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感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019-11-27 17:29
名师在线 2019年14期
关键词:负数数感重量

周 丹

(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数感作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关键词之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数感”有这样的描述:数感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数的意义的理解,表现在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表现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算法等。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感[1]。

一、激活生活经验,推动数感养成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背景,让学生在一个有效的环境中来理解数学问题,无疑会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领悟。在数感的培养中,我们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给学生一个切入点,推动学生数感的养成。

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一课时,笔者直接从课题入手,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接触到负数这个概念,学生回忆到电梯和温度计上存在负数。在引导学生尝试表达出这些负数的意义时,学生能够抓住重点来表达,如电梯上的负数,学生指出负数的层数在地下,-1表示地下一层,-2表示地下二层,而且学生知道-2在-1之下,在描述温度计上的负数时,学生指出负数和正数的一个界限就是零刻度线,零刻度线以下的就是负数。有了这样的认识,笔者再模拟出一个温度计来教学,学生就建立了清晰的表象:负数在零刻度线以下。在此环节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从海拔高度上来认识负数,学生直接判断海拔高度为负数的地方应该是低于海平面的,这样的表现说明学生已经抓住了负数的本质属性。

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笔者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引导学生尝试说一说对负数的认识,然后逐步推动学生向负数的本质属性进发。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唤起了生活经验,然后在比较中建构了负数的概念,可以说这是一个利用生活背景来促进学生数感养成的典范。

二、利用直观形象,推动数感养成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学生还比较依赖于直观形象,在观察、比较等活动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发现,可以建构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培养学生数感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借助直观形象来加强学生的认识,推动学生的数感养成。

例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课时,笔者在课前就要求学生找到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的实例,然后在读写这些百分数之后,引导学生体会百分数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迁移过来,用“将什么平均分成100份,表示这样的几份”的句式来描述百分数的含义,但是部分学生对百分数的概念还是一知半解。为此,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还能用哪些方式表示出百分数呢?先独立想一想,再在小组中交流。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表示出百分数来,他们在线段中间画虚线表示出100份,再用大括号括出其中一部分表示出指定的百分数;还有的学生用圆表示单位“1”;也有的学生想到了方格图,他们用10×10的格子表示单位“1”,通过涂色表示出百分数。在集体交流的时候,学生认可了这种方法,并且因为图示的直观性而产生了对百分数的大小的感知,他们不仅能体会到100%、50%这样的特殊百分数的含义,而且体会出类似于50%这样的百分数的相对大小。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满足于学生能仿照分数意义的语言来描述百分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出百分数来,这就促使大部分学生想到了画图的方式。尽管学生想到表示单位“1”的图形不同,但是无论是何种图形,表示出百分数的本质是相同的,学生在观察和比较这些图示的时候更能加强对百分数的认识,推动数感的养成。

三、组织实践活动,推动数感养成

数感的养成有很多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经历、去感悟、去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其中,操作和实践是较为有效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实践、去尝试,从而推动其数感的养成[2]。

例如,在教学《认识克》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认识1克的物体。先引导学生猜一猜生活中哪些物体接近1克,然后称一称,并让学生亲手掂一掂,感觉1克的重量。(2)感知10克的重量。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大米,在秤上称出10克的大米来,掂一掂感觉,然后再估计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以10克计量比较方便,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3)感知100克的重量。估计100克的黄豆有多少,然后称一称,比一比谁估计得准确。(4)感知1000克的重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进率。经历了这样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不仅是从性质上认识到“克”是一个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而“千克”是计量一般性物体的重量单位,而且他们能够感知到这两个单位间的差别到底有多大,能够在“克”和“千克”中间找到中间地带,在玩“估一估”的游戏时,不少学生估计的重量与称量的结果异常接近,显示出了学生的认识程度。

俗话说“熟能生巧”,在数感的培养中,我们就是要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反复感知,特别是在学生的认识不够清晰时,我们更需要这样的猜想,需要这样的活动。

四、合理估算中发展数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而估算的基础就是学生的数感,同时,学生在估算活动中也能提升数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强化学生的估算,让他们建立自己的“标尺”,在估算活动中产生真实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一课时,笔者首先和学生一起认识了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让学生对面积单位建立了初步的概念,然后请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猜一猜“平方米”是如何定义的,学生很快从前两个面积单位中猜到了答案。在之后的学习中,笔者引导学生猜一猜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在1平方米的地面上可以站几位同学,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他们一边比画一边猜答案。在学生猜好之后,笔者再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验证,这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在教学《一亿有多大》一课时,笔者先给学生几个微小的数据,像一张纸的厚度、一滴水的重量等,然后让学生估一估一亿张纸的厚度和一亿滴水的重量,学生尽情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在他们根据自己的参照物做出猜想之后,笔者再和学生一起利用计算器算出实际数据,学生对结果大吃一惊,经历了这样的学习,他们对“一亿”这个数有了更深的感悟。

类似案例中这样的估算还有很多,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利用估算来解决问题也是数感的体现。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估算,要肯定学生的合理设想,要让学生想方设法形成自己的估算标准,从而让他们在多样计算中提升数感。

结 语

总而言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感官的参与,多样化的体验,更需要学生的全情投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合适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验证等方式来多样学习,发展数感。

猜你喜欢
负数数感重量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重量
学好乘方四注意
历经艰辛的“负数”
非负数|a|、a2帮你轻松解题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巧估算 妙解题
灰的重量
Put the Glass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