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地戏面具的艺术研究

2019-11-29 08:49梁来群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安顺头盔面具

【摘要】本文主要以安顺地戏面具的艺术特色为研究对象,以刘官乡地戏面具为主线,对地戏面具由明清至当代进行纵向的对比研究,得出这些面具在表现手法和用色方面的异同。文章除了对地戏面具的造型、色彩等艺术手法对比研究以外,还进一步详细分析了地戏面具的装饰纹样,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各时期地戏面具艺术特色的异同。

【关键词】刘官乡;地戏面具;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一、第一节:刘官乡的地戏文化概况

(一)安顺地戏文化的起源

刘官乡是安顺市下面的一个乡镇,在地戏面具的制作上,这个小乡镇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地戏面具雕刻一条街”。从历史方面来讲,地戏文化在安顺屯堡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朱元璋调北征南和填南从江南各地带进来的文化与当地原住民文化融合的一个特色文化产物,当地屯堡人俗称“跳神”。而地戏这个名字是1986年出国演出后,政府层面给取的一个名字。因为当时正是戏曲研究热潮,而“跳神”是一种古老的戏曲,由于不用舞台,随便找一块空地就能演出,所以简称“地戏”。

(二)刘官乡地戏面具的基本类型

从人物的造型上来分一般为将帅、道人、世俗人物和动物四大类。将帅面具还有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等区分,因其角色的年龄、身份等的不同被手艺人艺人们雕刻其独特个性。这些脸谱,也把它们称为“五色相”地戏面具。老将、少将和女将面具角色也可称为武将,但刘官乡的雕刻艺人和老百姓们都默认只把武将面具角色理解成老将和少将,不包括女将面具角色在内。从角色的正反派别上来分,还可以分为正派武将角色和反派武将角色,也就是地戏剧目里的好人和坏人之分。

道人面具有鸡嘴道人、鱼嘴道人、猪和马等道人角色。道人角色是地戏文化中的一个特殊角色,道人角色基本上都是性格怪异的人物设定,往往都是人与动物的集合形象,这也就导致它们的形象丰富多彩。在地戏表演中道人角色的出场,往往渲染了场景的神奇和阴森的气氛。

丑角在地戏文化中主要是“歪嘴”,时代在不断变化,艺人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寻元素,使地戏面具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中,所以经常会有好玩的面具出现。如鸦片壳子、笑嘻嘻、歪嘴等面具,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人物,使他们的形象带着滑稽搞笑其实并非是恶意,只是觉得这些面具只是作为娱乐消遣对象而已。如果角色是一些反派人物,就对他们的形象加以夸张、黑化,嬉笑的同时也是对他们进行讽刺。

在地戏面具中的世俗人物,有土地、和尚这一类型。因为他们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普通人物,如土地在地戏中常常被刻画为一位长着白胡子的老人,并且头戴如意帽,帽子上还写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吉祥语;和尚通常满脸笑容,样子非常慈祥,通红的脸,现代的和尚地戏面具脸上还布满大小痣,已经非常生活化、世俗化,而且还有带着幽默诙谐的形象。

二、第二节:刘官乡地戏面具在时间轴上的变化分析

(一)规范化的造型

在面具的雕刻上,刘官乡艺人从古至今有一套较为规范化的雕刻手法,且编成口诀,以手抄本为载体记录下来得以流传。刘官乡雕刻艺人都按着这些规范化的口诀刻画面具,如对眉毛的刻法就有这么一句术语,叫做“少将一支箭,女将一棵线,武将如烈焰”。在眼睛的雕刻上,地戏面具中男性面具最突出的就是暴突圆眼球,除了关羽的丹凤眼以外,几乎都是一样。雕刻艺人把整个眼球的比例扩大,将眼球刻为突起的浮雕半球型,这突出眼睛作为面具的视觉中心,增强了面具的狰狞感。从古至今周官乡的面具雕刻都是这样。对于鼻部的表现,明代的男将鼻部偏扁,鼻翼宽大。清代和当代鼻部变得挺直,鼻翼也变小了。当代的整个鼻子的造型变得更加秀气。此外,眉毛有火焰眉、刀形眉等造型。明代面具嘴部造型小而平,清和当代的嘴型变得丰满。安顺地戏面具的艺术风格,和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一样,与当地的民情和风俗喜好相适应,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流传承至今。

(二)趋向艳丽的用色

刘官乡的地戏面具色彩表达比较自由,黑色、红色和黄色等较常见,十分鲜艳明亮,而且色彩纯度高。如下表1,对比分析,由于年代久远,明代地戏面具颜色显得比较淡雅、朴素。清代和当代地戏面具对色彩的运用倾向艳丽,清代以后的常用明亮的纯色,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相近都比较高,地戏面具鲜艳的色彩搭配繁复的装饰和精细的雕工让面具显得活灵活现。

(三)从简到繁的装饰纹样

地戏将帅面具分别由面部、头盔、耳翅由三部分构成,头盔的装饰最为吸引人。头盔又分为平盔和尖盔之分,耳翅的主要装饰图案有龙翅、凤翅图案。对于地戏面具的装饰纹样从脸部、头盔和耳翅来分析。地戏脸子有素脸和花脸之分。素脸一点花纹也没有,也称为粉脸或白脸。多数时候是少将或女将这类年轻者的形象,如穆桂英、先锋小姐的面具。将粉色涂于两颊,形成两道红晕的这种脸,使其红润有气色。花脸是在面部画上丰富花纹,尤其是反面角色的武将画得多。要么是抽象几何图案,要么是具象的图形,如蝴蝶、鱼类、蝙蝠等动物图案。复杂的花纹搭配丰富的颜色,让地戏面具形成强烈吸引人视觉效果。对于头盔和耳翅的装饰,安顺雕刻艺人有自己的路子,龙、凤纹是最常见的,还有动物纹、植物纹、云纹等。

地戏曲目中的很多角色都被认为是天上下凡的星宿,因此在制作面具时,雕刻艺人们首先会根据手抄本中的记载,在面具的头盔上刻画出相应的星宿纹样。很多地戏面具上有老虎、大鹏鸟等动物装饰纹,而一个星宿不会只对应一个角色,且有时候颜色和造型还不一样,吕布、薛仁贵等都是白虎星,如图1他们的头盔上都会刻有白虎纹样。但是在《三下河东》里的反边元帅张彤的虎是黑色,面具的雕刻也会因艺人的艺术个性而改变,这个面具就成为本地区老艺人周祖本的专属面具形象,如图2。图3为对张彤这个面具形象来源的手抄本,里面有这样描写:“地下有二将相争锋,天上龙虎互相争,是白虎星我父乃是青龙星虎相争,只是我主争的江山社稷不平”。“星宿”这一形象本身就具有一种神秘的味道在里面,雕刻手艺人们也很喜欢这样来表达,因此,星宿图形在安顺地戏脸子的雕刻中是一种普遍的、经常用到的装饰纹样。

除了上述的裝饰题材之外,清代的面具作品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其特征是在头盔的装饰上有一个个人工制作的圆形小镜片如图1。即使到了当代,小镜片也是重要的装饰元素,经常能在安顺地戏面具中看到,秦发忠老师说:“这些小镜片不仅仅使面具角色看起来更具有威慑力,也使面具看起来更光芒万丈”。另外,胡须也是非常重要的装饰元素,其材料一般会用到女人的头发,非常珍贵,其作用主要是突出角色的性格和年龄特征。关公面具形象标志就是胡须必须为五组,图4中的关公明显是现代艺人给改制了,这也充分说明,民间艺人们在制作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加入创作者自己的想法和元素在面具上。胡须的颜色有多种可能性,除了黑色和白色以外还给某些面具做了红色的胡子,如图5,增加了角色的威震力。

总而言之,安顺刘官乡的面具装饰题材从古至今比较相似。明代的头盔和耳翅装饰较为朴素。清代则和这个时代对繁复装饰的需求一致。当代对地戏面具的装饰并未减弱,反而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帅学剑.安顺地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沈福馨,华年.安顺地戏脸子[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3]沈福馨.安顺地戏[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4]沈福馨.贵州安顺地戏面具[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5]高伦.贵州地戏简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6]曲六乙.东方傩文化概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7]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梁来群(1994-),研究生在读,北京印刷学院,研究方向:中西方绘画研究。

猜你喜欢
安顺头盔面具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越不过的山丘
漫画二则
便携的折叠头盔
面具给我的惊喜
面具中的鱼
汉字戴头盔
时光减速头盔
南瓜面具
安顺的裤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