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媒介素养调查及提升策略

2019-12-20 09:47生奇志涂明
记者摇篮 2019年11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提升策略高校教师

生奇志 涂明

【摘 要】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的运行生态得到重构,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关键,其自身的媒介素养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影响。课题组借助问卷分析法对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高校教师对教学资源批判性使用的能力及合成能力不足,建议政府、高校以及教师应在职称评审体系、媒介素养培养机制以及社会话语空间等方面形成合力来提升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高校教师   媒介素养   提升策略

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并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含获取、评价、创建三个要素。高校教师是决定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及时更新现有知识储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社会变化与发展中培养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群体。

一、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现状

2019年7月至9月,东北大学“高校教师媒介素养调查及提升策略”课题组共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14份有效数据,有效回收率为95%。在有效样本中,男性教师42人,占比36.8%,女性教师72人,占比63.2%;20-29岁有21人,占比18.4%,30-39岁有46人,占比40.4%,40-49岁有22人,占比19.3%,50-59岁有23人,占比20.2%,60岁以上有2人,占比1.8%。其中,自然科学类教师52人,占比45.6% ;人文社科类教师40人,占比35.1% ;辅导员22人,占比19.3%。助理职称26人,占比22.8%;中级职称35人,占比30.7%;副高职称43人,占比37.7%;正高职称10人,占比8.8%;本科学历12人,占比10.5%;硕士学历45人,占比39.5%;博士学历55人,占比48.2%;其他2人 ,占比1.8%。

调查发现:

1.高校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手段获取不同信息。获取能力指利用媒介技术检索、获取、储存信息和媒介内容的能力。结合调查设计的选项:“我认为信息获取很重要” “我检索到的信息对我来说是有用的” “我能运用不同手段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我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信息获取的方法”“我能获取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我会将认为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以供将来使用”等,高校教師媒介的信息获取能力(M获取=4.24),各选项的均值都大于4,处于高水平。

2.高校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解、分析和评估信息的评价能力。评价能力指在自由的背景下,理解、批判地分析和评估信息、媒介内容、媒介组织的职能和作用的能力。对高校教师评价能力的测量选项包括:“对获取的教学信息资源,我会修改后再使用”“我能通过来源、标题、内容判断信息的可信度”“我能通过查找佐证材料来判断信息的可信度”“我会对同一信息从多个方面搜索验证”“我认为社会发展离不开信息提供者与媒体”“我知道报刊、网站、电视、广播等的主要利润来源”等,经过评价能力均值及标准差计算,高校教师媒介与信息评价能力较高(M获取=3.75),高校教师理解信息提供者与媒体的重要性,对信息与媒介内容的甄别与评估能力较强。

3.发表个人观点的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一般。创建能力指掌握和使用媒介内容、信息、新知识,以及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课题组为“创建能力”设计“参与”“交流”“合成”三个因子。其中“参与”因子包括:“通过网络学习知识对自身补充的频率”“用邮件、微信、QQ等手段进行学术探讨”“搜集资源独立制作课件等辅助教学工具”等选项。“交流”因子包括:“通过网络参与投票、社会调查的频率”“通过网络参与社会公共事件讨论的频率”“通过网络表达个人观点的频率”“通过网络分享个人动态信息的频率”等选项。“合成”因子包括:“通过软件对音频文件进行处理”“通过软件对图像文件进行处理”“通过软件对视频文件进行处理”等选项。

经过因子分析发现,高校教师交流能力的均值(M交流=2.79)最低,且低于3。这表明,高校教师利用媒介手段对公共事件讨论及发表个人观点的意识不强。高校教师合成能力一般(M创新=3.18),利用技术手段对音视频及图片素材进行处理是一种二次创造,也是充分利用媒介技术 “赋权”的体现。高校教师参与能力较高(M参与=3.94),能够利用网络,掌握和使用信息及媒介内容,用以提升自身及科研教学。

二、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策略建议

1.纳入教师职称评审体系。将媒介素养纳入教师职称评审体系,是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估的有效举措。媒介与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双向的“师生交流”,这对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出新的要求。设计恰当的教学内容,探索合适的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更新教学体系,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创新性与探索性思维的训练,将学生引入广阔的专业知识媒介内容与信息的“入口”,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2.建立高校教师媒介素养培养机制。明确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科差异及不同参与者的媒介使用经验,在尊重参与者经验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进行差异化培育,使媒介素养培育能够切实对教师的科研及教学能力提升有所帮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必拘泥于专题会、研究班等形式,应最大程度利用丰富的媒介内容与信息,探索诸如搭建教师信息资源平台、实用软件使用方法等多种方案。同时,广泛借鉴国内外关于媒介素养的优秀研究成果,确保培养机制科学合理有效,杜绝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扰。

3.提升核心价值观下的话语空间。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知识传递的职责,更肩负着对社会实践的反思以及对人类文明思考探索的重任,这个过程离不开观点的交流与争锋。高校教师媒介素养中的交流能力对媒介内容与信息的创造、使用及反思有着重要意义。应提升高校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话语空间,提升在现有社会框架约束内的学术及观点交流探讨的意愿及活力,使主流声音传播得更远。

三、结语

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对教师自身的教学及科研有着显著影响,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传播等功能的实现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升高校教师媒介素养,需要政府、高校、教师主体多方面形成合力,从制度、文化、内容等方面建立健全培养体系。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徐红,董泽芳.论高校教师角色适应问题研究的必要性[J].高校教育管理,2012,(01):34-38;[2]陆晔,等著.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5;[3]邓红,丁长青.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8,(10):92-95;[4]张艳丽,袁磊,周国华.地方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8):30-32.

【注】本文为东北大学教师发展专项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提升策略高校教师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