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教育融入康复专业教学中的研究

2019-12-22 10:31潘小明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医德康复教育

谢 俊 ,吴 松 ,潘小明 ,王 博

(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2.武汉市七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1)

2016年中国残联、卫生计生委、民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制定了《残疾人康复服务“十三五”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残疾人康复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康复服务体系、多层次康复保障制度,普遍满足城乡残疾人的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到2020年,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80%以上。我国现代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1],但随着国家对康复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作为培养和输送康复人才的中医药院校,既面临巨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医学教育,德育为先。大学是医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教育成果与日后临床医疗工作中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相关。在当下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加强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医德教育至关重要。

现代医德教育,若能借鉴古代医德教育方法,通过加强医德课教学改革、医学生自身医德践行能力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实习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等措施深化医德教育,效果会更好[2]。以我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性提出将中医医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旨在为临床输送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

1 我国中医院校医德教育现状分析

1.1 医德教育相对滞后

许多中医药院校的医德教育局限性于“两课”,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等课程,但每门课都只有17个学时,1个学分,占医学生课程总数的比例相当较小,且仅有医学伦理学是必修课[3]。另外,医德教育内容不注意与临床中的不良现象及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例相联系,缺乏时代感。教育手段也相对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及个体性,学生满意率不高[4]。许多中医药院校对“医德教育责任承担者”的认识存有偏差,认为只有“两课”教师是责任人,此外其他皆为“辅助责任人”或者“无责任人”[5]。与欧美发达国家医德教育相比,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评价体系易使知行脱节,无法衡量学生的实际综合素质[6]。

1.2 忽略中医医德教育

古代我国将中医美德称之为“杏林”,许多杏林佳话被世代相传,“杏林美德”已成为中医学界的基本准则和道德楷模。中国古代医家十分重视医德修养,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所确立的医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至今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作为培养和输送中医人才的中医药院校,更要汲取、继承我国中医药文化中的传统医德精华,让医者职业这一伦理实体回归对传统医德的伦理认同[7],自觉确立起内心的职业道德准则。但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中医医德课程[8]。

2 “杏林”教育是我国医德教育的特色

我国医德教育并非始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而是以医论医戒的形式见诸于医学经典中,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大医精诚》[9]。《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书中记载许多有关医德教育的内容,如“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精光之道……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等,强调学医要以医德为中心,医德至上。东汉张仲景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著书《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不仅系统地分析了疾病,更在书中提出医学“玄暝幽微,变化难及”“非才高识妙”者无法明了其中深奥之理。因此,医者需潜心向学,精研医术,而不能不习经典,因循守旧。对于那些“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的医术不精者,他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认为“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态,无欲不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要求医者对患者的疾苦须高度重视和同情,以至仁至善之心全力加以救治。

3 以中医医德教育为特色,贯穿整个医德教育

3.1 以“杏林”为特色,开设中医医德教育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杏林”为特色,开设中医医德教育课程有助于提升中医药大学生对医德教育的认同感。我校组织人文教师和中医基础专业课教师共同编写《中医古代医德教育》教材,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中医医德教育课程,授课以讲故事结合视频动画等形式开展,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对教学满意度明显提升。

3.2 专业课教学设计中融入中医医德教育内容

医德教育不应当只是某一门课程,而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体系。适当模糊医德教育的专业界限[10],在专业课教学设计中融入中医医德教育内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对中医医德教育有深入的了解。专业课教师参与中医医德教材的编写,一方面提升自身医德素养,另一方面旨在将部分内容巧妙地融入教学设计中。例如,《物理治疗学》中治疗师给长期卧床、有褥疮、有异味的患者做关节活动时,不能区别对待,做出嫌弃或厌恶的动作或表情,要“普同一等”“举止端庄”;《临床康复》中治疗师给偏瘫、截瘫和脑瘫等患者做治疗时,要强调“医者仁心”,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社区康复》中治疗师做家庭康复服务时,要像名医朱丹溪一样“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

3.3 丰富社会实践活动,身教事教并重

师道传承是中医传承的主要方式,老师的医德品行直接影响学生医德观的形成。东汉张仲景之所以被后世尊称为“医圣”,正是源于老师张伯祖对其德和艺的身教、事教,而张仲景在继承老师的真传后继续发扬光大,培养了一大批如杜度、卫凡等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也都成为医德高尚和医术高超的名医大家。康复治疗学专业是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同时也是学生潜移默化感受老师医德素养的最佳途径。近年来,学校通过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逐渐向“轻理论、重实践”模式转变。同时利用节假日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师和学生深入福利院、社区、贫困山区为各类功能障碍患者提供义务康复治疗服务,在社会实践服务过程中带教教师的身教、事教,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医者仁心”。因此,康复专业带教教师自身行为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医德教育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何提高专业课教师素质修养,或已成为高校医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

3.4 改革考核机制,体现医德教育成果

在考核机制改革中,首先取消单一的闭卷考试成绩作为医德教育总成绩的考核标准,采用多种考查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机制,重视和突出社会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30%。社会实践考核采取患者或家属测评、带教教师测评、学生自评及互评的方式综合评价医德教育成果。同时,将医德教育综合性考核成绩纳入奖学金、助学金、评优选先等加分项目,使医德教育考核机制更加多样化和规范化。

中医认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防”比“治”更重要。在当前医患矛盾紧张的背景下,对医者医德缺失的防范教育远比缺失后的补救更为重要。我国康复医学起步晚、水平低,康复人才数量严重缺乏,以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缺乏最为明显,急需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康复专业技术人才。《残疾人康复服务“十三五”实施方案》中第(五)条明确指出要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康复教育事业,培养康复技术技能人才。在我国康复人才稀缺的大背景下,作为培养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中医药院校,更要建立以“医乃仁术”“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以活人为心”等理念为代表的中医医德教育体系,结合自身中医特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中西医结合的医德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德艺双馨的康复人才。

猜你喜欢
医德康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题解教育『三问』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