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策略探究

2019-11-29 08:49徐春阳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博物馆

【摘要】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探索与实践。博物馆因其资源禀赋和独特魅力,成为各类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基于此,本文结合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实际,着重对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的策略进行探究,以达到明晰社会教育实践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策略要点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通过博物馆进行文化交流与学习,是社会历史文化教育探索的主要渠道,它不仅在社会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渠道。如何将博物馆中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出来,就需寻求科学而有秩序的文旅实践策略。

一、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學旅行必要性

青少年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体系承接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工作的实施,是对新教育指导目标的延伸,它可以通过立体、多维的文化传播形态,将社会文化历史知识很好地传播出去[1]。而青少年研学旅行中通过小组互动、语言互动沟通等形式,可以将现有的书本知识进行补充和延伸,学生在旅行中学到的知识结构更加紧凑,也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也是历史文物在新时代中发挥价值的实践窗口,博物馆可通过与青少年的沟通与互动,不断地进行博物馆工作内容的优化与完善,为博物馆文物信息的调整与文化底蕴的展示提供了分析定位的新高度,这是关于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实践战略的价值所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95家博物馆及相关机构被国家文物局会同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我国博物馆研学旅行正处在基础教育改革的风口上,已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发展势头。

二、当前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中的问题

我国新时期进行青少年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开展时间相对较短,虽然整体上目标明确,但微观上依旧存在着诸多不足,可将其概括如下:

(一)青少年研学旅行目标模糊

青少年研学旅行实践目标模糊是当前工作实践中的首个问题。依据相关性统计数据结果可知:博物馆近五年来青少年研学旅行期间,总体目标的平均值为80%-90%,而各个部分历史文化学习过程微观目标的达成率仅有60%左右[2]。这一数据上的差异性,直接显示了博物馆研学旅行情况的实践效果不佳的事实。

(二)青少年研学旅行过程不充分

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的过程是我国教育体系社会化转变的具体体现。但从当前实践的具体情况来说,博物馆在青少年研学旅行安排上,存在着明显的实践过程安排不科学的问题,包括:博物馆研学讲解内容过于浅显,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协调;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中学生始终扮演者“旁观者”的角色,除了讲解,鲜有其他有教育效果的活动形式;在青少年研学旅行过程中,“说”与“学”主体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够连贯,导致青少年研学旅行实践过程十分僵硬。

(三)青少年研学旅行计划缺失

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工作的有序性实施,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也可以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但从当前多博物馆的具体工作实践情况而言,青少年研学工作开展期间,在行前、行后没有相关资料和任务设计,依旧处于漫无目的的博物馆“展览”学习状态中。该种形态下所实行的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战略,自然导致研学工作与实践战略价值无法被合理地开发出来[3]。

(四)青少年研学旅行方法不当

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的方法安排不当,也是其探究中存在的问题之一。青少年研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认知高度,而具体进行青少年学习期间,仅仅是从当前学习的表层价值上考虑问题,内容上以游览参观为主,通常只是发放一张印有几个问题或文物图片的纸张让孩子们自己去展厅寻找,绝大多数是从展柜前一扫而过,停留时间短,也不曾认真阅读展品的相关文字,“完成任务”后便坐在一旁休息,等待集合,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以及活动后的评价,活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使青少年对博物馆的兴趣大打折扣。

三、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策略

(一)明晰青少年研学旅行目标

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的全面性实施,是微观与宏观科学调整的旅行工作的安排与调节。一方面,博物馆要保留现有结构中宏观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参观学习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从微观引导的视角上,进行青少年研学旅行目标的整合,以发挥博物馆“跳板”作用,从具体工作上进行综合探索。

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工作的有序性实施,是科学性的产业信息规划新体系,不仅从实践的整体目标层面进行实践战略引导和实践艺术的综合评定与结构处理,还从具体实践因素层面上入手进行了实践战略要点的评定与论述,该种博物馆安排方式,也是较可靠、较自由的有效方法[4]。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祖国大陆唯一一家对台专题博物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港澳青少年游学基地”,就要深入挖掘博物馆独特的“天圆地方”主体建筑以及以闽台“五缘”(地缘、血缘、法缘、商缘、文缘)为主线展览,每一部分都设定一个“由浅到深”的探究主体明晰要点,进一步明晰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的目标,使青少年通过研学活动可以了解到闽南的建筑文化、人文资源、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认知到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二)充实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内容

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工作实施中的要点把握,应从充实青少年研学旅行实践过程的层面给予有序引导。正如国家文物局于2018年8月1日在官网发布的《社会机构组织博物馆研学旅行应规范管理提升质量》一文中表示:“国家文物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博物馆研学旅行相关标准,丰富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不断提升研学旅行质量。”博物馆要积极探索,梳理藏品资源,联合教师队伍,研究开发具有针对性、互动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本博物馆特色优质课程,建立课程资源库,并在一个开放平台上资源共享。老师、家长可以借助博物馆提供的课程,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保证深度学习的质量。

在研究设计研学课程中,要创设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题,通过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土壤,潜移默化地在学生思维中植入创新的种子,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从多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创设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主题,设计旅游产品DIY等能够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活动,不但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使学生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要创设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主题,通过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典故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人文历史,帮助学生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旅行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而言,可以围绕“闽台五缘”开设讲座,让青少年感知两岸的渊源关系;利用馆藏谱牒开展“寻根溯源”活动,增强“两岸一家亲”观念;结合闽台非遗开展“手艺——闽台非遗DIY体验”,体验木偶、南音、花灯、竹编等DIY制作;配合传统节日开展“味道——闽台节俗体验”活动,制作闽台传统小吃;也可组织开展如以“朱子文化”為代表的闽台书院文化之旅,促进两岸青少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思想回归上的“求同”和“聚同”。同时,要发挥全国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的示范作用,加大“闽台缘”特色文创产品,增强青少年的纪念和教育意义。

(三)形成规范性计划性的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

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工作的有序实施,应从研学旅行的实践条件和实践步骤的具体工作层面进行多维度调节,最终形成一个规范性、计划性的青少年研学旅行结构,将原有的无规律研学旅行转变为计划性、规范化的目标研学调整过程。也就是说,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工作,必须按部就班地进行研学过程的有序性调整,这样的工作实践战略才是长远的实践探究策略[5]。学校、社会有关机构在依托博物馆资源举办研学活动前,要主动与博物馆联系对接,博物馆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相关安排和服务。一是组建博物馆研学旅行导师队伍。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组建由讲解员、课程教师、志愿者(如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相关专业大学生等)构成的多样化导师队伍,提供优质、专业的讲解服务。闽台缘博物馆是对台专题博物馆,要注重时事政治、闽台文化等方面知识,确保展陈说明和讲解准确、完整、权威,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敏感问题的评价完全符合中央精神;二是推进博物馆研学基地建设。要深挖博物馆研学资源,基于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需要升级改造博物馆基础设施。闽台缘博物馆建馆已有十二年,部分基础配套设施和展览陈列已不能满足观众参观的需求,亟需进行全面改造提升;三是做好研学活动的教学组织。要建立“预热课——现场课——分享课”三课时制,预热课是研学前,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和查阅博物馆资料,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初识博物馆,建立一定的形象认知;现场课是研学中通过集体参观、分小组模块化探究等形式,指导学生参照研学教材学习并参与实践探究,在博物馆中感悟历史、现实和未来;分享课研学后引导学生即时分享心得,及时理解课程内容,开展总结交流,建立对于博物馆的系统、深度认知。

(四)创新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方法

博物馆青少年研学工作的有序性安排,需要适当地进行研学方法的调整分析。一方面,青少年研学工作的整合调节方式在于结合博物馆特色,开展具有深远意义的研学整合策略;另一方面,研学工作的安排与调整,在于结合学科课本中的历史内容,实行青少年研学方法与时代需求相互结合。即青少年研学学习策略的定位,在于博物馆青少年研学内容的适当性调整;同时,青少年研学方法应具有多维度、时代化的实践趋向作为指导,这样方可将青少年研学旅行实践的优势展示出来。一要创新教学形式。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形式,进而转向互动式教学、双向交流式、体验式教学。如闽台缘博物馆可以邀请台湾文史研究人员讲述福建与台湾的历史渊源关系,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帮助深刻领会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也可以以学生为单位组成小组,参加各类体验式活动,培养团队意识,提升个人的综合实践能力;二要创新活动形式。传统的参观景点加教学的形式已缺乏吸引力,研学活动形式应创新不同形式,具备多样化形式。闽台缘博物馆可将建筑、宗教、民俗、工艺、茶艺等多类知识融入研学旅行活动,通过团队大比拼、大挑战等形式实现,学生可以体验其中并得以研习相应技巧,让学生动起来,在游览玩乐的同时兼备体验的乐趣;三要创新管理形式。传统旅游大都是导游带队,带领游客游览参观各类景点。在研学旅行中,管理形式需要创新,不应局限于老师或导游带队,应更多地激发学生的领导意识并培养其领导能力。学生通过竞选的方式获得领队资格,由学生提前收集景点的历史文化,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设计参观线路,在提升趣味性的同时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

(五)构建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监管体系

目前,博物馆研学旅行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暑假期间,各地各类研学旅行团体涌入博物馆,但绝大多数质量堪忧。讲解内容没有经过博物馆的正规培训与审核,内容的准确性与专业性难以保证,导致与史实及事实存在不符,易误导青少年;另一方面,众多研学旅行团体自行在博物馆展厅开展讲解及活动,由于人数多、组织纪律不佳,且导师或导游对学生不文明行为的约束管理较弱,造成部分展厅人员拥堵、环境嘈杂等问题,严重影响观众参观效果,扰乱了展厅正常秩序。毫无疑问,博物馆研学旅行亟需加强行业指导和监管。当务之急是尽快由相关部门出台管理标准、明确监管主体、制定监管举措,进而把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都纳入政府监管范畴,才能维护市场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博物馆本身不是可以从数量管控、过程管控、质量管控等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一是数量控制。要对团体参观及活动实行预约报备管理。学校自行组团,直接发预约函进行预约;旅行社或社会机构组团,需提交学校委托书;一般情况下,一批次人数不要超过300人。同时,要加强对各展厅客流进行监控和调节;二是秩序监管。为保持展厅内相对安静,减少对其他观众参观的干扰,研学团在参观过程中要禁止使用麦克风。对于研学团组织的导赏外的其他活动,要求组织方承诺不得干扰其他观众,文明参观,在批准范围内开展活动,服从展厅工作人员管理,必要时暂停或中止活动;三是质量监管。要对研学学校、机构的教学课程实行教学报备和现场宣讲跟踪监测等管理手段,避免在此过程中传递错误知识或不规范的资讯。

四、结论

综上所述,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策略探究是我国文化传承体系深入性探索的理论归纳。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目标、充实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内容、形成规范性计划性的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创新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方法、构建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旅行监管体系等五部分,明晰了青少年研学旅行策略。因此,文章研究结果,为社会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康万春.圆明园研学旅行基地资源整合及课程优化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9.

[2]徐海龙.基于研学旅行的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9(11):31-34.

[3]彭小珊,毕燕,兰瑛.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策略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8.

[4]景菲荣.小学生研学旅行项目研究的关键问题和指导策略[J].学周刊,2019(11):42.

[5]高小茹.打造行走中的地理课堂——研学旅行教学活动开展策略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4):75-77.

作者简介:徐春阳(1976-),男,汉族,福建省泉州市人,本科,科长,文博馆员,研究方向:闽台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大闯关
博物馆奇妙页
世界博物馆日
航海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
博物馆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