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地区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壮族文化融入探析

2019-11-29 08:49陆晓蓉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高校

【摘要】壮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作为桂西地区而言,其承担着传承和发扬壮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桂西地区高校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壮族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壮族文化,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很重要,同时,对提高壮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实现桂西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于桂西地区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进行分析,拟在教学中融入地方民族文化,以“技能型、应用型”为教学目标,对培养能服务地方民族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桂西地區;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壮族文化;有效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有效载体,同时,语言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实施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于英语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关注。在我国桂西地区,壮族是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悠久渊长的历史,文化灿烂绚丽。同时,广西桂西地区也因其优美山水而闻名全世界,吸引了全国各地甚至是不同国家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全国各地旅游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外国游客对于壮族文化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当地壮族民间的各种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当向外国游客解释壮族文化过程中,由于当地人们运用英语语言能力极低,甚至都不会用简单的英语来表达,从而无法全面、准确地转达壮族文化,无法有效地激发游客的兴趣,这对于壮族文化的宣传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播壮族文化,在桂西地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壮族文化对搭建起壮族文化传播桥梁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桂西地区高校学生对于壮族文化及英语运用能力现状分析

(一)总体情况

通过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桂西地区高校中,壮族学生所占比例高达70%以上,这些壮族大学生对于壮族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准确的了解,同时他们又具备了一定的英语知识、能力和水平。当这些学生从高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涵盖了各个领域和各个岗位,这些高校毕业生就成为传承和发扬壮族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桂西地区高校中设置大学生英语课程过程中,有效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壮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尚未意识到壮族文化发扬和传承的重要使命,所设置的英语课程中也未涉及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没有壮族文化方面的材料。可见,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中有效渗透壮族文化,对于桂西地区高校大学生而言,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壮族文化,从而加深他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效激发学生对于壮族文化的兴趣,把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也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学生英语学习中壮族文化意识以及运用能力现状

通过对桂西地区高校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将近90%的学生认为在英语学习中非常有必要去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将近83%的学生在与外国友人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应该主动承担起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使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将近54.34%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与传统文化学习两者之间并无太大的关联性。这也充分表明,仍然有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片面地认为英语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同时,将近65%的学生表示对于壮族文化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也希望能够深入地了解如何利用英语语言来准确传播和表达壮族文化。除此之外,部分学生对于外国友人是否对壮族文化存在着较为浓厚的兴趣时,学生表示不熟悉和不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有机会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

从上述调查可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壮族文化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学习过程中如何准确掌握壮族文化的准确表达方式也非常重要,也表示出了非常强烈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英语学习仍然以应试为主,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壮族文化对于英语学习成绩的提升并不会带来太大的效果,英语学习效果不够显著。同时,由于广西一些偏远地区对于壮族文化缺乏一定的宣传力度,大部分学生对于壮族的传统节日缺乏足够的了解,更谈不上兴趣了。

(三)学生对于学习壮族文化英文表达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壮族文化话题时,将近60%的学生对有关壮族文化的话题的理解比较模糊,一部分大学生包括壮族大学生表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极少进行英语语言的训练,几乎没有利用英语语言去介绍壮族文化的机会。通过上述调查可知,桂西地区的高校大学生对于利用英语语言去表达壮族当地民族文化是有强烈愿望的。但总体而言,学生在学习壮族文化英语表达方式过程中严重缺少锻炼的机会,未能够创设合适的氛围和环境,这对于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效渗透壮族文化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四)桂西地区学生对于壮族文化的了解程度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了解壮族文化的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也包括了一部分的壮族学生对于壮族文化缺少足够的了解,主要表现在对于壮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不够熟悉,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大学生对当地壮族了解甚少,再加上当地人们对壮族文化的宣传力度也不够,他们对于壮族地区的英雄、名人等典故的认识都模糊,对地方的民俗民族文化的了解更加陌生了。由此可知,社会大众对于壮族文化的了解程度有待加强。因此,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壮族文化,也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当地壮族文化,学校创设良好的壮族文化英语学习环境十分重要,这能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二、桂西地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壮族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改革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目前,一些本科大学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尚存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重理论知识轻语言实践、学生学习过程中仍花大量时间进行四六级考前训练等问题,学生学到的英语知识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这对于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产生的效果并不大。

(二)加大师资力量培訓力度

教师、教材和学生通常被称作教学中的三大要素。教师是课程的具体操作者,课程能否顺利进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教师。应用型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人才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要求是“双师型”教师,即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具有一定的语言运用实践经验。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大学英语师资水平建设、增强教师更深层次了解地方民族各种文化习俗的蕴意,这也是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重要方向。桂西地区高校可以深入探索和研究“双师型”师资培养途径,或者促使英语教师深入到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壮族文化的地方进行学习,从而丰富教师自身的壮族文化底蕴,为在教学实践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将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的课外英语语言实践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教授认为:英语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训练方法应以实践为主。在实际的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均是在指定教室进行的,学生进行的语言训练内容及训练场景是有限的,将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课外英语语言实践中这一实践环节的设定,对于学生消除学习、训练中的惰性、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实际经验有很大的益处。此处所谓的大量实践训练,实非课堂模拟情境训练,而是有真实场景的训练。为此,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多深入研究如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校内外的各种英语语言实践环境,例如,开展英语演讲、英语戏剧表演等第二课堂活动、参加百色各民族浓郁的传统民族民俗文化节日,如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三月三”“牛魂节”、仡佬族的“吃新节”、百色本地民族商品交易会等活动是研究与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任课教师带队并进行现场指导,在真实的语境下可以让学生更深层地了解地方民族文化,并将其融入所学到的英语知识,以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积累经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传承和发扬壮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作为桂西地区的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壮族学生,应该肩负起这样的一份责任,利用自身良好的英语基础知识向世界宣传壮族文化,提高桂西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特色的知名度和开放度,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学校也应该加大探索力度,创造良好的条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壮族文化,更好地培养壮族文化传播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参考文献:

[1]林琳.三语习得视阈下广西壮族地区文化体验式英语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178-179.

[2]张娜.壮族文化在广西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性探究——基于一项调查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16,26(1):86-89,93.

作者简介:陆晓蓉(1966-),女,壮族,广西隆林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研究、跨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百色学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桂西地区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地方民族文化融入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JG3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高校
浅议大学英语课堂设计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浅析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在非英语专业听力理解中的应用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