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名宦祠兴废考略(上)

2019-12-13 20:54
创造 2019年9期
关键词:通志明人重修

我国自古以来便有祭祀名宦的传统与风俗,《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谓“名宦”,指的是仕官于当地并惠泽于民的官吏。将名宦入祀,即能体现国家对廉洁有为官员的褒扬,亦可彰显国家要求地方官员勤政爱民的教化诉求。自明代以来,云南地区各府州县中均修建许多名宦祠。清代又在明代的基础上将名宦之祀全面制度化和普遍化,这一行为事实上是“用夏变夷”思想的一种重要体现。当中原文化传播至边疆地区,文庙的大量修建,使得儒学在当地得以极大推广,这本身也是边疆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历史进程。

在明清时期,文庙与学宫是“二位一体”。同为一组建筑,不仅是祭祀先圣孔子的场所,而且也是官学教育的场所,发挥着宗教和教育的双重职能。称其为“文庙”,是偏重于宗教意义上的功能,而称其为“学宫”则是突出其教育上的职能,二者名曰虽异,实则体统不殊。规制完整的文庙学宫,基本都要建有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忠孝节义祠、两庑等。宋元以来,乡贤、名宦、孝义的祠祀逐渐转入文庙学宫中。至清代,云南“通省府属各州、县,皆与府同”。[1]卷一百九6因而,名宦祠也成为文庙学宫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建于文庙学宫中的名宦祠外,一些府州县还建有独立的名宦祠,以祀奉对本地有特殊贡献或影响的名宦。

本文主要依据民国时期编纂的《新纂云南通志》,参以各府州县志,对有清一代云南各地修建的名宦祠,包括独立祠堂的建置和兴废作一简要考述,以此体现明清时期中原文化在云南地区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云南府

1.云南府、昆明县

(1) 名宦祠

云南府与昆明县同治。名宦祠建于云南府文庙学宫内。据《(康熙) 云南府志》 卷十一《官师》载,云南府入祀者有汉人文齐、张翕、张湍、王阜、张乔、杨竦、李颙、庞芝、景毅、蜀汉人李恢、明人鲍尧天、郭镇、张珇、陈楑、高朗、董復、赵浑、张凤、叶元、刘光、吴便、余承荼、黄原道、李荩、张祥鸢、陈道东、孙衣、洪邦光、清人鲁期昌等二十九人。[2]卷十一21-24昆明县(康熙二十九年之前府县分祀)入祀者有明人黄守纯、陈文友、廖芳、聂诏、余纪、胡溥、马宣、廖立仁、张志举、费经虞、清人张瑾等十一人。[2]24-25《(光绪) 昆明县志》 所载昆明县入祀者与《(康熙) 云南府志》 相同。[3]1—3至《(道光) 云南通志稿》,增加入祀者四十一人,删去文齐、张翕、张湍、王阜、张乔、杨竦、李颙、庞芝、景毅、李恢、鲍尧天、张珇、陈楑、高朗、赵浑、刘光、余承荼、陈道东、孙衣、鲁期昌。胡溥、马宣、张志举。[4]1-5此时云南府入祀者计五十八人,入祀于云南府文庙学宫内名宦共计二百五十五人,其中含通省入祀者一百九十七人,后多有更易,因人数过多,姓名不做罗列。

云南府文庙位于昆明县五华山麓,由元朝首任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于元世祖至元十一年至十三年(1274-1276) 建成。[5]23元顺帝至正二十三(1363) 三月为战乱波及,“庙学虽存而守者四散,日以坏漏”,[1]294至明洪武二年(1369),平西侯沐英又重建。后于景泰、嘉靖、万历,崇祯时增建牌坊、泮池、启圣祠、明伦堂、文昌阁、魁星阁。清顺治四年(1647),毁于大西军入滇,后迁于长春观。顺治十七年(1660),总督赵廷臣等捐修。[6]227而昆明县学宫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亦曾多次迁址。据《(康熙) 云南府志·学校》 载:“康熙二十九年,总督范承勋以规制未协,会巡抚都御史王继文提请改迁府县文庙于五华山右,以复古制。”[2]2将府学与县学合为一庙,即在今址。雍正十二年(1734),总督尹继善、巡抚张允随等又重修,后乾隆、嘉庆时皆有修葺,增建两庑。据《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昆明县) 名宦祠,在学宫内。”[1]6其时,云南府文庙有大成殿、尊经阁、桂香楼、魁星阁、明伦堂、泮池,以及名宦、乡贤、忠孝、节义四祠、两庑,规制整齐。但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 时,已无名宦祠。[7]201941年,因日机轰炸,昆明文庙学宫绝大部建筑被毁。现仅存棂星门石坊、泮池和碑刻数通,位于昆明市区人民中路昆明市群众艺术馆内。

(2) 甘忠果公祠(甘公祠)

入祀者为康熙七年至十一年(1668-1672) 云贵总督甘文焜,建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甘文焜,《清史稿》卷二百五十二有传。因甘文焜在吴三桂反清时拒不从叛,后自杀,追赠谥号“忠果”,建祠祭祀。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甘忠果公祠)在城内。清康熙五十五年建,祀总督甘文焜。御书‘劲节’匾额。”[1]16该祠原位于今昆明市区五一路中段(光华街至东风西路段,旧称甘公祠街),现已不存。

(3) 蔡公祠

入祀者为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682-1686)云贵总督、绥远将军蔡毓荣,修建时间不详,毁于咸丰七年(1857)。蔡毓荣, 《清史稿》 卷二百五十六有传。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蔡公祠)在三忠祠旁,祀绥远将军蔡毓荣,春、秋二仲月致祭。清咸丰七年毁。”[1]17该祠原位于今昆明城南石虎冈一带。

(4) 潘忠毅公祠(潘公祠)

入祀者初为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云贵总督潘铎。潘铎, 《清史稿》三百九十六有传。同治五年(1866) 始建于五华山南麓的五华书院,十二年(1873)迁至五华山腰的武侯祠东侧。因潘铎在同治二年(1863)为马荣所害,设祠祭祀。同治十二年,又袱祀与潘铎同时被难的云南知府黄培林、署昆明知县翟怡曾、丽江府学训导华嵘、千总郑秉忠、沈国标、兵丁周杰、柳应瑞等。《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同治二年正月十五日,……(潘铎)遂被害于五华书院。事闻,天子震悼,赠太子少保衔,谥忠毅,入祀忠昭祠。五年九月,总督辛阶劳公允绅民等之请,奏建专祠,诏可。[1]17又载:“(潘忠毅公祠)在五华山武侯祠左,祀总督潘铎。……原建于五华书院被难处,同治十二年,署总督岑毓英移建今地。[1]17该祠原位于今昆明市区五华山,现已不存。

(5) 劳文毅公祠

入祀者为同治二年至六年(1863-1867) 云贵总督劳崇光,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劳崇光, 《清史稿》卷三百九十三有传。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劳文毅公祠)在五华山潘忠毅公祠左,祀总督劳崇光,清同治十二年敕建。”[1]17该祠原位于昆明市区五华山潘公祠东侧,现已不存。

(6) 恒公祠

入祀者为咸丰间云贵总督恒春及其夫人博禹特氏,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在潘忠毅公祠后殿。《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 (恒公祠) 即潘忠毅公祠后殿,祀总督恒春及其夫人博禹特氏。清同治十二年建。[1]17该祠原位于昆明市区五华山潘公祠后殿,现已不存。

(7) 林文忠公祠

入祀者为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1847-1849)云贵总督林则徐,建祠时间无考,似应建于咸同时间(1852-1874)。林则徐, 《清史稿》 卷三百六十九有传。《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林文忠公祠“在北城内,祀云贵总督林则徐。”[1]17该祠大致位于今昆明市区圆通路一带,今已不存。

(8) 岑襄勤公祠

入祀者为同治七年至光绪十五年(1868-1889)云南巡抚、云贵总督岑毓英,建成于光绪十九年(1893)。[6]230岑毓英, 《清史稿》 卷四百十九有传。《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岑襄勤公祠“在小富春街,祀云贵总督岑毓英。”[1]18该祠位于今昆明市区富春街昆明二中,现已不存。

(9) 刘武慎公祠

入祀者为光绪二年至九年(1876-1883) 云贵总督刘长佑,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刘长佑,谥武慎,《清史稿》 卷四百十九有传。《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刘武慎公祠) 在南城埂,祀云贵总督刘长佑,清光绪二十一年建。”[1]17《昆明市志校注·名胜古迹》 载:祠“在南城埂脚内”,[6]231据此大致推测位于今昆明市南屏街、东风西路东段一带,久已不存。

(10) 谭公祠

入祀者为光绪十二年至二十年(1886-1894) 云南巡抚谭钧培,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谭公祠在城内西仓坡,祀云南巡抚谭钧培,清光绪二十六年建。”[1]18该祠原位于昆明市区西仓坡,现已不存。

2.富民县

(1) 名宦祠

在富民县文庙学宫内,据《(康熙) 云南府志》载,入祀者有明人何诜、高公韶、钱贵、韩位甫、王孙齐、清人曹晶,共计六人。[2]25-26另据《(康熙)富民县志》载,入祀者还有明人许成德、余绍阜、郭金珏、吴正心,共计十人。[8]529-531

富民文庙曾有多次迁移,顺治十八年(1661)建于县治内西北,康熙二十一年(1682) 迁于察院之废署,康熙四十七年(1708) 迁于县中卧云山,四十九年建成。咸丰九年(1859) 焚毁。 《新纂云南通志·学制考》 载:“(富民县学宫) 在卧云山麓……清顺治十八年,知县李展翮于县治内西北建庙并启圣祠。康熙二十一年,诸生杨绳祖等呈请迁于察院之废署,殿庑、门坊一新。四十七年,知县谢天麟复详请改建今地。……咸丰九年,因乱焚毁,尚未修建。”[1]481后于光绪十二年(1886) 重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 调查报告称有房屋二十八间,作为县中学教室使用。[7]21现位于今富民县永定镇富民一中内,存大成殿、两厢及崇圣祠,名宦祠已不存。

(2) 遗爱祠(三公祠)

入祀者初为康熙年间富民知县彭兆逵,后增祀雍正年间知县杨体乾、乾隆年间知县李登瀛,故改名“三公祠”。修建时间不详。彭兆逵,赣州人,丁丑进士,康熙五十年任知县,卒于官。曾担任《(康熙)富民县志》总裁,该志成书于康熙五十一年。继任者柯钜,康熙五十七年任。可知彭兆逵卒年在五十一年至五十七年间,而建祠时间应在康熙五十一年之后。杨体乾,雍正九年知富民县;李登瀛,乾隆三十八年署富民县事。二人入祀时间不详。三人事迹见于《新纂云南通志》 卷一百八十二《名宦传五》。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遗爱祠“在忠孝祠内,祀康熙间知县彭兆逵。后增祀知县杨体乾、李登瀛,改名曰‘三公祠’。”[1]18该祠原位于今富民县城东南,今已不存。

3.宜良县

宜良县名宦祠设于县文庙学宫内,据《(民国)宜良县志》载,入祀者有明人潘润民、清人甘文焜、李兴元、赵良栋、蔡毓荣、范承勋、许弘勳、谢于道、石文晟、刘荫枢、郭瑮、魏方泰、鄂尔泰、陈宏谋、屠述濂、林则徐、汪汝洋、顾莼,共计十八人。[9]19

宜良县文庙在明正德四年(1509) 始建于城西教场之东,万历六年(1578),迁至城东北。自天启四年(1624) 迁城南雉山,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凡五次扩建、重建。乾隆五十年(1785) 十月,再迁于城西北原雉山书院旧址。[1]481原有泮池、文明坊、棂星门石坊、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乡贤词、名宦祠等建筑。其中名宦祠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乾隆五十年(1785) 重建于今址。《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宜良县“名宦祠、乡贤祠俱在学宫内。清康熙六年,知县赵映斗、教谕马任大建。乾隆五十年,知县李淳重建。”[1]19宜良文庙学宫位于宜良县匡远镇匡山街,现存文明坊、大成殿、崇圣祠,而棂星门、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及东西两庑均毁。[10]40

4.罗次县

罗次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据《(光绪) 罗次县志·祠祀》载,入祀者有张维、赵廷臣、甘文焜、赵良栋、范承勋、郭瑮、李兴元、许弘勳、谢于道等九人。又载:“圣化寺左祠祀前令马光、夏玘、梁衍祚、谢曾祚四公禄位。”[11]7-8

罗次县文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清康熙六年(1667) 由城西北迁至城东,九年(1670)迁明将军府第,三十二年(1693)迁至城东北,咸同间(1851-1874) 被毁,光绪七年(1881) 重建。[1]481《(光绪) 罗次县志·祠祀》 载:“名宦、乡贤二祠附学。”[11]4光绪十八年(1892) 重修学宫。罗次县文庙学宫位于今禄丰县碧城镇,民国二十三年(1934) 调查时,包括名宦祠在内的文庙各建筑皆保存完好,但现均已不存。

5.晋宁州

晋宁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据《(康熙) 晋宁州志》记载,入祀者有元人阿罗哥里室、王□、明人尹葆、萧奇、杨茂、沙彦良、陈毂、冯茂、丁贵、胡尚安、邵昱、胡任本、简沛、蒋彝、朱吉、郑恺、蔡和、周俭、郝本高、熊弘、杨绪、喻敬、王宝、曹祥、黄宏、刘储、燕邦臣、孙哲、宋述祖、郑復卿、王心存、周懋烈、伍魁、许伯衡、清人谢祯、谭从简、秦采。[12]1-8至《(道光) 晋宁州志》,则增加汉人文奇、王阜、张乔、杨竦、李颙、庞芝、晋人李毅、毛孟、王逊、姚岳、梁人许文盛、隋人梁毗、唐人韦仁寿、元人赛音谔德齐、张立道、明人陈金、莫如学、胡尚安、林士云、包玉、李巡、周廷栋、吴邦憲、冷阳春、清人赵廷臣、李天浴、甘文焜、赵良栋、陈必成、李兴元、蔡毓荣、范承勳、许弘勳、谢于道、石文晟、刘荫枢、郭瑮、魏方泰、李苾、郝士錞、杨名时、鄂尔泰、陈宏谋、徐嘉宾、屠述濂、初彭龄、伯麟、陈维显、傅明垣、章伦、 毛嶅。[12]1—15

晋宁州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原在城北之阳城堡,正统元年(1436) 迁于城南,弘治年间(1488-1505) 被毁,清康熙六年 (1667) 重建,五十二年(1713)始建名宦祠于庙中,咸丰八年(1858) 再度被毁,光绪年间 (1875-1908) 复建。[1]482《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晋宁州“名宦祠、乡贤祠俱在学宫中。清康熙五十二年,知州任中宜建。咸丰八年毁。光绪间重建。”[1]20另据民国时期档案记载:“民国十一年修大成殿,十六年及十九年修崇圣祠串角,三十年及三十一年修大成门串角。”[7]21晋宁文庙学宫位于今晋宁县晋城镇南正街,原有照壁、牌坊、泮池、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等建筑,现仅存大成殿和崇圣祠,其余均毁。

6.呈贡县

呈贡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据《(光绪) 呈贡县志》载:入祀者有明人赵干、陈表、张泽、夏可渔、刘大缙、田一井、王信、清人李日章、王士星、刘世熼。并附祀云南府名宦。[13]33—53

呈贡县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弘治五年(1492)由伽宗城迁北山之西,万历七年(1579) 迁至城内,后毁于兵。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经多次重修。咸丰七年(1857) 再度被毁,同治十一年(1872) 重建,光绪元年(1875) 建成。[1]482名宦祠则建于雍正三年(1725)。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呈贡县“名宦祠、乡贤祠俱在学宫中。清雍正三年,教谕郝藩、董兆龙倡建。咸丰七年毁。同治十一年,士民李汝霖等倡建。”[1]20呈贡文庙学宫位于今呈贡区东门街东段,原有文明坊、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等,现文明坊、大成门等已毁,其余尚存。

7.安宁州

安宁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据《(雍正) 安宁州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李著、毛思义、伍佐、王瓊、徐守、孙原祥、顾标、刘珣、刘光大、喻应豸、方沅、钟万璋、清人洪承畴、李天浴、甘文焜、李兴元、赵良栋、蔡毓荣、范承勳、许弘勳、谢于道、石文晟、刘荫枢。[14]13—15

安宁文庙始建于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后经多次重修。[1]482《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安宁州“名宦祠,在学宫内。明崇祯七年,知州钟万璋重修。清康熙三十年(1691),吏目张自建重修。兵燹毁。同治九年(1870),知州郭时郁倡修。”[1]22安宁文庙学宫位于今安宁市连然镇连然街,原有二十余座建筑,后仅存大成殿和明伦堂。庙内有明清碑数通。有元至元三年(1337) 《重修安宁州文庙碑》。2002年重修,现存大山门、青云楼、大成门、大成殿、棂星门等建筑,并配有南北厢房和左右耳房十四间,仿古建筑十七间。

另,安宁另有八街文庙,位于安宁市八街镇,修建时间约在清代,原建筑不详。2005年经大规模修复,现存庆云楼、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以及仿古建筑若干。未见名宦祠。[15]

8.禄丰县

禄丰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据《(康熙) 禄丰县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邓思谦、石泉、卢镗、蔡金、李必昂、艾龙、苏夣晹、向兆麟、罗英、清人许弘勳、丁宗闵。[16]22—24

禄丰县文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在县治东。[2]P68旧无学,附于安宁州学。隆庆元年(1567) 迁建至县治北,始建县学。万历间(1573-1619) 被毁。万历清康熙十二年(1662-1722)复建时,由城北迁于城郭外西山麓旧址。[1]482-483清乾隆三年(1738) 移建至城内。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禄丰县“名宦祠、乡贤祠,俱在学宫内。清乾隆三年知县杜最重建。”[1]22禄丰文庙学宫位于今禄丰县金山镇北门西,仅存大殿与中殿。

9.昆阳州

昆阳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据《(道光) 昆阳县志》记载,入祀者有唐人王仁求、王善宝、元人赛音谔德齐、张立道、明人陈金、张升、陈晹、潘维岳、潘思聪、潘润民、黄宏、王朴、夏可渔、方良曙、邓思成、李绶、谭让、张绮、尹鸿渐、陈允问、赵元会、冷阳春、江清、清人赵廷臣、李天浴、甘文焜、赵良栋、陈必成、李兴元、蔡毓荣、范承勳、许弘勳、谢于道、石文晟、刘荫枢、郭瑮、魏方泰、李苾、郝士錞、杨名时、鄂尔泰、陈宏谋、徐嘉宾、屠述濂、初彭龄、伯麟等。[17]25—31昆阳州文庙始建于永乐年间(1403-1424),康熙二十二年(1683) 始建名宦祠,雍正四年(1726) 重建,咸丰年间(1851-1861) 被毁,光绪三年(1877) 重修文庙于城南,光绪九年(1883)重建名宦祠于学宫。[1]483《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昆阳州“名宦祠、乡贤祠俱在学宫内。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州唐之柏建。雍正四年,知州臧珊重建。咸丰间毁。”[1]23昆阳文庙学宫位于今晋宁县昆阳镇循礼街,现仅存文明坊。

10.易门县

易门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据《(康熙) 易门县志》记载,入祀者为明人王新民。[18]20

易门县文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后多次重修。清嘉庆四年(1799) 重建后,又于咸丰年间(1851-1861) 为兵燹所毁,光绪三年(1877) 复建。[1]483《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奎星阁、名宦祠、乡贤祠“俱在学宫内。毁于兵,清光绪三年重修。”[1]23易门文庙学宫位于今易门县龙泉镇兴文街,仅存大成门和大成殿。2001年拆除,现已不存。[19]135

11.嵩明州

嵩明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据《(康熙) 嵩明州志》载,康熙末年入祀者有元人阿罗哥室里荡、明人张观、赵干、廉旻、邢简、庞珣、郭治、吴世珣、黄潜、翟唐、乐颂、郑邦福、龙旌、韦宗孝、万汝霖、狄应期、陈序、李宠、陈道淳、萧菖、董瑶、唐阶、俞化龙、王育德、汤凤、吕嗣绰、钮国蕃、龙纳箴、宋采、杨于陛、詹士会、黄炱、清人甘文焜、李兴元、谢于道、李子实、马绛远、高敷政等三十八人。[20]150-155

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嵩明同知阿罗哥室里荡始于城西建文庙。明洪武十九年(1386),又增其旧制。宣德七年(1432),改建于州治后。嘉靖二十八年(1549),知州狄应期迁至城北黄龙山西,“规制宏丽”;万历三十五年(1607),毁于土酋之乱,迁于宗镜寺;四十一年(1613) 改建于宗镜寺前,明末又毁,迁于凤溪寺。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于黄龙山东,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已建成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启圣宫、尊经阁、魁星阁、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等。[20]158-159雍正十一年(1733),迁于黄龙山,后又被毁,同治十二年(1873) 重建。[1]483《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俱在学宫内。清同治十二年,知州陆绍孙率绅民重修。”[1]24光绪初年,嵩明州学宫再度被毁,光绪八年(1882) 重修。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调查报告称,其时房屋殿宇作为县初级中学教室使用,名宦祠保存完好。但现均已不存。

二、大理府

1.大理府、太和县

(1) 名宦祠

大理府与太和县同治。太和县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873),位于城东,同治十二年(1873)并入府学。 《新纂云南通志·学制考》 载:太和县学宫“在县治东,明洪武二十七年建。……同治十二年,巡抚岑毓英筹款与府学合建一庙。”原县学改为敷文书院。[1]485大理府中学堂初设于此,后并入初级师范堂(原西云书院),地址位于今大理一中。

大理府学宫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位于城南。明正德九年(1514) 毁于地震,十四年(1519) 重建。咸丰六年(1856),杜文秀攻占大理,建立政权,改文庙为清真寺。杜文秀败亡时,由于原文庙被毁,便将报国寺改建为文庙,县学与府学合并。原名宦祠“在学宫左”,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由同知高镛建成。报国寺改建文庙后,名宦祠“移建新学宫内”。[1]27

据李元阳《大理名宦祠记》记载,大理府名宦入祀者有汉代三人、蜀汉三人、晋隋三人、唐代七人、元代六人、明使臣十一人及守令师儒等官。[1]27-28据《(乾隆) 大理府志》 记载,入祀者有汉人吕凯、杜轸、唐人郑回、杨佑、元人赛典赤、郝天挺、张立道、纳速剌丁、林应箕、蒋宗鲁、邹应龙、沈敬炌、张紞、陈善、陈时范、姚祥、林俊、朱奎、聂贤、姜龙、林仕凤、王维贤、吴鹏、胡亮时、石简、李乐、叶应麟、谢东山、林一新、谢肇淛、汤仰、李先春、彭自新、熊鸣歧、马鸣銮、何闳中、杨畏知、陈应春、王景、万嗣达、清人李兴元、桑格、毕忠吉等。人数较多姓名不再胪列。[21]1-7

大理府文庙学宫位于今大理古城复兴路,2014年前仅存大成门,其余建筑均毁。2014年重建,现有大成门、大成殿、泮池、明伦堂、东西两庑等建筑,名宦祠未重建。

(2) 杨武悯公祠

入祀者为同光时期援越抗法将领杨玉科,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杨玉科, 《清史稿》 卷四百五十六有传。杨玉科曾平杜文秀起义,后在镇南关抗法时阵亡,追谥“武悯”。该祠位于今大理古城卫门口街,一进两院,大体保存完好,惟门楼、牌楼已毁。

(3) 蒋公祠

入祀者为同光时期腾越总兵、贵州提督蒋宗汉,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蒋宗汉, 《清史稿》 卷四百五十九有传。杨玉科曾平杜文秀起义,后参与援越抗法,谥“壮勤”。该祠位于今大理古城四牌坊下街,一进两院,有门楼、过厅、正殿、厢房等,保存完好。[22]495

2.赵州

赵州名宦祠设于赵州文庙学宫中。可考知入祀者有汉人杜轸、吕凯、明人林俊、苏守政、王礼、韩思贤、王誎、卢鼎、金正、祝玠、萧澄、沈珂、郑贵濂、王惠、潘嗣冕、桂毂、潘大武、庄诚、解立敬、马蔚、杨大宾、刘如性、郑祗、李珪、周济、梁能、杨渊、汝舟、张誉、张天秩、徐允德、张名式、周成、尹□、程逵、胡鑑、黄华、金本荣、周武卿、先岳、李晟、路宏、胡崇、马霑、清人李兴元、谢于道、范承勋、赵良栋、甘文焜、石文晟、蔡毓荣、刘荫枢、鄂尔泰、初彭龄、陈宏谋、庄□、夏开寅、史光□、程鼎、张遴豸、张伦至、程近仁、刘思诚、李鹄、□著、王□文、李北有、杨宝树、司钧、洪梓方、易枚、沙以仁、诸葛伯恒、邵明瑜、赵本汉、刀玉成、方孟承等人,另有明人佚名者一人,清人佚名者两人。[23]10—15

赵州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在州治南。成化十一年(1475) 重修。清康熙九年(1670)迁至州治西之凤山麓。[1]485咸丰六年(1856),杜文秀攻占大理,建立政权,改赵州文庙为清真寺。杜文秀败亡时,被毁。同治十二年(1873) 迁至州署旧址。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于今址。名宦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同治十二年随学宫迁州署旧址,光绪十二年又移新址。《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康熙三十一年,知州陈光稷倡建”。[1]29赵州文庙学宫位于今大理市凤仪镇西街,今仅存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尊经楼。[24]

3.云南县

云南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据《(光绪) 云南县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林俊、姜龙、邹应龙、朱奎、沈桥、马鸣銮、李先著、熊鸣歧、周凤、刘让、汤仰、何闳中、赖镇、赵简、陈辅、周永南、宋希文、刘仁、龙一兰、清人范承勳、甘文焜、赵良栋、蔡毓荣、石文晟、刘荫枢、谢于道、魏方泰、杨名时、鄂尔泰、陈宏谋、初彭龄、林则徐等人。[25]26

云南县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在县之南郭,成化五年(1469) 迁入县城内洱海卫左,曾多次重修。485名宦祠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清光绪二年(1876) 重修。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在学宫内。明弘治壬子,佥宪周鸣岐、刘让檄,指挥周壁、县令陈辅建。清光绪二年,知县鸣泰、教谕李漋,训导姚士玉率绅重修。”[1]P30云南县文庙学宫位于今祥云县城东,今已不存。

4.邓川州

邓川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入祀者仅知有明人祁伦,余皆不详。[26]39

邓川州文庙始建于元代,明洪武十七年(1384),迁至玉泉乡,成化十四年毁(1478),二十二年(1486) 迁象山之麓,崇祯二年(1629),迁顶圣山,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迁于邓川州城南门内,乾隆十六年(1751) 迁建于州治后朱凤冈之坳,道光三年(1823) 迁回邓川州城南门内。[26]5-6名宦祠亦随迁。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1]31光绪二十四年(1898),邓川州文庙学宫重建于来凤山西北坡,位于今洱源县邓川中学,现存大成殿、泮池、状元桥、杏坛等建筑,名宦祠已不存。[27]

5.浪穹县

浪穹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据《(光绪) 浪穹县志略》记载,入祀者有明人金文举、何宗鲁、雷杲、杜翱、刘宣。[28]19

浪穹县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在县城西山之麓,经多次重修,清末尚存。[1]486《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1]321952年,浪穹县文庙学宫改为洱源中学校舍,大部建筑已拆除,现仅存大成殿。[29]

6.宾川州

宾川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据《(雍正) 宾川州志》载,入祀者有明人邹应龙、胡伯定、吴光禄、吴仲善、蒋英、唐佐、朱官、李承宜、萧缙、胡嵩等十人。[30]54-55

宾川州文庙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在州治西,嘉靖、康熙、雍正时重修、扩建。[1]486据明嘉万时人叶松《宾川州创建名宦乡贤祠记》等记载,大致可推知名宦祠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至万历三十三年(1535-1605),[30]90-91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 重修,咸丰六年(1856) 被毁,光绪年间(1875-1908) 重修。《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中。清康熙三十九年,知州耿宏祚修。咸丰六年毁。光绪间,知州傅凤飏、孙绍曾、绅民熊明等续修。”[1]32宾川州文庙学宫位于今宾川县州城镇西南,仅存后院的二门、牌楼、中堂、天子台、大成殿、乡贤祠。

7.云龙州

云龙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据《(雍正) 云龙州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沈敬炌、彭自新、熊鸣歧、周憲章、赵策、清人谢于道、范承勋、赵良栋、甘文焜、郭瑮、石文晟、蔡毓荣等人。[31]10

云龙州文庙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位于州治(今云龙旧州),崇祯二年(1629) 迁至新州治雒马井(今云龙宝丰),清康熙三年(1664),迁至雒马井西北德龙山之左。[1]486康熙四十三年(1704) 又迁至雒马井州治内,名宦祠亦随迁。《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1]33云龙州学宫位于今云龙县宝丰镇宝丰街,今已不存。又,今诺邓村也有一文庙,作为道教建筑群玉皇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玉皇阁东,西为武庙,无名宦祠。

三、临安府

1.临安府、建水县

临安府与建水县同治。临安府名宦祠设于建水县文庙学宫内。据《(嘉庆) 临安府志》 记载,入祀者有岑毓英等220人,因人数较多,姓名不做胪列。[32]1-17现入祀者有七十五人。[33]

临安府文庙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明清两代有五十余次扩建和重修。名宦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光绪五年(1879) 重修。[1]486《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在学宫内。明嘉靖二十年,副使蒋宗鲁建。清光绪五年,贡生刘鸿阳、萧朝楷重修。”[1]33位于棂星门与大成门之间东侧。建水文庙学宫位于今建水县临安镇建中路北段,基本按照曲阜孔庙布局修建,是现今云南省保存最完整、规制最齐备、规模最宏大的文庙建筑群,由太和元气坊、泮池(学海)、思乐亭、礼门坊、义路坊、洙泗渊源坊、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圣域由兹坊、贤关近仰坊、棂星门、文昌阁、名宦祠、乡贤祠、桂香阁、金声门、玉振门、大成门、东西庑、先师庙(大成殿)、东西明伦堂、崇圣殿、仓圣祠、景贤祠、御碑亭等组成,保存完好,惜尊经阁、魁星阁、敬一亭、斋宿亭、节教祠、忠义孝悌祠等建筑已不存。

2.石屏州

石屏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乾隆) 石屏州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王骥、任彬、杨明哲、余秉清、洪恩、甘珂、何文俸、曾所能、萧廷对、尹东周、朱继夔、李犹龙、朱统燧、顾庆恩、清人郑相、王光鼎、刘维世、郎嘉卿等人。[34]2至《(民国)石屏县志》,又增加清人傅应奎、郑训逵、王戬毂、毛诵芬、张铨、民国人黄元直。[35]22-25

石屏州文庙始建于元顺帝至正末年(1361-1368),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 重建,嘉靖二年(1523)、天启五年(1625) 修葺并扩建,清顺治、乾隆间亦有修葺。名宦祠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雍正年间(1722-1735) 重建。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中。清康熙四十五年,知州刘承启改建。雍正年间重建。”[1]35石屏州文庙学宫位于今石屏县异龙镇北正街南段,现存庙门、泮池、棂星门、大成殿、先师殿、尊经阁等。

3.阿迷州

阿迷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入祀者仅知有郭雄贤、王来宝二人,余皆不详。[36]3

阿迷州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在城东门外,嘉靖三十一年(1552) 迁建。清康熙六年(1667) 重建,雍正三年(1725),迁至州治东北。[1]487咸丰九年(1859) 毁于兵燹, 光绪八年(1882) 重建。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并在学宫中”。[1]37阿迷州文庙学宫现位于今开远市新文化街,仅存大成殿和后殿。

阿迷州另有小龙潭文庙,始建于乾隆元年(1736),光绪年间(1875-1908) 重建。位于今开远市小龙潭镇马街村,现存大门、泮池、六角亭、中殿、正殿(大成殿)。是否曾建有名宦祠不详。

4.宁州

宁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入祀者有明人王昊、康梦相、程楷、王执、王聘、许起凤、清人洪承畴、甘文焜、李天浴、李兴元、赵良栋、蔡毓荣、范承勋、许弘勳、谢于道、石文晟、刘荫枢、赵廷臣、伊辟、郭瑮、赵廷标、魏方泰等二十二人。[37]88

宁州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历经多次重修。名宦祠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清乾隆五十五年重修。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明万历六年,同知杨浚修。清乾隆五十五年重修。”[1]36宁州文庙学宫位于今华宁县宁州镇东北街,仅存大成门和尊经阁。

5.通海县

通海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入祀者有明人任暹、季本、王朝禄、余人俊、杨翘瀛、陈三才、单国祚。[38]7-8《(道光) 续修通海县志》 又增加清人鄂尔泰、陈宏谋、初彭龄、屠述濂、汪如洋、顾莼。[39]36《(光绪) 通海县续志》 又增加清人林则徐、胡启荣。[40]18-19

通海县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康熙、雍正年间重建、扩建。名宦祠于清雍正十年(1732) 重修。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雍正十年,知县丁沄重修。”[1]36通海县文庙学宫位于今通海县秀山镇文庙街南段,现存照壁、文明坊、乡贤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及两庑,名宦祠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6.河西县

河西县名宦祠设于学宫中。据《(乾隆) 河西县志》记载,入祀者有元人阿喇帖木儿蒙古右旃、明人蔡侃、姜思睿、周莫仪、张继孟、罗晟、傅厚、蒋良、朱光正、文羽麟、赵德、周之相、詹英、缪良金、邓映、朱玘、王宗敭、吕文政、卫纲、清人李兴元、谢于道、张象贲、蔡醻、甘文焜、郭瑮、石文晟、魏方泰。[41]26-27

河西县文庙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在县治东,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 重建,[41]1正统、宣德、成化、正德时均有修葺,嘉靖十二年(1533) 迁于县治南,清代雍正、道光是重修。[1]488名宦祠亦于雍正七年(1729)、道光二年(1822) 重修。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雍正七年,知县戴允成重修。道光二年,知县龚正谦重修。”[1]37河西县文庙学宫位于今通海县河西镇,现存文明坊、大成门、大成殿、两庑、明伦堂,余皆不存。

7.嶍峨县

(1) 名宦祠

在嶍峨县文庙学宫内。据《(康熙) 嶍峨县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黄德、蒋恒益、张一恺、缪白、陆绍闳,清人李兴元、赵廷臣等,另有明人佚名者二人。[42]27—29

嶍峨县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在城东门内;天启七年(1627),迁至县城北,后又有多次重修。[1]488名宦祠修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雍正十三年,知县刘公鼎倡修。”[1]37嶍峨县文庙学宫现位于今峨山县双江镇双江小学内,仅存大成殿、泮池、厢房。

(2) 彭公祠

入祀者为清同治年间知县彭,光绪三年(1877)建祠。《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彭公祠,在城东门外,祀知县彭。清同治元年(1862),土匪作乱,保护县城阵亡,奉旨建立专祠,春、秋二仲月致祭。光绪三年,知县陈宗海建。”[1]38该祠位于今峨山县城东,现已不存。

8.蒙自县

蒙自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据《(乾隆) 蒙自县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陈澜、周世用、李时用。[43]2

蒙自县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县治东,时有修整。[1]489名宦祠修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明万历间,知县李时用建。”[1]38蒙自县文庙学宫位于今蒙自市文澜镇东大街中段,现已不存。

四、楚雄府

1.楚雄府、楚雄县

楚雄府与楚雄县同治。楚雄县学宫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其时未建名宦祠。县学宫于明末被毁,附于府学。[1]490-491

楚雄府名宦祠在楚雄府文庙学宫中。据《(康熙)楚雄府志》记载,入祀者有元人董文彦、明人袁义、朱守仁、邵敏、董朴、祝宏舒、戚慎、顾为学、陈以躍、傅昂、罗廷璠、杨畏知、清人甘文焜、李兴元、谢于道、赵良栋、范承勋、曾大升、张道祥。[44]48-49至《(嘉庆) 楚雄县志》 又增加明人马良、许澄、朱继祖、范璋、李邦表、张大亨、张九歌、刘名弼、顾闵、清人牛奂、石文晟、蔡毓荣。[45]68-73至《(宣统) 楚雄县志》 又增加汉人韩说、宋人高量成、元人高长寿、明人任维钧、侯文才、清人傅天锡、于涟、姚文烈、史光鑑、崔靖、卢询、陈德、龚敬身、杜钧、彭永思。[46]33-34

楚雄府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位于府治东,后多次毁于兵祸及地震,成化五年(1469)、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乾隆四年(1739)、四十一年(1776)、道光十八年(1838) 重建。[47]489—490咸丰十年(1860),学宫与名宦祠均遭焚毁。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 又有重修。[47]490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 始建名宦祠。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康熙四十六年,知府卢询捐修。咸丰十年,因兵折毁。”[48]39楚雄府文庙学宫位于今楚雄市中大街鹿城小学内,仅存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两庑。

2.镇南州

镇南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据《(康熙) 镇南州志》载,入祀者有明人邹庆、李纯、黄袍、周国庠、尹为宪、何居谷、卢伯寀、清人李兴元、谢于道、曾大升等十人。[49]27-28至《(咸丰) 镇南州志》、《(光绪) 镇南州志略》 则增加清人洪承畴、赵廷臣、李天浴、甘文焜、陈必成、赵良栋、蔡毓荣、范承勋、石文晟、刘荫枢、郭瑮、魏方泰、鄂尔泰、陈宏谋、屠述濂、汪如洋、初彭龄、顾莼、林则徐等十九人,共计二十九人。[50]

镇南州文庙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位于州治南,后多次重修。[47]491名宦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咸丰十年(1860) 被毁。[51]211《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并在学宫内。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州岑鹤建。咸丰间,毁于兵。”[48]40光绪二年(1876) 云南巡抚岑毓英拨款重修。[51]211镇南州文庙学宫位于今南华县龙川镇南华一中,现仅存泮池,其余建筑均已不存。

3.南安州

南安州名宦祠设于学宫中。据《(康熙) 楚雄府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苟诜、何应和、李翘、温可贞、殷辂、清人周爰访。堮嘉县于康熙八年并入南安州,似曾建有文庙。据《(康熙) 楚雄府志》 记载,该县名宦有明人王章、虎臣、谈珏。[44]53-54

南安州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州治东,明末毁于兵;清康熙二年(1663) 重建,时有修整。咸丰年间(1851-1861) 毁于兵,光绪年间(1875-1908) 再次重建。[47]491名宦祠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州周爰访建。咸丰间,因兵毁,今复修。”[48]40南安州文庙学宫位于今楚雄市子午镇云龙,现已不存。

4.姚州

姚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光绪) 姚州志》记载,入祀者有汉人韩说、诸葛亮、唐人梁积寿、裴怀古、元人杨宝、高明、高均明、明人戴都、岑斌、陈本立、高惠、高寿保、吴润、马自然、高宗寿、高贤、刘昂、苏章、张赞、任宏、王嘉庆、丁锐、黄澍、杜萱、邹应龙、高凤、赵良华、王鼎、陈祥麟、何勖、王德纯、赵澍、高贵、赵恒、莫相、杨日赞、李自蕃、胡僖、李贽、吴崇德、周良士、杨之彬、张乔松、李忠臣、周希尹、童述先、高金宸、邓子龙、孔元德、黄復生、清人倪巽生、林则徐。[52]51-52《(民国) 姚安县志》 又增清人岑毓英、杨玉科。[53]29

姚州文庙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旧无学,附于姚安府文庙,其间多次重修。乾隆三十五年(1770),姚安府裁撤,即以府学为州学。咸丰六年(1856) 毁,同治十一年(1872) 重修。[47]491名宦祠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民国时已毁。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道光十二年,学正王塏改建。今毁。”[48]41姚州文庙学宫位于今姚安县栋川镇,现已不存。

5.大姚县

大姚县名宦祠设于学宫中。据《(道光) 大姚县志》记载:“年几五百载,宰斯邑者不知凡几,可考者仅百三十余人。而此百三十余人中为士民所爱列入名宦,祠于生祠者正复无几。”又载:“自明至康熙间宦绩可纪者,旧志所载仅十三人……又百余年……当时邑人请题入祀名宦,格于例不行……”[54]9、23由此可大致推知,至道光二十五年,大姚县未有名宦入祀。名宦祠中所祀者应为通省入祀名宦。

大姚县文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多次迁建,清康熙五十年(1711),迁至城内东北隅。[47]491《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并在学宫内”。[48]42名宦祠兴建时间不详,仅知在学宫东。[55]3大姚县文庙学宫位于今大姚县金碧镇,现已不存。

今大姚县石羊镇文庙,系白盐井直隶提举司文庙,详见下文。

6.广通县

广通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康熙) 楚雄府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邹傑、蒋哲、吴习。[44]55-56

广通县文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历经多次重建。咸丰十年(1860) 毁于兵,同治年间(1862-1874) 重建。[47]492名宦祠重修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咸丰十年毁于兵。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胡项重修。咸丰十年毁。”[48]42广通县文庙学宫位于今禄丰县广通镇广通小学内,现已不存。

7.定远县

定远县名宦祠设文庙学宫中。据《(康熙) 楚雄府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董莱、刘名弼、越民表、鲜顺祖、张应台。

定远县文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历经多次重建。咸丰七年(1857) 毁于兵,光绪年间(1875-1908) 重建。[47]493名宦祠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光绪四年(1878) 重修。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曹振邦修。光绪四年,贡生何钟吉倡修。”[48]42定远县文庙学宫位于今牟定县共和镇茅阳初级中学内,已重新修葺,现存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两庑。

五、澂江府

1.澂江府、河阳县

澂江府与河阳县同治。河阳县文庙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其时未单独设学,与府学同。康熙三十年(1691) 新设县学,四十一年(1702) 复归于府学。[47]494

澂江府名宦祠在澂江府文庙学宫。据《(道光)澄江府志》记载,入祀者有元人张瑾、魁纳、明人王绩之、李文绩、李先著、冀光祚、程楷、康梦相、姜思睿、胡思、王彦、饶钦、晁必登、唐臣、刘杰、童玺、计朝聘、王良臣、许可久、林焜章、郎文焕、李以衮、顾庆思、周应、清人赵廷臣、甘文焜、赵良栋、范承勋、郭瑮、李兴元、陈必成、谢于道、廖瑛、陈大文、王禄鹏、张联箕、黄元治、刘骊、裴律度、柳正芳、来鸣谦、李承邺、张若渟、孔继炘、杨一揆、王善塏、崇谦、伊里布、钱昌龄、王厚庆、肖炳椿。[56]1-6

澂江府文庙始建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在金莲山麓;正德十三年(1518) 迁至今县城东南之旧城;隆庆五年(1571) 又迁至舞凤山麓今地。康熙四十一年,合县学为一庙,迁建至府治东。乾隆、道光时修葺。同治八年(1869)毁于兵燹,光绪元年(1875) 重建。[47]493澂江府名宦祠始建时间不详,康熙四十一年重建,同治八年被毁。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康熙四十一年,知府黄元治重建,因兵折毁。”[48]43澂江府文庙学宫位于今澄江县凤麓镇文庙街,现存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名宦祠已不存。

2.江川县

江川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道光) 澄江府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张俊、皮日伟、杨佑、杜鸣阳、马有庆、王惠卿、黄以升、周柔强、清人王文衡、张方起、李密、徐瀛翥、王璠、刘携。[56]8-9

江川县文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 迁至江川县城南旧县城(今江川县龙街),乾隆四十四年(1779) 迁城东北钟秀山下,道光四年(1824) 竣工。[47]494名宦祠始建于万历年间(1572-1619)。 《(道光) 澂江府志·文庙》载:“庙学在城东北……万历间,知县杜鸣阳、万有庆、刘懋相继增修,建大成殿、东西两庑、名宦乡贤祠、戟门、泮池。”[57]3后亦迁新址。江川县文庙学宫位于今江川县江城镇北钟秀山南麓,现存泮池、大成殿、两庑、孝义祠、苏孝祠等。

3.新兴州

新兴州名宦祠修建时间不详,仅知在新兴州文庙学宫中。据《(乾隆) 新兴州志》 记载,入祀者有明人王绩之、李文绩、李先著、冀光祚、程楷、张睿、郭镇、魏鑑、邓骏、何子奇、张于京、杨显、柳芳阳。[58]1-2

新兴州文庙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在城东南三里,后多次迁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迁至州治东南今址,五十二年(1713) 建成。[59]54咸同间(1851-1874) 大半毁于兵祸,光绪年间(1875-1908) 重修。[47]494《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48]44新兴州文庙学宫位于今玉溪市红塔区小庙街北,仅存大成殿、文星阁,1984年修葺。

4.路南州

路南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民国) 路南县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鲁厚、徐憲、邹国玺、周耿、李洁、钟应麟、史载德、马鸣阳、汪良、唐登第、清人黄煜、金廷献、于纳、寇塏、史进爵、吴际盛、周鑑、曾礼、李文桂、冯祖绳、时鸿文。[60]6

路南州文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万历二十四年(1596) 重修,清康熙五十年(1711) 续修,多有扩建。咸丰八年(1858) 毁于兵,光绪十六年(1890) 重建。民国六年(1917) 重修。[47]495名宦祠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清雍正四年(1720)、嘉庆十年(1805) 皆有重修,后毁于兵。《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州钟应麟建。清雍正四年,署知州杜思贤修。嘉庆十年重修。兵燹折毁。”[48]44路南州文庙学宫位于今石林县鹿阜镇石林一中内,原有大门、泮池、棂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等建筑,1966年被毁,仅存大成殿,1987年修葺。

猜你喜欢
通志明人重修
高职院校自主“诊改”机制的实施研究
——以重构学生课程重修制度为例
高职院校重修问题及解决方案探析*
归去来——契丹归明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聪明人不看答案
试析《通志·校雠略》的文献学思想
聪明人不看答案
手机的变奏
从《通志·校雠略》看郑樵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黑龙江方志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