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吴敬梓的故乡情

2019-11-29 08:49许立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吴敬梓

【摘要】吴敬梓是清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成为中国讽刺小说的范本。胡适先生称吴敬梓为“安徽的第一大文豪”,陈毅元帅称赞《儒林外史》“永垂不朽”。然而,学术界一直以来对吴敬梓33岁从故乡“移家”到南京存在诸多探讨的话题,“败光家产,含恨离家”的言论甚嚣尘上。笔者认为,吴敬梓离开家乡,寓居南京秦淮水亭后,一直到在扬州去世,对家乡都饱含深情。本文围绕三个方面,用吴敬梓的诗词集《文木山房集》和小说《儒林外史》中文字段落来分析。

【关键词】小议;吴敬梓;故乡情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一、与故乡至亲挚友的交情始终深厚

在故乡亲友中,吴敬梓与堂兄吴檠、表兄金榘、金两铭、好友章晴川感情最好,在吴敬梓陷入族人争产、亲人离世、家族没落的痛苦中时,这四人为他庆生,写诗为吴敬梓开解。其中,吴檠《在为敏轩三十初度作》中声援道:“男儿快意贫亦好,何人郑白兼彭聃?安能瑟缩如新妇,钩较虀盐手馈盦。”赞叹吴敬梓快意人生、淡泊富贵的人生态度。金榘是吴敬梓表兄兼连襟,比吴敬梓大十七岁,他在《次半园韵为敏轩三十初度同仲弟两铭作》中写道:“撑柱门户匪容易,弱肉讵能供饕贪?”对吴敬梓在家族中的境遇感同身受,看到吴敬梓消沉憔悴,非常担心,“何时少者忽已壮,如我将艾还增惭。眼前有底不平事?诧他壁上鸣铦镡。”又劝道:“长此蓬蒿混踪迹,孤负堕地称奇男。”希望吴敬梓能够振作精神,重新开始,不辜负满腹经纶与大好青春。金两铭比吴敬梓大十三岁,在《和作》中,夸赞吴敬梓少年时就出类拔萃:“生小心情爱吟弄,红牙学歌类薛谭。旗亭盛事可再见,新诗歌出口鸡舌含。”理解和同情吴敬梓此时所处的艰难境地,“天崩地坼将何怙,自此门户身独自担。棘人圞圞嗟寡助,准能致赙脱左骖。”写出吴敬梓当时化解痛苦达到癫狂的地步,“迩来激愤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酣。”为吴敬梓开脱道:“人生穷达各有命,三十不遇胡足惭?”同时,为吴敬梓今后的创作也指明了道路:“但当勇义淡利禄,怯如懦夫学孔戡。”指出写作要像孔戡一样秉持公心、淡泊名利、刚正不屈,这对《儒林外史》的创作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感受到温暖的安慰、坚定的支持和苦口婆心的劝说,吴敬梓努力调整状态,振作精神,三年后移家南京。吴敬梓在移家后,也与故乡亲友保持密切的联系,为他们写了很多饱含深情的诗词。在《寄怀章裕宗二首》诗中,埋怨章裕宗“直到东篱黄菊放,故人才寄数行书。”迟迟没有书信,让人着急,又写道:“分明携手秦淮岸,共唱方回肠断词。”回忆了和章裕宗携手唱和,吟诗作对的快乐如在眼前,让人难忘。其堂兄吴檠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却铩羽而归,吴敬梓写《酬青然兄》以示劝慰,其中“兄其崇明德,无为摧肺肝”表现了他对其兄满腹经纶却考试失利的愤愤不平。在另一首《贺新凉》中,他写诗给吴檠庆生,先祝福“千岁鹤,为君舞”,又鼓励道:“人间富贵虽朝露,也休学,许家马磨,终生贫寠。”希望兄长能够振作精神,奋发图强。吴敬梓三十五岁时,正值重阳佳节,约吴檠登高祈福,但吴檠却爽约,令吴敬梓非常遗憾,写了一首《九月约同从兄青然登高不至四首》,以抒感怀,其中“尽日凭栏有所思,夕阳不见野艇移”表达了从早等到晚的焦急,从“独坐河亭人不到,一帘秋水读《南华》”可以看出吴敬梓在得知吴檠不能來后,并没有大发雷霆,顺手拾起身边的《南华》(《庄子》),饶有趣味地看了起来,大有一种“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的高雅脱俗之态。《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借杜慎卿的形象,实写吴檠,吴檠的名士才子形象、纳妾的纨绔习气、赴京任部郎的仕宦归宿,都在杜慎卿身上可见一斑。尤其是杜慎卿对杜少卿(以吴敬梓为原型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评价:“好做大老官”“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不喜欢人在他跟前说人做官”等,都非常切中要害。杜少卿对杜慎卿也有中肯的点评:“慎卿虽有才情,也不是什么厚道人”。

二、对故乡的喜爱和离乡的惆怅交织成浓浓的乡愁

离家之后,吴敬梓写了很多乡景、乡情、乡思的作品。吴敬梓三十岁的一天,夜晚乘舟去南京,作《小桥旅夜》,其中“苍茫去乡国,无事不伤情”,表达了眼前境遇的无奈和离乡漂泊的伤感。1737年春天,吴敬梓回乡探亲,写了《全椒道上口占六首》,一首饱含浓郁故乡情的组诗,写道故乡“春园无处不消魂”,几年未回故乡,“老树今成四十围”,看到了“榆荚雨过春水平”“湔裙村女集方塘”“相邀同赛马头娘”的熟悉场景,“兼旬兀坐雨声中”,吴敬梓此行在家乡“兼旬”,到“春尽”才依依不舍地返回南京。让我们具体体会诗中其五和《琐窗寒·忆山居》。《全椒道上口占六首之五》为“湔裙村女集方塘,钗焰波光间日光。为听窃脂枝上语,相邀同赛马头娘。” 这首诗作于1736年。是年,吴敬梓不但最后未参加“博学鸿词”京试,并且从此放弃了秀才籍,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在这一首回乡诗中,通过描绘襄河沿岸妇女们捣衣的欢声笑语和劳动者抓紧采桑养蚕的热闹景象,表现出吴敬梓此时已了无牵挂、一身轻松,对故乡的一景一物皆充满真挚的喜爱之情。《琐窗寒·忆山居》为“薜荔墙边,藤萝石上,自然潇洒。长松百尺,绝似虬龙高挂。叹三年柴扉未开,蛛丝网遍茅檐罅。只晚驱黄犊,霜枫红映,夕阳西下。寒夜从容话,枉眷恋秦淮,水亭月榭。撇却家山,紫翠丹青如画。想泼醅春酒正浓,绿杨村店鸡豚社。几多时,北叟南邻,定盼余归也。”词的上阕描写了回忆中全椒山中隐居生活之美,深山之中,墙头藤萝如瀑,山崖长松高挂,状如虬龙,三年柴扉虚掩,屋檐任由蛛丝纵横,傍晚夕阳正好,驾牛车,赏红枫,过着惬意的隐士生活;下半阙笔锋一转,用了一个“枉眷恋秦淮,水亭月榭”,表明寓居秦淮水亭,空有一轮明月,却不如家乡山林村野的生活。家乡有如画的风景、有醇厚的美酒、有热闹的聚餐,最后,吴敬梓多情地认定“北叟南邻,定盼余归也”,这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着同样炽烈的乡愁。

三、不能振兴家业的愧疚至死难以解脱

吴敬梓对其不能继承祖业、振兴家族,虽不能归咎于自己,也是终身抱憾的。在初移家时,吴敬梓在《移家赋》中写的就很明白:“昔陆士衡入洛,卫叔宝之过江,俱以国事,非由得已。”借陆士衡、卫叔宝国破家亡、流落他乡,也抒发了自己家族衰败、不得已离乡的苦衷,借“鸟巢南枝,将竟托于恋燠”,表明自己离乡之时即患乡思之苦。移家后,必是“枯鱼穷鸟,不可问天”,自己就像涸辙之鱼无水可活,穷途之鸟无枝可依。最后,借“雍门之瑟”与“素女之瑟”表达了遭遇流落之苦的伤感和前途未卜的担忧。在其词《乳燕飞》中,吴敬梓直白地表达了他对先父的愧疚,“念先人,生儿不孝,他乡留滞”,这“他乡留滞”四个字表达了羁留他乡之苦、有家难回之痛和未能完成先人遗愿之愧,催人泪下。“叹癫狂,齐竽难合,胡琴空碎”,讲的是自己的志向不能融于世俗,品性孤高,知音难求,不肯轻易妥协迎合他人,至此窘境;“应愧煞谷贻孙子”说的是愧对先人将家产留给自己,在自己手上没经营好,他把家族败落的罪责担在自己的身上,终生不得解脱。在现存吴敬梓最晚写作的一首词《内家娇》中,深刻地表达了他在生日当天想起离家多年,功业无成,垂垂老矣,不禁悲从中来,以沉重的笔调总结了这坎坷的人生:“叹故国几年,草荒先垄;寄居百里,烟暗台城。”句中,故国已不堪回首,寄居百里的南京,灵魂始终无处安放。“壮不如人,难求富贵;老之将至,羞梦公卿。”壮年不是不求,而是科举蹭蹬,即将老去,不是不梦,而是羞于再梦。这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催人泪下,引人深思,带有明显的悲剧色彩;下半阙中“行吟憔悴久,灵氛告,须历吉日将行。拟向洞庭北渚,湘沅南征。”这里,吴敬梓直接将自己比作去国怀乡、受辱憔悴、仍满腔忠贞的屈原,向虞舜坦诚陈辞,求佚女输诚天帝,找灵氛占卜去向。灵氛指点他乘一叶扁舟,从此江海寄余生,再也“休说功名”。这也是吴敬梓对自己的劝诫,就在他四十岁左右,真正放下功名,完全放下科举荣身、振兴家族的梦想,投入到《儒林外史》的创作中去,以另一种方式成就了人生。

综上所述,吴敬梓寓居南京,始终以“秦淮寓客”自称,始终不忘起名“敬梓”,寄予“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之意。他始终保持与故乡亲友的密切联系,多次回乡探亲,一直到晚年,都在为不能振兴家族扼腕痛惜。以此证明,吴敬梓的“移家”,是放弃科举荣身的独木桥,选择了另一种文学创作的康庄大道,其情感基调仍然是“月是故乡明”的。

作者简介:许立,男,汉族,安徽全椒人,中文本科,教师中级,文博初级,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历史文化、文博等,目前为安徽省全椒县吴敬梓纪念馆副馆长。

猜你喜欢
吴敬梓
吴敬梓“休说功名”
蒲松龄、吴敬梓关于科举雅俗观的差异比较
对小说《儒林外史》的一些看法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黑色幽默”视角下《儒林外史》和《第二十二条军规》对比研究
从人物原型到作品形象
单宝塔诗
试论《儒林外史》中明末清初的婚姻文化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新成就
南京城墙下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