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远与平远

2019-11-29 08:49孙灵佳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0期

孙灵佳

【摘要】宋代与元代山水画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别,本文只就宋元山水画的构图,从多个方面来阐述宋元山水画构图的差别以及构成这种差别的原因。

【关键词】宋代山水画;元代山水画;高远;平远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水墨山水画成就在宋元达到了一个高峰,它与工整细致的院体花鸟画珠璧交辉,成为中国美术史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山水画真正的黄金时代的开始是在两宋。在这之前不是没有山水画的创作,而是山水画没有作为主流画种出现。在宋代之前流行的绘画还是以人物为主,这从现存的中国十大名画当中仅仅有两幅山水画就能看出来。

现存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两幅山水画中,恰恰一幅是宋代山水画,一幅是元代山水画。而以高远和平远为代表的宋元山水画不同的主流构图方式正是宋元山水画最明显的差异。同样是山水画,甚至可以通过构图就能够分辨出哪一幅是宋山水,哪一幅是元山水。

一、宋代山水画构图形式形成的原因

山水画发展至宋代已经以自己独有的山水画特点独步天下,虽然明显的一点是绝大多数都是绢上作画,但是更加能够代表宋代山水画特点的是震撼的高远构图方式。

宋代的山水画大多为类似于《溪山行旅图》那样高山仰止的构图。以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代表的构图风格在后期不断被人效仿追捧,并成为宋代山水画构图的经典类型,像李成的《万壑松风图》、郭熙的《幽谷图》、马远的《踏歌图》都是这样的高远构图,并且在画中兼施与冷峻的高远式构图相配的利落的皴法,来增强高远构图给人的望而却步之感。

之所以有着震撼的高远构图,原因是宋代流行院体画,院体画代表着皇家风格,皇家的东西自然要庄重,要有震慑气度。而高山仰止的高远式构图让人望而生畏,所以非常适合表现皇室气派。

宋代流行高远式构图受到荆浩的影响。荆浩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真正地把山水画推向了中国画的骨干地位。据文献记载,荆浩“善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山顶好做密林”,且“水际做突兀大石,自此趋劲硬”。而这些属于荆浩山水画的特点不是正好与宋代山水画中的高远式构图吻合吗?《匡庐图》中虽然描绘的是江南庐山,但作为北方山水画家的荆浩还是在画中描绘了北方山川所特有的风格,画中山石峻峭挺拔,石质感强。荆浩作为北派山水画家,在画中表现的都是独具北方山川特色的山水。而恰好宋代的山水画中的山呈现的特点也是这种冷硬粗粝的质感。北方的山川高、深、险,而这些特点同样是宋代山水画高远式构图所具有的特点。

师法荆浩的范宽对宋代山水画的影响作用也很大。而就像在前面提到的,范宽对整个宋代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画几乎就是两宋山水画的代表。而他的绘画风格正是以其《溪山行旅图》为代表的顶天立地的高远构图。就连坚持绘画以淡、柔为宗的董其昌也感叹范宽 “宋画第一”,这足以说明范宽的山水画及其构图形式在整个宋代的影响。

并且很重要的一点,宋代的山水画家大多隐居于崇山峻岭当中,他们对耸立的高山很熟悉。所以,宋代山水画的高远式构图形成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

二、元代山水画构图形式形成原因

山水画发展至元代又是一变。元代的山水画大多在宣纸上绘出,但是更为突出的变化还是元代山水画构图的主流形式,即平远。

相比宋代,元代山水画的构图方式有着很明显的差异。单单就山来讲,元代山水画里面的山与宋代山水画中的山相比也就是个土坡子,显得比较低矮。元代山水画大多为平远式构图,不像高远的宋代山水画那样令人望而生畏。元代的山水画构图形式平和冲淡,画里面更多体现的是平远萧瑟的山村,而非宋代山水画中的高远山岭。

元代的山水画家多师法董源及其弟子巨然。董源与巨然是典型的江南山水画家,二人的画以温婉的南方山水为主要描绘对象,尤其是弟子巨然,专画南方山水。南方山水有着与北方山水截然不同的特点。南方的山大多为土质山,都颇为平铺低矮,适合平远式构图方法。而像董源的《龙宿郊民图》和《潇湘图》都是平远式构图。元代的赵孟頫以及元四家几乎都是师法董源,所以说,以董源为代表的南方山水平远构图特色一定也被元代山水画家所借鉴。

元代山水画的平远式构图与元代画家的隐士身份有关。宋代的山水画以彰显皇家气派的院体画为代表,因为宋代绘画山水的不仅有隐士文人还有做官的。但是在元代,绝大多数的山水画家都是隐士。隐士的画风与官场之人的画风肯定不同,隐士的画更凸显的是平虚的归隐之意。元代盛行的是倪瓒那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的风格。而元代山水画的平远式构图形式确实能够体现出“逸笔草草,聊以写胸中逸气”的雅逸。

元代山水画家的隐逸之地不同于宋代。他们绝大多数隐居在市井之中,并不像宋代的隐逸山水画家隐居于壮阔的高山里面。由此可以得知,他们对于高山峻岭可能不是很熟悉,所以表现的就很少。并且在当时,居于元代画坛主流的元四家全都是江浙一代的文人,他们居住在南方,当然会以南方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自然会在他们的画作里显现出与南方山水相吻合的平远式构图。

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和苏轼大概也对元代的平远构图形式有影响。米芾父子虽然为宋人,但是二人的山水畫中鲜少出现峰峦峻峭的典型宋代山水画的高远构图方式。米家父子的山水画中出现最多的是类似于江南景致的平淡朦胧的平远山水景色,而在元代山水画中占据主流位置的构图方式正好也是苍萧平淡的平远山水。

苏轼的绘画理论对中国画有着很大影响。苏轼认为士人画要清新、疏淡,在画中要求“萧散简远”“清新”。他十分反对“剑拔弩张”的“雄放”绘画风格,主张“绵里藏针”的内敛,追求“平淡”。宋代山水画最盛行的是苏轼所讨厌的“剑拔弩张”的高远构图,反而是元代山水画那平铺清逸的平远构图最符合苏轼心目中理想的“萧散简远”绘画风格。

在“靖康之变”之后,南宋的山水画家就已经开始把绘画对象逐渐转为南方山水。只不过在南宋,这还只是一个初始阶段,并没有彻底体现出与典型的南方山水最相配的平远式构图,并且以范宽为代表的高远山水画派的势头还没有完全消散,但是这一苗头发展至元代就已经彻底显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