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

2019-12-09 08:08贾晓伟
歌唱艺术 2019年9期
关键词:诺克张唱片巴赫

贾晓伟

有人统计过,巴洛克时期作曲家帕赫贝尔的《卡农》是当今最受欢迎的古典曲目。不止外国电影,国内的许多电视剧也总喜欢拿《卡农》作为背景音乐。《卡农》的流行化,使其各式演绎多如牛毛,我至少听过几十个版本的《卡农》:乐队版、钢琴版、人声版、长笛版、小号版、日本尺八版,不一而足,各有特色。

帕赫贝尔生于1653年,1706年去世,他生前创作了大量作品,但死后为人所知的,仅有这首与流行乐一样有名的《卡农》。当然,“卡农”作为一种巴洛克音乐的建构形式,追求的是内部构造的精密与反复回到开始,其妙趣横生的循环特点为人称道。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有一个著名的哲学概念叫“绵延”,这个词语用来表达“卡农”的特点,再合适不过了。柏格森出生于音乐世家,他的“绵延”概念大概来自对音乐的感受。当年的鼎鼎大名让他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堪称一次例外。

据说,与帕赫贝尔活跃在同一时期的巴赫,没有他当年的名声。但两人所完成的作品样式,有着惊人的一致。巴赫的音乐构造更为复杂,许多曲子是声音迷宫,而帕赫贝尔的作品相对容易理解。《卡农》的线条清晰、旋律雅致,因演绎上的多变,已让今人难见其庐山面目。而本真的《卡农》,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总部在德国的“Archiv”公司,20多年前就倡导本真演奏昔日大师的作品,还原作品当时的风貌。其间最有名的人物是约翰·加德纳,他录制的很多唱片,让乐手使用当年的乐器,乐谱也以作曲家当年留下的总谱为准。对他而言,没有“约定俗成”这回事,也没有所谓“时代美学”这个概念。我20年前痴迷过的《卡农》版本,并非来自“Archiv”,而是法国弗朗索瓦乐团在“RCA”录制的。这张唱片烟雾缭绕,“绵延”的意味浓厚。随着倾听经验的增加,现在我觉得倾听线条与结构清晰的《卡农》,才应是最好的。

1985年,平诺克指挥英国乐团在“Archiv”公司出品过一版《卡农》,这个版本堪与明欣格尔的“Decca”版相媲美。在这张唱片里,帕赫贝尔从历史的烟雾里清晰地浮现出来。那是真正的巴洛克风格,缓慢而优雅的《卡农》,去掉了附着的各式香料,虽有一点儿寡淡感,但其原汁原味让人信服。在我们今天这个后现代社会,一切都混合、穿越,让人看不清事物最初的质地。随着阐释的无度,阐释者都不知道被阐释的对象是什么了。“Archiv”强调音乐的本真性,反对穿越,是对历史的尊重。

还是“Archiv”公司,2008年又推出了一版帕赫贝尔的《卡农》。这是一张帕赫贝尔、巴赫、泰勒曼等人的作品合集。音乐家们演奏的风格虽然遵循祖制,但速度奇快。有时我不知道“回归本真”是不是也有一种误区,因为音乐表演是对原作的二度演绎,不同演绎者有不同的解读,各执其理。比如这张唱片,速度完全另类,比平诺克那个版本快了不少,将4分29秒演绎为3分7秒,令人咋舌。在此,他们都自称本真,是4分29秒准确,还是3分7秒更靠谱呢?速度一变,所有音乐的味道跟着全变。也许平诺克的那个版本,才算是更为准确的吧。“Archiv”公司所崇尚的本真理念,也会在不同的唱片里让我们心生恍惚。

一部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动和理解,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也许在一切都崇尚“快”的当代,“慢”的演奏往往更加可靠,也更需要功夫。格伦·古尔德就曾有《哥德堡变奏曲》快与慢两个版本。慢的版本让他的演绎对每个细节孜孜以求,不允许有任何敷衍与忽略。我们也就此接受“慢”下来的《卡农》吧。

慢,会让我们摆脱浮躁的心绪,体会当时作曲家的真实用心。当我们四周太多事物都被虚拟化,各种人造云雾飘来荡去时,会有一个内心渴求的“真”,要我们经由缓慢的寻求才能确认,而非快速就可完成。看似快的,也许从来都没快过。这个世界有各种快餐,但精神与感受却从来没有“速成”这回事。就音乐而言,慢比快好,我们应该相信中国的一句老话:欲速,则不达。

猜你喜欢
诺克张唱片巴赫
出轨高中生,挪威国防大臣下台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巴赫
蓝鲸飞飞侦探事务所
一块钱去哪儿了
“奔五”的凯莉·米洛:从邻家女孩到流行歌手
SNH48国际化小分队7SENSES 在京举办首张唱片答谢握手会
我是听巴赫的
我是听巴赫的
古怪的1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