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让学生学得“爽”?

2019-11-28 02:06卜玉芬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小邓硬币同学

卜玉芬

2019年8月15日,上海六灶中学的王晓叶老师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新庙中学上了一节研究课《函数的初步认识》。

为了抢占有利地形,我早早地来到教室,坐在学生邓莹、孙姝瑜的右侧。这是两个娇小玲珑、恬静可爱的女孩。她们开始很好奇,不时看看陆续走进来的老师。脸上的那一抹红晕,显现出她们的兴奋和期待。

我坐到邓莹身后,她先给我一个微笑,然后主动移了一下身子,在课桌上腾出一块空间,给我放记录本和课堂观察记录单。我很感激,主动握了握她的小手!观察员老师要学会与被观察学生形成良好关系,这是我从学习共同体课上学到的。

课始,王老师按学习单讲了学习规则和方法,又做了一个倾听的训练。小邓同学虽然记得不十分完整,但关键词还是记下来了。我判断,小邓有一定的倾听能力,或者说是听话的“乖”孩子。我拍照时,她很理解,我们俩有好几次眼神的对视,会意的微笑。我知道这个孩子已放松身心,把我当朋友了。

接着,王晓叶出示了第一个学习任务“黑箱解密”,他手中拿着一个左右两侧带有开口的黑色纸盒,往讲桌上一放,在场的教师目光集中到教学用具上,不仅吸引了孩子,也戏引了我。以往的课堂,有“激趣”一说。我对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有点期待。不知道他有什么锦囊妙计把学生引入学习中。

接下来,王晓叶像变魔术一样,插入一张纸,抽出另一张纸,依次是右1左5;右2左7;右3左9;右4左11。他问学生,给任何一个数可以吗?给字母可以吗?老师布置的任务很具体,在学习单上我反复研读,感觉值得借鉴的是给孩子留了10分钟时间。

这项学习任务的设计,很有意义。起点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独立学习;要求高,需要先有准备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听到实施学习共同体的教师担心,设计冲刺挑战性问题,好像只对学优生有利,对学困生意义不大。王晓叶老师的设计,给我们以启迪——不在于问题的高要求,而是设计必须低起点。至于怎样设计,那是要每一个数学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去尝试、改进、再尝试的螺旋形上升的过程。

此时,身边的小邓及小组同学都很认真,她们自主破解数据隐含的奥妙,寻找变化中的规律。

小邓和同伴3分钟后陆续发现数据的变化,但在规律的形成中似乎打了一个死结,结论得出之前的那几秒钟或者一二分钟是“黎明破晓”。6分钟后小邓在冥思苦想中把目光投向了我,我看了她五行一致书写算式,结果已有了雏形,就差一点就指向结论了。

这个教学过程时间比较长。由此我想到了往常的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舍得在这样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上花功夫,给冲刺挑战性学习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结果是学生很少有绞尽脑汁的艰苦思考、继而获得豁然开朗的学习体验,主动性学习的萌芽常常被夭折在破土而出的前夕。我们已经习惯了花多于冲刺挑战性学习数倍的时间,反复“刷题”,宁肯做多于冲刺挑战性问题数倍的习题,事倍而功半。

我发现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并接收到小邓同学的“求救信号”,我觉得,作为观察员其实也是学生学习的助推者,在关键时间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向有质量的高度推进,未尝不可。

我轻轻地说:“右是200,左边应是多少呢?”

她随口答:“403。”

“n呢?”

“2n+3。”

我赞许地点点头!她带着一份满足加入了小组合作。10分钟后,她们小组的另一个同学在全班进行了第一个展示!呈现的形式与小邓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的!

孩子们在交流中保留自己的独立,作为数学教师的我很钦佩孩子们的这种精神。孩子坐下后,王晓叶老师以微笑和点头,给孩子注入信心和力量。我也很自然地给她们一个赞许的眼神!

此时孩子学习状态在分分秒秒中攀升,她们倾听自觉,记录同学有价值的方法和观点都如鱼得水,倾听、记录、思考达到了有效的结合!与学习、与伙伴相遇和对话已经体现。我从心理学角度寻找理论根据,学生的主动性是自主学习、协同学习真正实现的强大内驱力。陈静静博士说,深度学习是建立在孩子真实学习之上而发生的。只有真实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学生才能获得持续的学习力!

接下来,王晓叶又抛出第二个任务“计算硬币数量”。我刚看完题目,身边的小邓同学已写完结论,我兴奋地用手机把她学习单上的内容拍下。我的举动可能引起敏锐而又善于发现的王晓叶老师的注意,他也快速来到我们这个小组。看了孩子的答案,我们俩相视一笑,都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暗暗叫好。

我告诉自己,作为教师,我们要走出善于教而疏于学的状态,把教的研究转向学的研究,用以学定教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给他们一个合适的支点,他们一定会把地球撬动!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感悟。

接下来小邓成了这轮的首席发言人,通过测量一枚硬币和五箱硬币的质量,计算出硬币的数量,从而得出五箱硬币的币值。在她的引领和启示下,后面的答案精彩纷呈,通过液体测一箱硬币的体积,测几个硬币的高,但都没突破小邓同学通过质量来计算硬币数量这个思维模式!

后来,我在她的学习单里又发现了新的方法,把测一个硬币换成测量一千个硬币,用一千个硬币与五箱硬币之比作为运算方法,操作更快、更方便。虽然因时间关系没有展示,但我伸出大拇指,给她一个坚定有力的赞!

下课了,我和小邓同学一起走出了教室。我及时“采访”了她,请她谈谈这节课的感受。

她说:“太爽了!从来没上过这样爽的课!”

我不知道一个“爽”字在孩子心里有多大分量,更无法计算出这个“爽”值多少分。但是,我知道这个“爽”的过程一定会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甚至追随学生一生。哪一天突然回忆起这节课,嘴角依然会露出甜蜜的微笑。

一节课结束,学生感觉“爽”,非常难能可贵。

小邓的一个“爽”字,初看与分数无关,与教育评价无关,然而,的的确确就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就是教育理应追求的目标,就是最朴实无华的评价。

小邓为何感到“爽”?

因为孩子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温馨的氛围,安全的环境。孩子学会知识、明白函数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有教师以低起点、高挑战的问题激发内生,学习过程还实现了成功、自信,收获满满的喜悦。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被认可、被欣赏、被肯定,这种心理体验对学生成长的价值非凡,意义深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独立思考,与同伴协同学习过程,思考深度和品质一点点提升。沉浸在学习过程中的“爽”,对学生来说,是全身心投入的积极心理体验,是积雪式的学习。深度理解、深度思考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一层一层得到叠加。有内心体验的“爽”为学习打下基础,我们不必担心表面的慢。这是我理解的“慢就是快”的道理。

小邓的话引起我的共鸣。我感觉到“爽”了吗?当然很“爽”。我为何也感到“爽”呢?

由这节课我体会到“学习共同体”追求的课堂,一是,问题少而精,低起点、高挑战。低起点,可以让每个孩子都入门,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高挑战,不同孩子有不同的理解,会产生不同方法,教师需要在倾听中串联,穿珠成项链,殊途而同归。在难点上协同学习,在关键处“嫁接”新的生长点。

二是,學习共同体课堂表面上研究的问题虽然不多,但都是围绕函数认识核心问题,有种窥一斑见全貌的感觉,这是“少就是多”的辩证法。

三是,我感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了选择、倾听和思考。因为有选择,所以容易与既往的学习经验对接;因为有倾听,所以让方法变得灵活多样;因为有思考所以让思维变得深刻而有进阶——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

听了王晓叶的课,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清晰、淡雅、慢节奏、高思维!

他不急不躁,娓娓道来,不追不赶却水到渠成!想想自己已经习惯的课堂,大容量,高缩浓,解题技巧,题型分类,直奔主题,满足了少数精英,却一次又一次甩掉了大量的最初的同行者。理直气壮做错事,还把错误归因于学生。

真是汗颜!

猜你喜欢
小邓硬币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不翼而飞的硬币
真诚中的真诚
窗口内外的感动
硬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