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创造精神的历史地位及时代意蕴

2019-12-13 20:54
创造 2019年9期
关键词:创造精神五四五四运动

百年思潮,激荡中国,孕育出伟大的思想,同时也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诞生于特殊年代的“五四精神”便是时代的产物、文化的结晶。自1915年陈独秀的《青年杂志》 创刊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这一时间段可将其理解为广义上的五四运动,包括新思潮的传播、文学界的革命、学界的爱国政治运动、商界的罢市与抵货以及先进知识分子的各种社会活动等。本文中的五四主要指五四运动中的爱国图存运动和思想文化运动两方面,因此本文中的五四精神也是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精炼和提纯。

一、创造是五四精神的本色

由于五四运动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因而作为其精神产物的五四精神也不能以简单的眼光来看待。五四运动一百年来,对于其精神的归纳和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对于五四研究的一重关键维度,目前学术界对于五四精神内涵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爱国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担当精神,奋斗精神和进步精神等。不论哪种阐释都具有其合理性,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客观写照,我们都可以从历史的一角管窥五四运动的光辉与价值。

五四精神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关联性的多维思想体系,对于这个多结构的精神产物,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予以理解、阐释和概括,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一代代中国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使用不同的视角,将时代与“五四”进行对话,不断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五四精神”。但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五四精神被赋予怎样的时代意义,“创造精神”始终是五四精神的本色和关键。正是因为有了创造精神,才有了一系列的爱国政治革命运动,才会孕育出民主、科学、担当、奋斗、进步等其他精神,才会迎来文学、思想、社会等多方面的革新。正如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布局中处于统领地位一样,创造精神在五四精神的系统中也处于统摄地位,是贯穿于五四精神的一条主线。

或许有人对于创造精神是否属于五四精神的组成部分心生疑虑,但实则不然。统观五四运动前后,不论是五四运动中的各个爱国救亡运动,还是五四运动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其身上都无时无刻闪现着创造的光芒,凝聚着创造的智慧。正是因为有了创造精神,才有了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勇于向刻板腐朽的传统文化猛烈开火,以倡导新式白话文学的发展;才有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发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时代强音,以倡导民主科学的进步;才有了一大批爱国人士的示威游行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以倡导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因此,五四运动中的创造精神不仅是有识之士们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更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催化剂。从吹响新文化号角的《新青年》,到批孔反儒的另一重镇《甲寅》,再到五四运动的后起之秀《新潮》,无不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折射出创造的光芒,他们不满于当时中国积贫落后的现状,敢于向旧思想、旧道德、旧观念发起挑战,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力主学习西方,来创造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新文化、新社会。创新精神促进了当时社会出版业的蓬勃发展,短短几年时间500多种进步报刊便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新教育、新政治、新知识、新世界等众多带有“新”字的词汇一时间充溢着各大刊物,先进知识分子们奏响了创造精神的动人旋律。

五四运动的创造精神不全都是后人的总结和概括,实际上,当时的时代“弄潮儿”们早已提及并大力宣扬创造精神。五四运动的领军人物——陈独秀早在1916年就曾认识到人类世界的发展愈演愈烈,世界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由此感慨“盖人类生活之特色,乃在创造文明耳。”[1]陈独秀不仅是创造精神的认识者,更是创造精神的发动者。作为五四风雷的总司令,他在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第二年对于新文化运动做出了阐释,认为其最重要的便是创造的精神,提出:“创造就是进化,世界上不断的进化只是不断的创造,离开创造便没有进化了。”[2]追随着创造精神,无数进步青年不满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勇于为新思潮振臂高呼,凭借着创造精神,中国社会的旧思想、旧道德遭到全面清算,新文化运动的思潮迅速席卷全国,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得文化界的思想运动逐渐蔓延到政治和社会的运动,中国社会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寻求着更加适合中国未来的道路,创造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社会的面貌焕然如新。

五四运动的另一重要领军人物李大钊对于创造精神也有独到论述,他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认为达尔文所言人的渐次进化是按“自然规律”而自然、因果、机械进化之结果的论断只适用于“僿野之民”,而非“文明之族”,他认为:“文明之人,务使其环境听命于我,不使其我奴隶于环境。太上创造,其次改造,其次顺应而已矣。”[3]“顺应”是人不主动发挥能动性,只是一味安于现状,适应环境的状态,顺应则无法谋求个人的改变,更无法奢望社会的进步;“改造”是将人的主观能动性部分地释放,个体立足自身所处环境,遵循心中的追求对于目前现状进行稍加改变,通过生存环境的优化来提高生活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相比顺应和改造,“创造”则是人主观能动性的完全体现,通过有针对的“破”和有典型的“立”,以彻底革新社会环境,达到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新社会,从而在根本上推动人类文明发生质的飞跃。达尔文的进化论属于生物学层面,而李大钊在此加以引用并结合了拉马克关于高级物种具有自我进化能力的论说,其论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精神的体现。李大钊将“文明之人”的进化分列为三种形态,并突出强调了创造的地位,无不体现出“五四”创造精神于当时时代所蕴含的主体性特征。

李大钊对于创造精神的独到之处,更多体现在其对于中西方文化的观点上。“五四”是一个各种思潮涌现碰撞的时期,与认为应该全盘学习西方或坚守传统反对西化的极端主张不同,李大钊对于中西方文化的观点具有独到的创造之处,他坚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异”与“同”,认为各个民族对于自身的文化往往自视甚高而轻视其他文化,然则东西方文化“互有长短”,不分轩轾实为上策,对于西方文化首先要认清其“所短”,才能观其“所长”,东西方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两大机轴,犹如历史进程的一对车轮缺一不可,但这副车轮之间并不相称,因而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合,以创造新生命。”换言之,则中国要摒弃夜郎自大的观念,积极学习西方,“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他号召中国青年要“迎受”西方的学说,同时他也积极将“吾东洋之文明”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达一种“调和之美”[4]。李大钊致力于中西方文化调和的研究,其所提出的“迎合”西方文明的思想与“接受”相比虽仅一字之差,却代表了一种不照搬、不硬套,积极借鉴西方的重要思想,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更是“五四”创造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五四”创造精神对当代青年的价值启示

青年一代是社会中最富朝气,最具活力的一代,同时也应当是社会中具创造欲望和创造力的一代。五四运动可以说是青年人的运动,以广义来分析,37岁创刊《青年杂志》 的陈独秀和29岁的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作为当时青年的代表领航了新文化运动,影响颇广的《新潮》、 《国民》 等报刊也都是由青年学生所创办,五四爱国政治运动中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作为运动的主力军同样展现了当时青年的整体精神面貌。李大钊认为青年是人生中最美妙的年代,青年一代应该是享有新创造和新机遇特权的一代,他鼓励青年要不言说“可能”二字,不轻吐“障碍”之语,一心读书只为跃进和雄飞,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51]。当代青年应该谨记前辈教导,在没有负担、精力充沛的年纪,抓紧学习努力奋进,使得自身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为社会增添新的力量,改善社会创造力年龄构成,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五四”创造精神作为五四运动的统领性思想,不仅深刻指导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更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成长和进步。今天的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科技的进步推动时代的发展,时代的发展更呼吁科技的进步,当代青年正处于民族伟大复兴和历史迅猛发展的关键时代,能否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谱写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其要领在于是否富有创造精神。当代青年应当积极从五四运动中汲取营养、深化启示,学习领会其创造精神的内涵意义,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勇于弘扬“五四”创造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奉献力量,这是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弘扬“五四”创造精神的根本意义所在。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创造一切[6],这表明劳动与创造构成了一对辩证统一体,没有劳动的创造终究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创造的劳动便只是单一循环的重复。劳动是成功的必然之路,同时劳动和创造离不开知识的浸润,青年一代是充分接受学习新知识的一代,也是最富有创造力的一代,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创造精神推动社会进步是青年一代实现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应然要求,在五四运动65周年之际习仲勋同志曾号召广大青年不忘心中的创造精神,并指出:“只要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就大有希望,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取得胜利。”[7]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尊重劳动”为核心的“四个尊重”重大方针,并提出“尊重创造”重要思想,在全国树立了尊才爱才的浓厚氛围。

当今社会中“创新”一词以高频率出现于公众视野,创新指在客观世界中原本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上,经过人的劳动对其加以改造更新或对其进行覆盖和新旧的代替,以实现更优化更有益的效果,而创造多指制造出客观世界中原本没有,在主观上能被世人所普遍接受的新事物。创新与创造都有新旧更迭的意思,然则本质不同,创新是已有知识不断积累的量变,而创造则是创新达一定程度而发生的质变。因而,当代青年应该努力充实自身科学文化知识,不断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推动创新发展,以创新思想鞭策实践劳动,在不断积累创新量变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质变。

三、当代青年弘扬“五四”创造精神的实践进路

1.“五四”创造精神要求青年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造就了其对于解放思想的理解和实践的不同。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知道自己的智慧是毫无价值的人,其实是最具智慧之人,这种不断否定已有智慧的行为,实则为“解放思想”。他们认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不断发展的客观世界是无限的,因而人的智慧所认识的客观世界只是其表层现象,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增长智慧,透过一层层表象才能探求真正的智慧,发现愈发真实的客观世界。与西方先比,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解放思想则更多的以“伦常治道的人生智”为中心,聚焦“家天下”的传统观念。与苏格拉底的解放思想认为应该筚路蓝缕不同,中国传统的思想家为解放思想修筑了明渠暗河,认为解放思想应该以谙熟经典为主业,以膜拜圣贤为基本。

中国传统的以“伦常治道的人生智”为中心的解放思想固有其优点,同时也有其缺点。维持“家天下”的模式长久稳定是其长处,但“家天下”窒碍社会进步思想发展也暴露了其缺点。因此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来的苏格拉底派思想深深震撼了封闭的中国文化,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五四”青年扬起思想解放的大旗,积极探赜救国图存的道路,解放思想成为了“五四”创造精神实现的重要途径。五四青年终于明白,中西方日益拉大的差距不仅在于“用”不如人,“体”不如人,而且在于“人”不如人。中国传统智慧倡导要善于接受,而其弊端在于不发展,更无创造,昔日困于先贤智慧,今日困于西方思想,只有辩证地看待两种文化,去吸收各自精华,发展创造智慧才能改变中国,推动社会进步。

今天的中国正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改革更需要青年一代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展开新一轮的解放思想运动,把思想和行动从不符合时代发展和历史进程的要求中解放出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努力解答时代课题,在解放思想中不断开创创造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境界,为“五四”创造精神书写新的时代意义。

2.“五四”创造精神要求青年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啊,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8]一个“闯”字、一个“冒”字便生动准确地概括出了创造精神的核心即冒险精神。新时代的冒险精神已然不是“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9]的大无畏气概,而更多的则是敢于创新创造的志向,敢于探索世界的勇气和勇于追求不服输的精神。

青年是最具青春活力的一代,青春不仅仅是生命路途的一段时光,它更是不畏艰难、勇涉险滩的一种精神状态以及勃勃生机、昂扬斗志的一种情怀。青春意味着战胜怯懦的英雄气概和摒弃安逸的冒险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格外重视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他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心中信念,多聚“正气”抵制“邪气”;练就过硬本领,多蓄“底气”克服“躁气”;树立担当大旗,多展“勇气”杜绝“懦气”;扎实工作作风,多接“地气”甩掉“傲气”,并指出广大青年“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10]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青年从来就不缺少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最具积极精神,最富活力拼劲,最少守成意识已经作为优秀传统流淌于一代代中国青年的热血中。

创造总伴随着冒险,而冒险往往孕育出创造。创造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磕绊始终是创造之路上的常态,当今世界是一个“跃迁”的时代,如果没有创造就意味着会被时代所抛弃,只有跑出创造加速度才能跟紧时代步伐。新时代的青年一代面临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遇到的的机会也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境况下,更需要其发扬创造精神,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以身先士卒的冒险精神去探索道路追寻未来。在正确思想的指引下,遵循科学的方法放手一搏,敢想、敢干、敢于抓住机会,其收获不仅是“人生的第一桶金”,更是社会进步的先觉资本。

冒险精神不等于冒进主义。冒险的确具有不确定性,并不是所有的冒险都会产生创造,其结果也可能走向覆灭。但创造必须具有冒险精神,冒险精神不是不顾实际能力的冒进主义,对于实际不加考虑的一意孤行只会带来万劫不复的深渊,冒险精神要求青年在进行创造之前要充分了解客观实际,只有谋而后动、宠辱不惊方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创造力的大爆发,最终摘得创造的果实。

3.“五四”创造精神要求青年要辩证借鉴,勇于实践

创造并非是沙上建塔的蜃景,创造是创新成果不断积累而发生的质变,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优秀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勇于进行实践而前行的结果。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要做到辩证看待、辩证分析、辩证吸收,择其优者而入,借鉴其有益的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造的前提是继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创新,传承无处不彰显着一种历史责任感,而创造则是一种时代责任感的深刻体现。继承要求青年一代做到“与古为新”、“返本开新”,与古为新和返本开新的核心在于解放思想,基础在于继承前人,关键在于主动实践,条件在于学习积累。与古为新要求青年一代对于传统文化要深入思考、善于观察,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新光景;返本开新要求青年一代把握源头,开拓创新,不开无源之水,不植无本之木,只有紧抓原典文化,才能牢固树立本民族主体文化精神,进而获得新的文明。在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不仅要有辩证思维更要心存敬畏,不应以急功近利的心态去对待,这样才能在前人的文化成果上开启新的征程。

创造的实现靠实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和实践构成了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实践一方面决定着认识,另一方面认识在实践中得以不断接受检验同时反作用于实践。因此,不断加深理论学习,加深认识把握规律,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实现认识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发展是新时代青年发扬“五四”创造精神的必然之路。实践是人类现实世界中的客观活动,其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发展性。客观世界无限发展,人的实践也随之不断发展,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总结经验探赜规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认识,创造出了包罗万象的理论。实践是创造的源泉,创造的目的在于应用于实践,而创造的成果能否最终成型还需置于实践的“泉水”中去接受检验,因为实践之泉常清,才使得创造之树常青。

猜你喜欢
创造精神五四五四运动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数学教学中让人文与德性洋溢
学习行知精神,发展现代幼教
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浅析实验性动画的艺术语言表达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