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传承

2019-11-29 08:49徐杨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摘要】现代中国已是一个现代文明颇为发达的东方国家,但一些传统文化、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生活习俗等也在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日益淡化,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技能和许多传统技艺、大量珍贵实物与资料也正在不断消失甚至濒临消亡。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就更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从2001年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申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开始,非遗进入大众视野,申报非遗的热情如火如荼,总的发展势头良好,各地均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经验和做法。但还有许多错误的意识和做法,导致非遗保存与传承的过程中存在着恶性循环。在此,本文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迎合当下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慢性谋杀

一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而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落后地区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破坏性开发,甚至借继承发展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和基因性。更有甚者,借发展之名随意篡改民俗文化、传统艺术,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打造新文化、创造新品牌、开发新项目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注册知识产权或者抢注品牌商标,更不是意味着开发新的旅游项目,而是在保存传统文化本真性的基础上促进该文化传统的生存和传播、发扬和继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名录之时,不是意味着一个新的项目等待开发,更不是保护工作的完结,而是意味着对其保护规划和实施保护措施才真正开始。很多地方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一切从经济利益出发,有的找一些文人生搬硬套,为了赋予其一些传奇色彩甚至连历史的基本真实性都不要了,这就是所谓的“打造文化”。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往往就演变成对原有文化的篡改、覆盖。古城、旧寨被假造的景点和重建的所谓“古迹”取而代之,古老传承下来的乐器、音律因不合适现代人类审美,被重新谱曲成主流音乐,民间文化展览会上甚至将糖画里的十二生肖换成了机器猫、米老鼠来迎合小朋友。冯骥才说过一段话:“文化从来不是人为地打造出来的,它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所以,想当然地胡编乱说,搞乱了历史,打乱了文化资源,实际上,这是一种“破坏”,也是一种抹杀。所以,保持一个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显得格外重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向是我们评判、取舍事物的方针和原则。在物质文化遗产上,地面的古建与地下的文物一样,没有精华和糟粕之分。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上,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现存的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都与民间信仰息息相关,如神佛、原始祭祀仪式、庙会、风水问题等。有一些农村就有哭丧的风俗习惯,丧期时远近亲属都要痛哭长达几日,这一现象被很多城里人所不理解,这些不理解往往就会被判为封建“糟粕”,成为被摒弃的对象。

其实,我们不应以“当代的主体价值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判断标准,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待古人、评判传统文化,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古人不了解自然、不洞悉人类的发展规律,于是向神膜拜、向天祈雨,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神灵作为他们的精神寄托,这些正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性。所以,我们不能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进步,就说原来的那些文化现象变得不为当今民众所需要,与当今的“主体价值观”不相适应了,就说其成了“糟粕”,而是应当客观地、科学地原原本本地描述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实力

非遗保护有多种形式,有的需要抢救,有的需要传承,有的要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结合起来保护,最重要的就是“活化传承”。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日益完善,“非遗”保护工作进入全面开展阶段,“非遗”工作开始由“以申报为主”转向“以保护为主”。制定保护制度,实施保护措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阶段的主要目的。

(一)保护民俗文化就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制造新鲜血液

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中的一个类别,是民族和地区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展示了该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保护好地域文化传理应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

民俗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通常包含了神话传说、服饰文化、民间绘画、传统技艺、饮食文化等多种文化传统。美食文化也是体验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聊城市莘县十八里铺镇许昌营的“小泰山”庙会起源于北宋真宗年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当时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和物资交流的中心。庙会是每年的三月二十八的前后三天,共七天时间的会期,周边十八个村庄共同托起,轮流举办,一直延续至今。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庙会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变化,从古代的打落子、唱打鼓书,到现代的琴书、豫剧团;从以前卖糖画,泥哨到如今的泥塑、贴画;从古时的买卖、会友变为今日的商业、交流,如今的许昌营庙会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更注重民众的参与性与文化性,庙会将“体验文化”作为其重要特色,除了“回族秧歌”“舞龙舞狮”等观赏性的民俗活动,美食文化也是体验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集市集中了与民俗文化密切相关的饮食,如当地特有的手工挂面、范家烧鸽、炸糕等,还有手工制作芝麻油、鸳鸯饼等。

通过保护这样的民俗形式,可以让年轻一代在参与中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传统文化才得以在民众中传播、在实践中传承。

(二)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传承、延续的和发展的口承文化,如口头文学、艺术表演、手工技艺等。在这些领域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保护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点。但目前,很多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的传承人并没有在社会上获得相应的尊重,其经济来源也不能得到保证。所以,很少有人能将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已有近三百年历史的聊城东昌木版年画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栾喜魁,手艺传到他已是七辈祖传,其子栾占海跟着父亲也学过刻版,并且能独立操刀。但是他现在没有干刻版这个行当,原因很简单,就是“挣钱太少,不能养家糊口”。虽然被列入“非遗”名录,但未来这项手艺如何传承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莘县火狮子于2007年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狮子舞动时周身星光闪闪、火星四溅,忽明忽暗。火狮子的效果在于道具制作,其中火药配制的剂量是成败的关键。但狮身重、手艺繁琐,需要制作人的耐心和毅力,现在的青年很少有意愿去学。所以,无论是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还是文化生态保护,最终都要落实到对传承人的保护上。“非遗”项目是因传承人的存在而存在,没有了传承人,也就意味着传承链条中断了,传承链条中断了,再妄谈什么“非遗”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三、传承与发展才是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我这里所说的发展并不是改变其艺术形态迎合现今社会,而是使其艺术形式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使其艺术形态在社会上得以廣泛传播并有更多人传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只是其根本,只靠保护来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是不够的。如聊城高唐的“落子舞”虽然列入聊城“非遗”保护项目,但要保护它所采取的措施无非就是不要让它的音腔流失,把传统剧目整理存档,老艺人能够多教授学员,仅此而已。据资料显示,全国会演落子舞的老艺人也所剩无几,落子舞这种艺术形态之所以走到今天这样的一个濒临失传的状况,不是我们对它不挖掘、不保护,而是我们不去发展落子舞这种艺术形式造成的。所以,对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答案也是一样,如果不发展,只靠保护根本无法让其完整的传承下去的。

如今,我们不能为了审报而审报项目,而是要大力开展保护、发展“非遗”项目而去审报,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地制宜地制定和规划一条适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之路,才是“非遗”的长效之路。“非遗”项目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多年后,不能让其只能活在人们的记忆中、存储在档案柜里。传承也并非是学习皮毛、骨血,而是要传承其魂脉。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文化馆的历史使命,更是文化馆事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祁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3):1-4.

作者简介:徐杨(1983-),女,黑龙江双鸭山人,本科,中级(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