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践耳交响诗《纳西一奇》中纳西族民歌的运用

2019-11-29 08:49李玲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0期

【摘要】朱践耳是当代中国交响乐创作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交响诗《纳西一奇》是作曲家交响乐创作的早期作品。本文论述了纳西族民间乐器、纳西族民歌主题及民族民间调式的运用。

【关键词】朱践耳;《纳西一奇》;纳西族民歌

【中图分类号】J647 【文献标识码】A

纳西族是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融汇了道家的洞经古乐、儒家的典礼音乐、唐宋元明的词曲和纳西先民音乐的纳西古乐,被人们称为“音乐界的活化石”。其音乐文化同时具有原发性(即土著型)、互发性(即衍生性)、杂揉型(即融合性)三大特征。纳西族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民俗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器乐等;宗教音乐主要包括东巴教、佛教以及近百年来从西方传入的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宗教音乐。

纳西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由于地区和方言的关系,纳西族民间音乐可分为东部风格区和西部风格区。东部地区的民间音乐明朗热情、粗犷奔放;西部地区的则含蓄优美、细腻委婉。东、西部地区都包括民歌、歌舞音乐和器乐音乐三种体裁形式。民歌是纳西族民间音乐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主要有叙事歌、劳动歌、习俗歌、小调、东巴调等体裁。下文着重讨论《纳西一奇》中所运用的纳西族民间歌曲的特征。

一、《纳西一奇》中的纳西民歌的特征

(1)《谷凄》①属山歌类民歌。纳西人普遍称山歌为“谷凄”,它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纳西族民间传统的唱法。谷凄,纳西语含有“悲诉、吟唱”等意思,主要流行在西部地区。由于其经常用于山间田野中演唱,因而这部分歌曲具有山歌的类别特征,歌词大多很长,包括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同地方的“谷凄”音乐风格不尽相同,但在演唱中总要出现时值较长、带有圆润颤动的拖腔。这种润腔方法,纳西语称为“若罗”,意为“滚动”,这种手法在《纳西一奇》中也多有运用。

“谷凄”多属五声音阶。有时虽间或有偏音的出现,可只属于装饰性、色彩性的,其旋律常带有一定忧伤色彩,使人聽来既哀怨凄苦又含蓄泣诉,节奏悠长、舒展,速度徐缓自由。其音阶为:

它经常以比a略高,比b略低的↓b作中结音及结束音,↓b音经常自由延长,并与下方大二度音形成速度缓慢的颤音式装饰性润腔。但在《纳西一奇》中,作曲家所用的“谷凄”是以全音阶为基础的。

(2)《时授》属爱情类民歌。是西部方言区的情歌,它在民间似乎已约定俗成为男女间恋爱之时相互唱和的专用曲调。此类歌曲的旋律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微有差异,歌词多为即兴编唱但比喻生动。“时授”不仅有二人对唱,也有男女各为一群对唱的表现形式。其演唱方式多为轻声吟唱,因而近似口语。在《纳西一奇》中,作曲家将“这种‘语调式的旋律在和声、配器、复调等方面做了技术性的安排和渲染”。

(3)《狗追马鹿》是反映纳西族狩猎、游牧生活的民歌。纳西族先民是以游猎为生的游牧民族,因而在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留有大量反映狩猎、游牧生活的民间歌曲。

(4)《窝热热》是一首对比式复调二声部合唱。是广泛流行于金沙江沿岸的一种古老歌舞,并被载录于东巴经中的丧葬歌舞,有的地区将其称为“热美蹉”“窝热”“热蹉”等。其旋律均由以la为主音的三音列或四音列构成。此种唱跳形式只能用于长辈过世后的丧葬仪式中,就一般情况而言,在非正常死亡者的丧葬仪式中是不允许唱跳此种歌舞的。唯丽江大东一地的“窝热热”在丰收、喜庆时演唱,属男女二声部合唱。男声由sol、↓mi、do三个音构成呼唤式音调,女声由la、si、sol三个音构成装饰性衬腔,男女声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形成一种热烈、粗犷的情绪,具有西南地区浓郁的游牧、狩猎的生活气息。

纳西族民间音乐的特色主要表现在音阶调式、曲式结构、旋律发展手法、节拍节奏及润腔手法上,“重复”是纳西族民歌常用的旋律发展手法之一。纳西族民间音乐作品在润腔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在长音符上运用“若罗”;同时,其音乐多为有板,变拍子十分常见,常用前短后长的节奏型和前紧后松的节奏安排。

二、《纳西一奇》中纳西族民歌主题的运用

全曲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采用不同的纳西民歌作为音乐主题。

(一)第一乐章——铜盆滴漏

有两个音乐主题:第一主题旋律在编号1,由bE调萨克斯奏出,取材于纳西族民歌《谷凄》,以全音音阶为基础:

随后,在编号2由长笛奏出第一主题的变体,英国管在其下方演奏,二者分别是以#C和bB为主音的全音阶,这两个变体与原主题在节奏上发生了变化。第二主题旋律在编号3,由木管乐器双簧管和英国管、铜管乐器圆号和小号、弦乐器分成六组演奏,取材于朗诵性的纳西族民歌《时授》,几个声部平行进行。

编号4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题的变体。编号5减缩再现部分,仍由萨克斯变化再现第一主题。整个乐章低音部持续演奏“D”音,比喻滴漏声;同时,在乐章中有很多小二度叠置的使用,也是为了表现滴漏的主题。

(二)第二乐章——蜜蜂过江

该乐章有两个音乐主题:蜜蜂和大江。乐章的引子部分由第一第二小提琴以小二度的颤音、中提琴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来比喻蜜蜂开始,随后,由长笛开始一个小二度半音下行的半音阶预示蜜蜂的来临。取材于纳西民歌《喂玛达》的“蜜蜂”主题在D调,“大江”主题在bA,形成双调性。

这是一首二重唱,用来表现母女二人两种不同思想感情的交流。主题初次呈示时,为了表现母女二人的思想在大体上是统一的,所以都在bA宫系统,取材于东巴唱腔的大提琴独奏的主题用来比喻母亲,出现在F羽调上;由小提琴独奏的主题用来比喻女儿,则出现在C角调上。

随后,调性发生分裂,经过两次变奏,母亲主题到G羽、A羽,女儿主题到bB角、#G角,暗示母女二人思想发生了矛盾和分歧;最后调性又统一到D宫系统,女儿主题是#F角,母亲主题则是在B羽上,暗示两个人的思想又趋于一致。

(四)第四乐章——狗追马鹿

这是一首终曲,作曲家巧妙运用多层次、多调性和多节奏的手法,来表现劳动人民狩猎时热闹欢腾的场面。引子部分开始几小节把一个以F为主音的半音阶分由木管组、铜管组和弦乐组同时奏出,用于预示狩猎场景的热闹喧哗。紧随其后是由定音鼓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敲击的核心三音列的变体[G,D,F]来引入主题材料。开始的音乐材料取自纳西民歌《狗追马鹿》,无论在旋律还是节奏上都保留了原始民歌的风格,但在和声与层次上更加丰富;到B部分的音乐材料则取材于纳西民歌《窝热热》。

注释:

①本章所用民歌引自和云峰的《纳西族音乐史》。

参考文献:

[1]和云峰.纳西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朱践耳.生活启示录——主题与变奏曲[J].中国音乐学,1991.

[3]朱践耳.取“对立”求“合一”[J].中国音乐年鉴,1992(1991).

[4]朱践耳.圆梦—朱践耳交响曲集—代自序[N].文汇报,2002-3-26.

[5]钱仁康.音诗《纳西一奇》赏析[J].音乐研究,1991(3).

作者简介:李玲(1982-),女,汉族,湖北省钟祥市,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理论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