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医交融视阈下思政教育对医学生的价值引导

2019-12-22 10:31霍艾湘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医德交融医患

霍艾湘

(西安培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1 新时代德医交融的重要性

1.1 德医交融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古代医学典籍《内经》中最早阐述医者要具备“疏五过”“征四失”[1]。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把医德精准阐述为“精”和“诚”。他认为“精”就是医术要精湛。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为学医之人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达到医术精湛。他认为“诚”就是医德要高尚,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立下大志“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且无欲无求、舍己救人,“医人不能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2]。明末潘楫的《医灯续焰》更明言“医乃仁术,医乃活人之术”[3]。这些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医者的价值取向:要勤奋学习强化医术,奉行仁爱救人,并且不能勒索病人的钱物。中国传统医德的伦理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在长期的中医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些思想被我国医者一代一代继承下来。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医德要求医学工作者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这就要求医者不仅单纯具备业务技术,同时具备良好医德。由此可以看出,德医交融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1.2 德医交融是调和医患关系的现实诉求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多样化的今天,医患关系紧张、医生收受红包、医生随意开大处方等现象时见报端。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协会曾对全国326所医疗机构展开医患关系调查,从调查问卷结果分析看:由诊疗技术引发的医疗纠纷占20%,由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引发的纠纷占49.5%。调查中病人普遍反映部分医务人员语态冷淡没耐心,有的还批评病人及其家人。2013年3月新华网开展“解决医患矛盾从哪发力最有效”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22.6%的网民认为提高医生的医德是解决医患矛盾最有效的途径[4]。由此可见,引发医患纠纷主要的原因是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只有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和医患关系。德医交融是调和医患关系的现实诉求。

1.3 德医交融是新时代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客观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这一方面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使部分医学生重视知识忽视素质,信仰模糊,分辨是非能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重视个人利益,价值取向发生偏差,特别是对重在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养成的思政课难以重视与认可,缺少对医疗事业现状、病患就医难现状、医患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注。然而,实践表明,许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意识到,当年认为可有可无的思政课,却培育了自己宏观上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帮助其认识到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而这直接关系到其成长和进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坚持德育为先”放在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三个坚持”之首,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5]。作为被人民大众托付健康甚至生命的未来白衣天使,要以“尚德”“精医”为追求。医学生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水平,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尚德”是要不断提高医学生对救死扶伤德行的价值认知,激励医学生不忘“精医”的初心,致力于追求高深医学理论和精湛医疗技能,为救死扶伤而努力奋进。因此,“尚德”和“精医”是一个不忘初心、不断前行的修炼内功的过程,也是新时代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客观需要和目标[6]。

2 德医交融视阈下思政教育五位一体践行医学生价值引导

2019年3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7]。

如果说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而思政课则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就是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进行价值观教育,为学生成才成长打牢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7]。将德医交融新理念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上下功夫。

2.1 完善评价体系,形成体现“价值引领、能力本位”的考核方案,加强医德激励

在当前的医学院校评价体系中,医学知识、医学专业技术、临床技能等是评价医学生的硬指标。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引导下,学生只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医学知识、医学技能的学习上而忽视了同样重要的医德涵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认为术优于德,重术不重德。

要贯彻德育为先、医乃仁术的医学教育理念,把医德评价指标纳入医学院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和思政课考核体系,构建一套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重视医德的思政课评价体系,不仅重视理论知识考核,而且重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论学习与“知、行、信”的结合,使大学生学懂、真信、会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成学生价值观、知识、能力全方位培养和考核,加强医德正向激励,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医德培养,实现德与术并重发展。

2.2 优化教学内容,在思政课中注入医学元素,强化医学生价值观教育

习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7]。

大学生常有一些疑问和困惑,甚至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在心头萦绕,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网络上的答案五花八门,思政课教学如果照本宣科、囿于理论、不接地气、高高在上,自然无法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在思政课中注入医学元素,如医学生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典型事迹、医学道德的优良传统、社会热点问题、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并与医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医学生思想认识的专题授课内容,使理论教育有时代感、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并有效引导医学生深入讨论,在学生不断思考讨论、教师启发引导中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正确结论,辨明是非,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

2.3 拓展教学方法,探索学生参与的有效路径,锻炼学生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对分课堂、新闻评论、深度研讨、头脑风暴等多种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沿着明辨是非、格物致知的思考路径,在不断深入地连续追问中学会思考、确立正确价值观,把自己放在整个社会良性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做人做事,去寻求社会发展改进措施。参与式课堂活动可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实现、教师自我提升的舞台,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心、化为行动。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为将来在医务工作中很好地协调医患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2.4 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对医学生的价值引导

对医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就是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联通医学生的价值观认知和医德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医学生价值观引导和教育。

思政课教师可带医学生深入农村、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医院开展爱心体检、推拿按摩针灸、健康知识宣讲、心理情感慰藉等与医学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医学生对未来职业有一个初步体验,有利于医学生理解和体会将要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激发其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有一个初步认识,培养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培育对病人的仁爱之心。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志愿服务对象不配合或与其他志愿者产生冲突等问题,医学生在实践中经受这些考验,逐渐调整心态,就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从医环境;同时在琢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地锻炼和提升沟通能力,这样就能提升医学生未来行医的服务能力[8]。

2.5 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大思政”协同铸魂育人,强化价值引导

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兵作战的传统,建立德医交融的“大思政”协同铸魂育人体系,让每门课程都上出“思政味”,每位思政课、专业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全校园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树立“大思政”文化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开展提升医德修养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健康文化节、人文素质大讲坛、医德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接受医德教育,实现自我教育。

总之,将德医交融新理念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完善评价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整合教学资源,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医学生价值引导、增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医德交融医患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真美
集聚思想碰撞推进文化交融与发展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交融的独特优雅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