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南词的发展现状及保护措施的实践应用

2019-11-29 08:49徐钰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

【摘要】漳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漳州南词是漳州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之一。根据秦云撷英谱记载,南词始于唐初,唐明皇时盛行于宫廷,分唱、吟、歌、舞、弹,总称《霓之曲》,为历朝宫廷雅乐,亦称“国乐南词”。

【关键词】漳州南词;非遗传承;南词创新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一、漳州南词简介及发展现状

(一)漳州南词简介

南词音乐源于江苏滩簧,于清乾隆年间由江苏扬州传入江西,结合湖北荆襄传来的文曲,形成“南北词”,其后传入福建、台湾。漳州南词是清代道光年间(1845年)由漳州府总爷(称和尚总)从江西带入漳州,故称赣州南词。南词曲韵有苏赣两派之分,漳州霞东钧社南词属于赣派传宗。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江西、江苏的南词已融入其他音乐元素,像漳州南词如此原汁原味的,极为罕见。

漳州南词为座唱形式,演唱者与乐手没有严格区分。开始以打击乐开场(静场),然后奏前奏曲转入演唱,终唱仍有后奏。南词传统剧目尚存十多个,唱腔基本上北音南唱。南词曲调有南词正韵、南词北调、南词小调等共约近百首,其中南词正韵转接较灵活,创作成曲较多,南词曲牌也有一百多曲,用于剧情配奏和器乐曲(也称“十全腔”)演奏。

漳州南词与台湾南词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台湾十全腔圣乐团总监赖锡中教授介绍,他搜集了全台湾的南词古乐,其中最早的一本古谱经与漳州南词霞东钧社保存的古谱对照,完全一致。经考证,他认为台湾的南词古乐是从漳州流传过去的。

漳州南词曲艺是我国古代音乐保存至今的绝无仅有的活化石,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特别是中国唐代坐部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对漳州锦歌和芗剧的音乐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漳州南词的传承及发展历史

漳州南词音乐历史悠久,据我们搜集材料、挖掘整理出漳州南词至今已有九代传人。第一代创始人“和尚总”(漳州府官)由清朝道光开始,传到清末民初时期第四代杨瑞庵,漳州南词“霞东钧社”就是这一代创建起来的;第五代有颜荣谐、谢君惠等二十余人;第六代有苏水泉、蔡锦波、陈友龙等二十多人。第六代发展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七代发展形成于二十世纪末,至现代传承中,正在形成漳州南词第八及第九代传人。

为避免漳州南词失传,2001年,杨镇江、苏水泉、蔡锦波(这三位已去世)等几位老艺人重新组建“霞东钧社”,开始进行漳州南词的演奏排练。2003年6月,漳州市艺术馆“霞东钧社”南词古乐队正式成立,漳州市艺术馆专业人员参与指导,因为几位核心带头人及老艺人的离世,乐队一度停止排练,濒临解散。

(三)漳州南词的发展现状

由于社会进步和民俗演变的客观原因,漳州南词传承人不多,处于濒危状态。幸运的是,在艺术馆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经过这十多年的保护传承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我从2004年进入漳州市艺术馆工作,本着对珍贵文化遗产的热爱,以抢救漳州南词为己任,搜集、编辑并整理了有关漳州南词的资料,为漳州南词申报非遗项目及老艺人申报非遗传承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1)2005年12月,制作出漳州南词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本及视频资料,使漳州南词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008年12月,又制作三个老艺人文本及视频资料,申报三个老艺人(第六代)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蔡锦波(第六代)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2017年7月,为漳州南词老艺人苏水泉(第六代)制作传承人文本及视频资料,使其申报成为省级传承人。同年,又有三位南词艺人(第七代)也申报成为市级传承人;(4)2019年3月,有两位南词艺人(第八代)申报成为市级传承人。这些都是南词音乐在政府重视下的新生力量,是漳州南词传承发展、后继有人的最好证明。

二、漳州南词保护措施的实践应用

(一)漳州南词传习所的建立,为漳州南词的传承提供更好的载体

在保护单位(漳州市艺术馆)的重视下,从2015年6月开始,漳州南词古乐队在漳州市“非遗”展示馆排练,漳州南词第六代传人郑炳裕担任队长及艺术总监,坚持每周排练,承接非遗馆各类型的展演任务,由此开始,漳州南词音乐开始又重新活跃起来。2018年初,保护单位在漳州台湾路租赁200多平米的场所,成立“漳州南词传习所”,供南词老艺人平时排练、教授徒弟所用。乐队中一些第六代传人都擅长一两种乐器,他们积极指导业余爱好者,传授南词十全腔器乐演奏技巧。

(二)多元化的展示平台是非遗发展的动力

保护单位制定和提供了较多的演出展示平台,提高了南词艺人的积极性,也扩大了漳州南词的影响力,为弘扬非遗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2015年,漳州南词古乐队参加福建省“丹桂獎”曲艺大赛漳州选拔赛,获得业余组第5名;(2)2016年12月,应台湾南词十全腔乐队邀请,组建漳州南词赴台交流团,带闽南师大艺术学院四位学生及南词古乐队到台湾四所学校及高雄龙凤殿十全腔圣乐团进行文化交流和表演;(3)2018年7月应省文化厅邀请,经漳州市艺术馆推荐,第八代传承人杨珍珍带漳州南词节目南词正韵《禄星》前往台湾进行文化交流,获得了台湾同胞的肯定和好评;(4)2018年福建省漳州非遗日,南词古乐队在漳州牛庄文创园成功举办漳州南词专场,并多次参加多场艺术馆组织的社区演出,扩大了漳州南词的影响。

(三)深度实施“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

加强与高校、中小学校合作,将非遗人才队伍扩大到大、中小学的学生教育过程,发掘潜在人才,储备漳州南词后备力量。这一活动,实现了非遗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的继承与发展,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018年开始,漳州龙师附属小学南词社团开课,漳州南词古乐队的老艺人进学校授课,其中学生张弦子、陈柔羽依以南词折子戏《约定终身》参加漳州市中小学曲艺比赛荣获三等奖;(2)从2015年开始,闽南师大音乐系把漳州南词作为选修课程,每学期都有选修该课程的大学生到漳州南词传习所排练、学习漳州南词;(3)漳州一中、漳州卫生职业学校也把漳州南词作为传统文化艺术传承项目,定期邀请南词艺人前往表演。

(四)“漳州南词”艺术形式发展的多样化和演出形式创新

1.创作出新的现代题材作品,不再局限在传统题材中,丰富了南词的演唱曲目。漳州南词在近十几年的发展中,活动和演出规模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一些词曲作家还为南词传统唱腔创作了现代题材的曲目十几部,比如《长征》、《咱优秀共产党员廖俊波》,这些都丰富了南词的演唱曲目,使之更具有现代性,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南词能更好的在当代文化中传播。

2.南词艺人们在实践教学中,研究出新的教学方案,为后代人学习南词音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六代传人郑炳裕(市级传承人)和第八代传人杨珍珍(市级传承人)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在传承教学中研究了一套适合学生更快接受和演唱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运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南词艺人创立新的表演形式,扩充了南词音乐的表演形式,使南词音乐的表现形式有了创新,更好的提升了南词音乐的艺术性。

第八代传人杨珍珍在长期的舞台实践和教学中,为漳州南词创立了适合主唱人员手持北曲板边唱边表演的一套南词表演程式。她为求在唱腔的轻柔婉转、高亢唯美又不失南词古韵原汁原味的音乐元素,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和积累,不断地向京剧和昆曲老师学习发声方法,为求行腔完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如现代作品《长征》的第一句唱“红军不怕远征难”“35……12543……各大123012032010|6—5|”怕是3,可自由行腔,結合长征的文词意境。经过和郑炳裕老师的多次探讨后,使用昆曲“水磨腔”的演唱特色,放慢拍子延缓节奏,细曲慢唱,真假音混合装饰性花腔的发音方法把“怕”字这个音唱满八个节拍,又抑扬顿挫跌宕豪爽地行腔到“远”字,一气呵成,完整唯美,得到南词老艺人的一致认可和同行的鼓励。

漳州南词一直采用传统的坐唱模式,主唱人员一般手持琵琶或大鼓坐于乐师中间边弹边打节奏来演绎作品,这大大限制了表演人员的舞台表演空间,不能充分诠释作品的故事情节和文辞的本意。杨珍珍悉心向全国多地优秀曲艺专家讨教和学习,逐渐在漳州南词的舞台表演中行成一套漳州南词特有的表演模式,即表演者手执此曲拍板,借鉴戏曲花旦手势的舞台表演程式。随着乐曲的节奏两手各执一大一小拍板,逢前必后,逢左必右,加于眼神看、照、眺、瞪、瞟、转、斗。先强后弱,挺胸收腹,脚步一前一后,于舞台左区边唱边打节奏。随着音乐和文词的意境载歌载舞,声情并茂与舞台右区的乐师们默契配合把整个曲目完整体现。主唱演员突破传统的坐唱表演手法,改以手持北曲拍板,动静结合,载歌载舞,表演漳州南词的新型表演,形式比传统的表扬形式更加生动唯美,得到同行老师和各界观众的喜爱和接受。

总之,漳州南词这一唐朝传承宫廷雅韵,流传在漳州近200年,并被完整保留,是绝无仅有的活化石。我相信,国逢盛世万兴,漳州南词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大放异彩;我们必将漳州南词的发展和传承为己任,在政府行为的扶持和推动下,在文化部门的保护组织下,在工作人员和南词艺人共同努力下,继续传承发展,使漳州南词重焕艺术光彩!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3]徐钰.漳州南词的传承与发展初探[J].大众文艺,2010.

作者简介:徐钰(1981-),女,福建漳州人,本科,群文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教育传承地方非遗服务水平调研报告
基于移动终端的互动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
蔡氏泥塑,指尖上的艺术人生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产品艺术设计方向非遗技艺(大漆)文创产品工作室建设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