(一)结合材料,概括历史背景

历史解释离不开史料的支撑,特别是探究历史事件的背景时,通过史料创设问题情境,更容易帮助学生走进历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材料二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1841 年至1849 年的八年之间,仅地丁税就增加了330多万两。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 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大量农民破产,生活极其困苦。

材料四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材料五19 世纪中叶,两广一带水旱灾害频繁。仅1840—1850 年间,大规模的水旱灾害就达十次以上,受灾百姓数以百万计。

据以上材料分析、归纳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时,学生可利用材料信息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自然因素等角度分析,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基本认识。

(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类历史背景

探求因果关系时,还应分辨原因的主次,对原因进行排序和分类。教师应在原因的排序和分类中,使学生更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历史解释更趋真实奠定基础。例如,本课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运动斗争的矛头是清政府,主要任务是反封建,因此,阶级矛盾的激化是主要原因,列强侵略是外部因素,而自然灾害是直接原因。

(三)利用图示,反映历史背景

为使学生进一步厘清历史背景因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使学生更直观、感性地认识历史背景。

三、抓住核心要点,阐明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是发掘历史意义、赋予事实以生命的一种认识方式。在一轮复习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从核心的历史事件中阐明历史事件的意义。例如,为什么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在特殊的历史境域下,时代又赋予它哪些特殊的历史意义?这既是对历史事件深入解释的过程,也是对历史现象深入理解的过程。最能代表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的是两个革命纲领,因此,在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核心要点,阐明历史意义,进而涵养历史解释素养。

表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通过对两大纲领的深入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太平天国运动在土地所有制的变革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第一次通过纲领性文件的形式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进行了具体落实,充分体现了农民阶级在反封建层面的革命性。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尽管它并不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且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也并未实施,但这种设想无疑体现了农民阶级的代表人物对历史脉动的准确把握,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当然,在对两大核心要点的复习中,教师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外,还应适度地、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材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两大纲领,进一步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四、创设冲突情景,进行客观评价

历史解释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习者、研究者更接近历史真实,感悟历史真谛。因此,在深刻阐明历史事件的意义的同时,还要客观评价历史事件,认识其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在复习本课时,笔者着力从两个角度引领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一)失败的结局是偶然还是必然

太平天国运动的结局是失败的,从显而易见的问题进行选择式的深入发问,可能更能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当然,只发问不提供情景,可能会使学生陷入“无源之水”的境地,思维难以展开,对历史的解释也难以深入。因此,笔者在复习中提供了以下几则材料:

材料六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拜上帝会)……

材料七太平天国运动始终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前期的《天朝田亩制度》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后期的《资政新篇》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又无法实施。

材料八定都之后,领导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1856 年发生严重内讧,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

材料九清政府对太平天国事件确立了“偕师助剿”的方针。1863 年,在英法军队支援下,曾国藩围困天京。1864 年,天京陷落。

这几则材料是从思想、纲领、组织及敌我力量对比等角度探讨失败的原因。教师在归纳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这些原因的类别,如内因和外因、主观和客观等,让学生通过一个历史事件的分析形成规律性的历史认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归纳出这一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启示或教训,从失败原因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最主要原因,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的理论武器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历史的影响是推动还是迟滞

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还包括正确、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实际价值和影响。在这一部分,为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解释和认识,笔者设置了两个具有冲突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质疑、思辨中走进真实的历史。

问题一:归纳材料十的主要观点,依据材料十一、十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近代化的视角论证材料十的观点。

材料十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在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1853 年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材料十一每一次较大的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材料十二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中国之所以没有像印度那样成为殖民地,正是中国人民坚持反侵略斗争的结果。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十显然是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较肯定、积极的预估,认为这场运动会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生往往可以通过材料归纳出这样的结论,但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会有这样的作用呢?这是学生思维的盲点,因此,再提供材料十一、十二帮助学生瞄准视角切入,进一步解释历史。材料十一、十二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客观作用,客观上的反封建和反侵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近代化的阻力。

问题二:概括材料十三的主要观点,依据材料十四、十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论证材料十三的观点。

材料十三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1862 年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材料十四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材料十五为了宣传拜上帝,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时间撰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许多文章。

材料十三是1862 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马克思对其的评价,认为它根本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什么有前后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教师在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其评价的积极性。依据材料十四、十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皇权专制,等级森严,没有推动民主化进程)、经济(没有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未开启工业化进程)、思想(宗教迷信思想严重,没有推动思想解放)三个维度进行深入解释。笔者着重从近代化的视角引导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深入、客观的评价,通过问题情景和史料情景的形式为历史解释创设氛围。

总之,一轮复习不仅要重视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学科素养的涵养,历史解释素养指导下的专题复习就是通过对专题知识的重新建构、梳理和理解,培育学生区别历史解释和历史事实、识别历史解释,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解释的过程。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运动历史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桑德斯镜头中的太平天国运动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研究
钱穆《国史大纲》“洪杨之乱”平议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