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湘地方高校舞蹈教学的角度研究原始宗教祭祀的创新传承手段

2019-11-29 08:49李琪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

【摘要】“梅山巫傩”宗教祭祀仪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研究湖湘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商业充斥和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如今面临生存危机。因其富含舞蹈元素,也是一种独特的宗教“舞蹈”形式。因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将“梅山巫傩”宗教祭祀舞蹈融入地方高校舞蹈教学,并提出了精神追求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观下的筛选、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等引入原则,总结出建立美育体系、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及渗透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教学方法,最终肯定其积极的文化建设作用,以服务于“梅山巫傩”宗教祭祀舞蹈的合理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梅山巫傩”;宗教祭祀;精神追求;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观;高校舞蹈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在精神层面主要由本民族艺术、哲学、宗教等多种元素组成,精神层面的民族文化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延续和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早期的阶级社会中,宗教对民族的发展影响很大,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但在我们国家,随着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宗教文化对民族发展的影响逐步弱化。

在中国古代,宗教文化除了所谓的一定地域范围内超世神的共同信仰外,其许多思想观念与人们精神的控制迎合了统治者的政治意图,对于巩固和延续阶级统治及压迫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了近现代人们觉醒后的强烈批判。然而也不能予以全盘否定,其中的精华部分所蕴涵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在培育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格方面也起着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至今仍保存于湖南中部、西南部汉、瑶、侗、苗等民族中,包含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记录了当地人类心智发展并成型的过程的“梅山宗教文化”亦是如此。“梅山巫傩”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自唐宋时期通过历代巫傩表演者以家传和师传两系传承至今,记载着千百年来梅山人的生活和生存状况。在“梅山巫傩”流行的湖南省冷水江市,逢年过节或者婚殇嫁娶等重大事件都会有师公来“做活动”即巫傩表演。“梅山巫傩”独特的面具、唱腔、形体动作,仪式流程,是一种独特的宗教“舞蹈”形式。

自20世纪以来,社会进一步转型,文化趋同,多民族融合,同时商业充斥和外来强势文化的不断冲击,导致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由此带来了对地域文化生态平衡的破坏,尤其是对原生态民族艺术的影响,导致其传承也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是教育行业的必然使命。同样,作为湖南地方本科院校,亦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服务。因此,需要我们将原生态“梅山巫傩”的舞蹈形式与湖南地方高等舞蹈教育进行融合,从高校舞蹈教学的角度研究原始宗教祭祀的创新和传承。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首先就是解决人们对原始宗教祭祀舞蹈的偏见,总结下来就是无神论者对其舞蹈中“巫”的元素的质疑和对其中蕴含的“精华”与“糟粕”难以界定。梅山宗教祭祀舞蹈亦不例外,其文化特征也是一种古老、神秘的巫傩宗教文化,也富含例如张五郎、蚩尤神等多重神灵。如何将梅山宗教祭祀舞蹈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合理引入到当代高校舞蹈教学中,从而有益于其传承和创新,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在高校舞蹈教學中引入原始宗教祭祀舞蹈的原则

高校教授地域传统舞蹈,一是让学生接受地区传统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二是促进艺术的创新,并调和文化生态。同样,将“梅山宗教文化”舞蹈资源融入到舞蹈课程体系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和传统艺术情感,加强学生学习梅山舞蹈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梅山宗教舞蹈艺术得到弘扬,这是互利共赢的,是从多方面发展、培养新时代舞蹈人才的有效途径。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追求的一致性原则

将舞蹈的形体语汇和宗教祭祀的内核结合在一起最早源于“巫舞”,“梅山巫傩”也是如此。舞蹈和宗教祭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宗教祭祀需要一种完美的形式来呈现它的意义,从古至今舞蹈也始终追求真、善、美的内涵而直击人心,宗教祭祀和舞蹈在精神追求上趋于一致。基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宗教要走向消亡的观点,宗教信奉的超自然神灵最终会褪去人格化、拟人化的成分,成为精神实体、伦理实体的符号,成为人的精神诉求的对象。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我们传承这种永无止境的精神需求。教育的责任也需要契合这种精神追求,因此,遵循精神追求的一致性原则,才能恰到好处地将梅山原始宗教祭祀的舞蹈元素应用到高校舞蹈教学当中。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观下的筛选原则

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当前,国家在积极进行文化建设,使得专家和学者重新认知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特别是原先看轻的宗教文化。当今的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其核心应是中华文化之魂。在中华文化精神要素中,也需要宗教文化重要而积极的重构,需要宗教智慧的合理参与。因此,面对“梅山巫傩”这一宗教祭祀的原始形态,在考虑将其引入地方高校舞蹈教学时,不应该单纯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需要对相关的舞蹈教学素材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原则指导下的筛选,摆脱“梅山巫傩”宗教祭祀神学的束缚,强调对祭祀仪轨的客观描述和临境观察,客观展示其现象和状态,不涉及其本质定性和价值观判断。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其优势在于其鼓励吸收精华、博采众长,融合创新。

(三)形式多样化的呈现原则

高校舞蹈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接受梅山宗教祭祀相关舞蹈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是该项工作的难点。传统的宗教祭祀包括“梅山巫傩”都重在强调人心的虔诚及祭祀仪式的标准和规范,其舞蹈语汇相对单一,表演过程相对拖沓,音乐上缺乏流行美感等,这些很难让学生从兴趣的角度对其进行钻研。因此,在进行“梅山巫傩”祭祀舞蹈教学时,不仅需要教师进行舞蹈本身的传授,比如进行必要的动作技巧解析、交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更加需要教师启发学生们自主创新的能力,例如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原始宗教祭祀中的舞蹈元素融入到现代舞蹈编创体系中,形成节奏明快的舞蹈新形式——现代梅山舞蹈;再比如说,对梅山祭祀音乐的处理,不应该拿来就用,可以合理选取不同主题、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进行交叉融合,使其符合现代审美,当音乐响起的那一刹那就牢牢契合学生和观众的心灵。当今的宗教舞蹈文化发展,在不违背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大原则下,宗教祭祀舞蹈形式上的发展早已不论对错,或是保留它的原汁原味,或是彻底突破它形式的束缚,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渲染领域、更加让人着迷的肢体呈现。总体而言,原始宗教祭祀的传承,需要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进行形式多样化的呈现。

二、梅山巫傩”宗教祭祀舞蹈融入地方高校舞蹈教学的方法

传统高校民族舞蹈教学一般多注重理论和动作上的传授,再对一些音视频加以讲解,进行口传形授将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在特定的教授宗教祭祀舞蹈的过程中已显落后。梅山文化是湖湘悠久历史发展的见证,是湖湘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就“梅山巫傩”宗教祭祀舞蹈的具体教学方法而言,首先要建立学生的美育体系。融合宗教祭祀舞蹈中的地域民族精神,梅山的许多民间传说通常是以扬善弃恶、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爱护环境和歌颂美好生活等思想内容为主题,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通过相应的舞蹈语言对学生起到激励与引导作用。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任何形式舞蹈,其要义之一就是自我表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梅山巫傩”宗教祭祀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给学生自由,让他们自由想象,尽情地表现自我。在愉悦、宽松、自主的氛围下学习、自主体会,去想象、去判断舞蹈所表达的内涵以及描述的意境。不单单是效仿,还要会创新。继承和发扬“梅山巫傩”宗教祭祀舞蹈不仅仅是复制原有的内容,更需要的是鼓励学生将之与现代舞蹈编创表演理念不断融合、不断创新。

再者,渗透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梅山巫傩”是湖湘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追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和创新的艺术结晶。具有强烈的湖湘精神、浓烈的地域风格。因此,“梅山巫傩”宗教祭祀舞蹈的学习不仅仅是学做几个动作或学会几个片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湖湘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活学生内在的地方自豪感,最终有利于传统专业的改造和特色本土舞蹈专业的建设。

三、“梅山巫傩”宗教祭祀舞蹈的教学评价与课程建设

将“梅山巫傩”宗教祭祀舞蹈引入到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有利于加强地方高校舞蹈教学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包含着特有传统文化的地域舞蹈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地域的标签。因此,评价内容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理论基础、文化背景、历史溯源、舞蹈分析、实践创新等。基于评价体系建设后的课程建设,让湖湘地方高校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逐步让湖湘高校的教学经验、师资力量、生源动力等成为传承梅山文化的保障。

四、梅山巫傩”宗教祭祀舞蹈融入地方高校舞蹈教学的积极作用

梅山文化是汉人的移民文化,是当时的外来先进文化与本地土著文明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文化,进而发展成为近、现代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是集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为一体的活性载体,是研究湖南地区民族學、民俗学、艺术学重要信息源。湖湘地方高校将“梅山巫傩”宗教祭祀中的舞蹈元素融合入舞蹈教学当中,对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对湖湘宗教文化“梅山巫傩”中舞蹈素材的提炼和深化运用,并将之与高等教育相融合,是湖南地区具备舞蹈研究资质的高校的必然使命;湖南舞蹈艺术类高校在进行传统专业改造和特色本土专业建设的同时,要面对商业充斥和外来强势文化不断的冲击,“梅山巫傩”这一宗教祭祀舞蹈形式,作为湖湘宗教原生态舞蹈中的一个支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成为持续发展的支点。创新才能给它带来生命力。

基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下合理地对“梅山巫傩” 宗教祭祀舞蹈的传统表演艺术、宗教内涵等的传承与发扬,有利于对湖湘宗教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补充,有利于发展湖湘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本省的宗教艺术文化建设,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杰远,论教育促进民族文化心理场形塑[J].教育研究,2017,38(11):33-40.

[2]张小燕,纸扎在中国宗教文化中的演变脉络探析[J].民俗研究,2018(2):80-88,159.

[3]邱永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建构与宗教文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89-94.

[4]刘声超.梅山傩舞的社会功能探究[J].舞蹈,2014(4):64-65.

[5]蒋欢宜.原始宗教艺术的本土化探究——《湘西原始宗教艺术研究》评介[J].文史博览(理论),2013(5):86-87.

[6]仁青才让.浅谈宗教舞蹈艺术[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11):15.

[7]李思孝.马克思与宗教和宗教艺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5):45-51,74.

[8]李佳.论多元化舞蹈教育及其方法——综合性大学舞蹈教育的特点[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2):57-60.

[9]李文婧.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4):22-26,33.

[10]韦金玲.试论民间传说在壮族师公宗教舞蹈中的民族心理特色[J].艺术教育,2011(9):106-107.

作者简介:李琪(1986-),女,汉族,籍贯湖南冷水江,硕士研究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创与表演。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湘宗教文化‘梅山巫傩中舞蹈素材的提炼和深化运用”(项目编号:16C0354),负责人:李琪。

猜你喜欢
高校舞蹈教学
高校舞蹈教学对原生态舞蹈的传承和发扬
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钢琴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价值
高校舞蹈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探析
多媒体技术对高校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
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
关于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提升的相关探讨
论艺术实践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
做心灵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