磅礴乌蒙绽新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毕节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19-11-23 06:37马红梅
当代贵州 2019年37期
关键词:毕节市毕节试验区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马红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1988年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黔西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逐步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集智(左二)到毕节市七星关区碧海阳光城看望易地扶贫搬迁户。(严谨 / 摄)

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1.0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921.43亿元、增长1830倍;财政总收入从261万元增加到385.58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毕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的重大跨越,生态环境实现了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重大跨越,人口实现了从控制数量为主到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跨越。这“三个重大跨越”是自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来,毕节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更离不开毕节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拼搏精神。

如今的毕节,继续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黔西北大地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战胜绝对贫困的生动典型

土地瘠薄、人口过多、生态脆弱……毕节的穷是千百年积累起来的难题。

联合国有关专家曾断言,这里不适合人类生存。

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试验区,翻开了毕节改革发展新篇章。

31年过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优势,与毕节试验区人民手牵手、心连心向贫困宣战,令毕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累计减少630.9万贫困人口,黔西县、大方县实现了脱贫摘帽,1389个贫困村出列(其中深度贫困村171个)……

31年来,毕节试验区从最初保障贫困群众温饱的救济式扶贫,过渡到以区域发展带动整体发展的开发式扶贫,再发展到现在的精准扶贫,每一次蜕变都饱含着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探索实践的艰辛与积累。

毕节试验区在脱贫攻坚中探索出来的精准扶贫“十子”工作运行体系、精准扶贫“四看法”工作机制、贫困村出列“五通四有”、贫困户脱贫“四有五覆盖”标准、贫困人口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扶贫机制等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脱贫攻坚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扶贫领域,毕节试验区不仅总结出了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还涌现了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先进典型。

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村支书文朝荣带领全村百姓20年如一日,战天斗地苦干实干,让曾经“苦甲天下”的贫瘠之地发生了巨大变化,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大方县大山乡光华村村支书罗光贤从1992年上任开始,面对交通闭塞、群众贫困,资源优势转化不成经济优势的难题,带领村民们凿开致富路,利用河谷气候种植优质水果,发展种植养殖业,建成辐射周边的农贸交易市场,令光华村成为毕节同步小康路上一名“领跑者”。

…………

回望来路,不忘初心;展望未来,信心更足!

毕节,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业绩诠释对党的绝对忠诚。

攻克“地球癌症”的生动实践

初秋,走进毕节,街道上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放眼望去,绿意盎然。

然而,曾经的毕节“山占其九,余下一地还支离破碎”,山地又多为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毕节试验区冲出困境的发展共识。

2010年12月,荒山造林前的毕节市金沙县大田乡一角。(聂宗荣 / 摄)

70年沧桑巨变,毕节试验区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重大跨越——累计治理石漠化1367.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9152.7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14.9%提高到56.13%,先后被列为“长江经济带试点城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

巨变背后,凝结着毕节试验区人民的汗水与心血。

为了让山更绿,毕节试验区通过实施“3356”“长防”“长治”“水保”“天保”、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工程,大力推进“绿色毕节行动”,彻底走出了“越垦越穷”的生态恶化怪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构筑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让水更清,毕节试验区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毕节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大力推动水源地保护工程,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管理。目前的毕节,不仅让群众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还充分发挥了长江、珠江“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作用,为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生态环保贡献。

为了让天更蓝,毕节试验区人民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彻底取缔土法炼锌、炼焦、炼硫,重点加强水泥、化工、煤矿、火电等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强化道路和矿山扬尘治理,推进机动车污染治理,注重建筑工地扬尘整治,全面取缔黄标车和老旧车,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如今的毕节,空气清新,天气凉爽,被誉为“天然大氧吧”“天然大空调”。

为了让地更洁,毕节试验区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对原炼锌区污染较重的赫章、威宁、七星关3个县(区)33个乡镇进行重点防控,全面完成炼锌废渣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及环保设施建设。如今的毕节,彻底改变了昔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上个厕所没办法”的窘境。

几十年如一日,毕节试验区持续推动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实现了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绿色,正逐渐成为毕节发展的底色。

实施志智双扶的强力举措

2018年8月23日,毕节市威宁籍体育运动健将赵超荣获亚运会赛艇项目金牌。

赵超从小体育成绩就很好,2008年,毕节市体育运动学校(原市少体校)派教练到各县挑选运动员,赵超被选中,自此开启了他的体育生涯。

对于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赵超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毕节市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试验区成立以来,毕节推动人力资源开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持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培育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实施劳动力全员培训计划和“雁归兴毕”行动计划,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抢抓广州市、深圳市帮扶机遇,实现学校、医院结对帮扶全覆盖。

2019年8月,荒山造林后的毕节市金沙县大田乡一角。(聂宗荣 / 摄)

在这些有力的措施下,毕节共资助贫困学生53万人次,完成12.5万名学生生源地贷款;为高中以上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6.96万人次免除学费;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学前教育机构2220个、义务教育学校2604所,受益学生121.2万人,校农结合采购本地食材6.56万吨;学校公益性岗位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1787人;招收建档立卡脱贫班学生3758人,完成贫困劳动力培训10.5万余人次、脱盲再教育5967人。

截至目前,毕节“两基”教育实现全覆盖,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988年的3.6年提高到现在的8.9年,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4242所,在校学生185.8万余人,教师10.13万余人,义务教育提前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目标。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毕节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正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猜你喜欢
毕节市毕节试验区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17个鲜食玉米品种同台比拼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Physicians’ perspectives on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pediatric routine care: a survey
瑞雪兆丰年
夏日荷景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商务部表示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补足区域交通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