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

2019-11-29 08:49刘英英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藏品

【摘要】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对藏品进行科学保护,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挖掘藏品的价值、内涵,是博物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做好藏品的保护工作,特别是预防性保护工作,是博物馆管理中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拟以泉州市博物馆的藏品预防性保护项目为例,探讨如何更科学、规范地做好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并对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提出几点建议,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中小型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预防性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各界关注,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特色,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已成为观众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而藏品作为博物馆的构成基础,在博物馆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相比大型博物馆、中小型博物馆数量多、分布广,作为一个地方文化、历史的展现地,其藏品在传播地方文化、研究地方历史、教育青少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受人力、财力、物力等多面的影响,中小型博物馆在藏品保护方面的力量相对大型博物馆会比较薄弱些,因此,更应重视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

一、藏品保护应以预防为主,其中保存环境至关重要。

技术保护是藏品保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它包括日常养护和修复处理两部分内容。藏品的日常养护主要是防潮、防干、防虫、防霉、防锈、防光、防尘、防震、防污染和防机械性损伤等工作,而藏品的修复处理,则主要是清洗、消毒、加固、复原金属器除锈、纸张脱酸、书画揭裱和漆木竹器脱水等。〔1〕由此可见,日常养护主要是以预防为主的保护,主要作用是预防藏品遭受破坏。而修复处理则是在藏品遭受破坏后的补救性保护。

在具体的藏品保管中,我们应以预防性的日常养护为主、补救性的修复为辅,防范于未然,尽量把对藏品构成威胁的因素降到最低。根据2014年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物博发〔2014〕25号)中第一章总则第五条规定:“可移动文物修复应由取得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的单位承担”,而具有修复资质的基本是大型博物馆,中小型博物馆若无修复资质就要依托具有修复资质的大型博物馆的支持才能完成修复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中小型博物馆在藏品的技术保护方面更应侧重于预防。

在上述“十防”中除了防机械性损伤外,其他九条防潮、防干、防虫、防霉、防锈、防光、防尘、防震、防污染等都与保存环境息息相关,藏品的保存环境至关重要。防潮、防干需要对存放藏品的库房或展厅的环境温湿度进行监测、控制、调节;防虫、防霉除需要对藏品本体进行防虫、防霉处理外,对环境也是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过于潮湿的环境容易使纸质、木质文物发霉、虫蛀,而过于干燥的环境则容易使纸质文物变焦脆、使木质文物脱漆等;防锈通常是针对铜器、铁器、锡器等金属类文物,金属类文物若长期处于湿度过高的环境则会引起锈蚀,或加重原本的锈蚀程度;防光主要是指要防止库房或者展厅的光照对文物产生破坏,文物对光源环境有严格的要求,不当的光照有时候会给文物带来严重的破坏,例如,书画、丝织品若长期处于光照环境下就容易褪色、焦脆,需要对保藏及展览环境的光照度进行监测、控制;防尘需要工作人员尽量为藏品提供干净、整洁的环境,使用文物柜、囊匣等装具,预防落尘;防震方面需要为藏品提供一个安全、稳固的环境,包括博物馆建筑、库房、展厅、文物柜等方面都应达到一定的抗震级别;防污染包括预防藏品所处环境中的甲醛、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污染。因此,要加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首先要对藏品的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调节,提高藏品的风险预控力,尽量减缓甚至防止环境因素对藏品本体的破坏。

二、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介绍—以泉州市博物馆为例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在监测、改善博物馆藏品的保存环境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高科技的设备和技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也在逐渐加强文物保护力度,积极鼓励、支持文保单位和各级博物馆申报相应的文物保护项目,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二者分别为改善博物馆藏品的保存环境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持。不少博物馆已经抓住契机,开展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建设,现以泉州市博物馆为例,对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进行介绍。

2016年,泉州市博物馆为了改善馆藏藏品的保存环境,以提高对藏品的预防性保护能力,开展了泉州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项目主要针对展厅和库房的藏品保存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与调控,建立比较完善的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对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调控,从而创造稳定、洁净的文物保存环境,全面提升了泉州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

(一)项目调研情况

在实施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前,首先要对泉州市博物馆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及其库房、展厅的环境现状等重要因素进行科学调研,对藏品保存环境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解决方案。

1.泉州市博物館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8~21℃,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其中4~7月份的月平均湿度达80%以上。春夏多雨高湿,秋冬季干燥少雨。

泉州市博物馆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占地82亩,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拥有“泉州历史文化展”“世界闽南文化展”“泉州南音·戏曲艺术展”“金色的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农民运动会纪实”四个基本陈列,200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泉州市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及调控方式

泉州市博物馆在藏品保存环境方面采取了一些基础的监测和调控措施,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有利于藏品稳定保存的效果。首先,库房配备有专用藏品柜,可以达到简单的防火、防尘、防虫害、防光的要求;库房还配有应急灯、温湿度计、部分木质囊匣;由于泉州市博物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常年如春,温度较稳定,但湿度较大,所以比较侧重湿度调节,部分库房配有除湿机及恒温恒湿柜;保管人员有做日常的温湿度记录;其次,在展厅安装柜式空调机,结合当地气候及展厅环境情况进行人工调控;存放纸质类和织绣类展品的展柜采用感应式光源,有观众靠近时自动打开光源,观众离开后自动熄灭,以此减少紫外线对展品的破坏。

3.泉州市博物馆在藏品保存环境中需要改善的地方

经过调研发现,泉州市博物馆在库房和展厅环境基本符合文物保存的环境要求,但仍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例如,部分库房和展厅中无恒温恒湿设备,温湿度随外界变化明显,尤其是梅雨季节湿度偏高;缺乏有害气体检测、监测设备,经专业公司检测后发现库房及展厅内的甲醛、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偏高;温湿度数据采集及展厅的温湿度调控均采用人工方式,需要改进;库房藏品柜和展厅展柜的微环境控制有待提高。

(二)项目实施内容及成效

泉州市博物馆根据调研得出的结果,启动实施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

运用无线传感实时监测系统、手持式环境检测仪器(含二氧化碳检测仪、甲醛检测仪、全数字照度计、专用紫外辐照计等)、无动力扩散采样器等建立一套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监测内容包括光照度、紫外、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温湿度等,并开发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软件,实现了对展厅及库房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工作人员通过软件在库房外就能了解到库房内藏品的保存环境情况,提高了工作效率,运用专业的仪器采集到的各项数字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为改善保存环境提供了指导方向和数字依据。

2.根据环境监测结果改善藏品保存环境

通过对环境的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再根据结果运用多种方式对环境进行调控,以改善藏品的保存环境,包括:提升展厅文物柜和库房藏品柜的质量;为珍贵文物制作无酸纸囊匣,以避免装具的二次环境污染,对防震、防尘也有重要的作用;运用可循环利用的文物保护专用调湿剂、吸附剂、除氧剂等产品调节藏品的微环境,对藏品柜和展厅展柜进行微环境控制;由于泉州市博物馆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相对湿度较大,增加恒温恒湿箱和电子恒湿机,以提高库房及展厅环境的调控力。

泉州市博物馆通过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更加深入、精确地掌握了库房和展厅藏品保存的环境情况,在此基础上改善了藏品的保存环境,提升了微环境控制的能力,为藏品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保存环境,有利于藏品的长期展览、保藏。由此可见,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对一个博物馆非常重要,做好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中小型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的几点建议

大型博物馆在藏品预防性保护方面的力量相对较强,中小型博物馆可与大型博物馆多作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或请大型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到中小型博物馆进行现场指导、培训。

逐渐在博物馆中将库房藏品预防性保护项目普及化,建立全国性的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监测网络平台,实行全国统一的藏品保存环境监测软件,使监测系统标准化、规范化。中小型博物馆受条件限制,在改善藏品保存环境,提高预防性保护力量方面的需求比大型博物馆更具急迫性,因此,可先从中小博物馆开始普及化预防性保护项目。因藏品预防性保护需要一定的专业性、稳定性,建议由专人负责藏品预防性保护的培训、管理、监测、分析、调控等工作,形成管理制度,以提高藏品预防性保护的管理水平;中小型博物馆资源有限,应根据自身的环境及藏品特色实施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预防性保护项目。例如,地处南方地区的博物馆比较潮湿,博物馆应注重防潮,地处北方地区的博物馆温差大,应注重采取恒温措施;处于地震带的博物馆应注重加强防震措施;纸质藏品多的博物馆应注重防虫、防霉等。

增加中小型博物馆的减震防震设备,使用具有减震防震功能的藏品柜和展柜,瓷器、陶器等易碎品尽量放入藏品柜和囊盒中保管,注意防范二次污染。对库房藏品柜、展厅陈列柜、囊匣等文物装具的选材上要进行慎重筛选,尽量采用无污染的装具,防止产生新的污染源。此外,需要对库房或展厅进行装修时,对装修材料也要慎重筛选,以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污染。

四、小结

在中小型博物馆的藏品保护中预防性保护至关重要,藏品的预防性保护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不断改进的长期工程。预防性保护中藏品保存环境监测及调控是其核心,而环境监测与调控二者之间也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调控要在监测的数据基础上进行,监测要根据调控的结果来调整侧重点。博物馆根据监测结果能了解到本馆的藏品保存环境情况,然后扬长避短,有侧重点地进行调控,根据调控结果,再进行重点监测,这样就能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因此,应重视中小型藏品的预防性保护项目建设,将其普及化、规范化、科学化。

參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编.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M].群众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刘英英(1984-),女,福建省泉州市,文博馆员,本科,保管部主任,研究方向:博物馆藏品管理、藏品保护。

猜你喜欢
藏品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盛砚博物馆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张新生藏品
聂延林藏品
刘培坤藏品
盛源斋藏品
国外博物馆雕塑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