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邹鲁大儒”韦贤

2019-11-29 08:49韦美兵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0期

【摘要】汉朝是我国儒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独尊儒术的环境下,儒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者手中治国安邦的利器。“学而优则仕”也为当时官员的选拔做出了重要贡献,极大地保障了官员整体素养的提升。而在这其中就有一位名仕,其不仅以自身渊博的儒学研究获得了当时“大儒”的称号,更凭借儒学实现了自身宏伟的政治抱负。他就是历史上有“邹鲁大儒”之称的汉朝名臣——韦贤。研究韦贤的历史生平、习儒历程,不仅有助于我们对韦贤的人物形象有深刻理解,更有助于其渊博儒学思想成就、传经教子壮举的文化传承,对于当代人对儒学经典的研究、齐家治国之道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汉朝;韦贤;“邹鲁大儒”;儒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一、韦贤简介

韦贤,字长孺,汉族,生于公元前143年—前61年,祖籍江苏彭城,汉高祖时期迁居至鲁国邹县(现山东邹城)。韦贤生长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小受家庭影响,熟读《尚书》《礼》《诗》等诗书,好学的品质,质朴的性格,在诗书研究方面颇有成就。在西汉时期,受当时社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儒学得到了极大的推崇,突破了文学研究的范畴,真正成为一国治国之本。在这种情况下,以研究儒学见长的韦贤,凭借自身优越的学术研究水平,被汉武帝应招入仕,征为五经博士,掌管宫廷图书,专门教授皇室弟子儒家经学。韦贤在申公以及老师江公对《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研究,对《诗经》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并形成了极具自身特色的韦氏学,为当今我们进一步研究《诗经》做出了突出贡献。汉昭帝作为韦贤的弟子,对其在《诗经》研究方面的卓著成果十分推崇,汉昭帝在位时期韦贤已经升迁为光禄大夫、大鸿胪,成为西汉名副其实的九卿之一,掌管朝廷藩国及诸侯事务,为以儒学为本的治国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了自身儒学治国的理想抱负。汉昭帝崩逝后由于没有子嗣,公卿们经共同商议过后决定立刘询为帝,尊称孝宣帝。由于韦贤参与了公卿们关于安宗庙的相关事宜,在孝宣帝时期韦贤继续得到朝廷重用,赐爵关内侯并享受食邑。曾为先帝老师的韦贤,在孝宣帝时期十分受人尊敬。直到公元前七十一年,韦贤以其七十多岁的高龄继任丞相,封地扶阳,食邑七百户。公元前六十七年,韦贤在担任丞相五年后上书请退。孝宣帝在韦贤去世后,赐谥号“节候”,用其在儒学思想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突出贡献,被后人称之为“邹鲁大儒”。此外,韦贤在儒学经典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及其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在其四子韦玄成官拜丞相后,“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的谚语逐渐在韦贤故乡邹县传播开来,并被录入《三字经》曰:“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

二、韦贤的习儒历程

(一)少年习儒

少年是韦贤重要的读书时代,是最早接触儒学的时代,对其后来的儒学成就、思想的形成都有着极大的影响。韦贤祖籍彭城,在其五世祖韦孟时期搬迁至邹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邹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也诞生于邹城,并在这里提出了其重要的儒学思想。韦贤自小对儒学的深切爱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当地邹鲁文化的影响。自小在严格的家庭教育下,很早就接触到了《尚书》《礼》《诗》等儒家名著。其家庭也有着极为先进的开明性,这一点从韦贤家庭“耕读为本,诗书传家”就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来,韦贤及其家庭在习儒风尚的影响下,尊崇儒学经典,但没有受到儒学的束缚,始终秉承着一种开拓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儒学。深厚的儒学文化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为韦贤少年的儒学学习、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资源。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深切地感受到了儒学的魅力所在,进而专心于儒学的学习与研究。当时的老师许公、江公分别在《春秋》《诗》等方面都有着极为深厚的研究,在二位老师悉心的教导下,韦贤实现了对儒学经典的熟读和钻研,并对《尚书》《礼》《诗》等儒学经典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为其今后的明经入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在《汉书韦贤传》中有提及:“自孟至贤五世。贤为人质朴少欲,笃志于学,兼能《礼》《尚书》,以《诗》教授,号称邹鲁大儒。”

(二)明经入仕

明经入仕是韦贤从读书时代向从政时代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良作用下,儒家思想于汉朝时代焕发出了最为强大的力量,成为统治者手中安邦治国的重要利器,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习儒风尚的形成。尤其是汉武帝为重新构建儒家统治思想智库,向全国广征五经博士的做法,更是将儒家思想推到了一个顶点,使人们从某种程度上看到了习儒不仅仅具有修养身心的重要作用,更是人们入仕的一个重要渠道。而韦贤的入仕正是得益于其对儒学经典的深厚研究,凭借自身经纶满腹、渊博的学识而被西汉朝廷所发掘,征为讲经博士,自此迈入其人生的第二阶段——明经入仕。这一点从世人对韦贤的称谓——“邹鲁大儒”也能够窥知一二。“邹鲁大儒”一方面是对韦贤儒学学习的肯定,明确了其在先祖书香传家的深切感染和熏陶下,经过自身质朴好学的努力才得以具備学优而仕的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对韦贤深厚儒学造诣的肯定,邹鲁大地因孔子、孟子、董仲舒等一批杰出的儒学先贤而名声鹊起,成为无数习儒学子心中的儒学圣地。在邹鲁这片儒学文化故土上,在大批的习儒学子中,韦贤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征为讲经博士,究其原因,离不开韦贤对《书》《经》深厚的造诣。

(三)讲经上位

韦贤初入仕途官拜博士,主要负责经学的研究和传播工作。韦贤被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源于其对《书》《经》的深入研究,在工作初期被安排专门为汉昭帝讲授《诗经》。能够成为当时皇帝的老师,并为其讲授作为当时治国安邦重要思想的儒学,能够看出韦贤在儒学研究方面深厚的造诣,得到了包括当时统治者在内的极大推崇与肯定,更可以预见韦贤的儒学思想必将对当时汉朝的政治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也同时决定了韦贤的入仕之路必将从政治的边缘位置慢慢步入核心层,从而为韦贤政治抱负的一展拳脚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在随后的历史中被一一验证。随着汉昭帝对韦贤独特儒学思想接触的逐步深入,汉昭帝基于韦贤的才能陆续将其升迁为汉朝掌管议论的光禄大夫、掌管皇后太子在宫廷内各项事务的詹事、掌管朝廷礼宾事宜的大鸿胪,成为西汉名副其实的九卿之一。进而于孝宣帝时期,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继任丞相,封扶阳侯,食邑七百户。韦贤这一位以学而优则仕、从平民百姓家走出的平民丞相,做到了许多读书人一辈子不敢想也达不到的高度。作为皇帝的老师,在汉昭帝青少年的重要成长时期,韦贤本能地发挥出了一位良师循循善诱的作用,使汉昭帝早早的树立起了建功立业、治国安邦的宏图之志。进而使汉昭帝在位短短13年就创造出了被后人称为“昭宣中兴”一片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韦贤作为皇帝的老师、作为肱股之臣、作为大儒,可以说整个汉朝时期的发展动向都离不开韦贤的影响,是习儒讲经成就了韦贤的宏图大志,同时也由于韦贤的作用和影响而巩固了当时儒学在汉朝深厚的统治地位。

(四)谙经辞官

经历汉昭帝、汉宣帝两朝,韦贤在其七十多岁的高龄迎来了其人生的另一个转接点——继任丞相,纵然韦贤拥有再多的满腔经纶和抱负,但对于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人而言,经历了朝廷的沉浮,见惯了世事的兴衰,使其在很多方面都深感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大儒的韦贤深知与其继续身在高位遭人诟病,不如主动让贤,给年轻人更多一展宏图的机会。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韦贤就是这样一位真正透视世间真理的人,他选择在“功成名遂”之时,及时“身退”,顺应天之道,这不仅符合其作为大儒的一贯作风,是其谙经重道的必然所趋,更是多年人生历练过程中所总结出的安身立命的重要人生哲理。为此,韦贤以年老多病为由向汉宣帝提出请辞,纵然汉宣帝有再多不舍,出于对这为汉朝肱股之臣、智者大儒的尊重,也只能应允。自此,韦贤成为当今历史上第一位告老还乡的丞相,开创了汉朝丞相致仕之先河。

(五)传经教子

韦贤自小就受到家庭“耕读为本,诗书传家”的影响,在其生命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韦贤作为一位智者大儒同样深谙“诗书传家”的重要性,知晓相比较短暂的物质财富,精神层面的财富才是久远的,是保障一个家族得以长盛不衰的核心所在,正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此,韦贤做出了一个被千古称赞的决定,那就是散尽千金,遗经教子,让儿孙不受千金左右,在诗经的教导下专心学习为人处世之道,通过修身来齐家、平天下。这正是韦贤这一明智的决定,使韦氏一族在战火纷繁的汉朝后期以及三国时代得以日渐繁盛不衰。汉书韦贤传有记载:“贤四子:长子方山为高寝令,早终;次子弘,至东海太守;次子舜,留鲁守坟墓;少子玄成,复以明经历位至丞相。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唐朝时期,韦氏出的宰相就达到了17人之多,太守、刺史更是多达百余位。孝宣帝在韦贤去世后,特为赐其谥号“节候”。关于韦贤的生平事迹更是被记录在《汉书——韦贤传》《后汉书——名儒》等历史典籍当中,宋朝王安石更是将韦贤与姜子牙媲美,在《谒曾鲁公》中写到:“老景已邻周吕尚,庆门方似汉韦贤”。

三、小结

总之,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对韦贤这位“邹鲁大儒”、肱骨大臣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其习儒历程的分析,看到了韦贤在学习儒学经典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看到了其对儒学思想言传身教的重要传播作用,也看到了其以儒学治世的精工伟业。“邹鲁大儒”并非空穴而来,这与韦贤从年少时期丰富的儒学经典理论学习、入仕为官时期广泛的儒学治世实践和年老时期顺应天命的谙经重道等都有着极为直接的关联性。是儒学成就了韦贤的丰功伟业乃至后世的子孙绵延,同样儒学也因韦贤而得以在后世绽放光彩,成为中國古代重要的传统思想。通过对韦贤生平的研究,我们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其质朴的学习品质,更是其在为人处世、治世、做学问等各个方面对儒学的不懈坚持,同时也看到了其极具儒家智者典范“遗经教子”的风范。

参考文献:

[1]张沛林.“鲁学”的建立与秦汉儒家对齐鲁“初政”的认知[J].地域文化研究,2019(1):51-62,154.

[2]许结.西汉韦氏家学诗义考[J].文学遗产,2012(4):4-14.

[3]闫平凡.汉代如何读经[J].贵阳文史,2011(3):18-19.

[4]孟祥娟.隋唐京兆韦氏家族文学论考[D].长春:吉林大学,2010.

[5]阎爱民.《汉书·韦贤传》中“宗家”与“室家”之辨——兼论西汉时期贵族的立嗣与妻室的紧密关系[J].中国史研究,2007(3):35-40.

作者简介:韦美兵(1965-),男,仫佬族,广西柳城人,研究方向: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