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明义士齐鲁生活考

2019-12-23 11:41朱冬梅
人文天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甲骨齐鲁教会

朱冬梅

2017年11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董林福博士将其收藏的有关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的若干资料捐赠给山东省图书馆。董林福博士是海外研究明义士的专家,他捐赠的这批资料大部分是有关明义士的书信复印件及他自己的部分论文初稿,因此作为第一手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人在对这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中,梳理出1932—1936年明义士在齐鲁大学任教五年的经历。通过对这些经历的梳理,研究明义士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的学术研究情况,并对齐鲁大学相关问题及明义士的教育观等进行探讨和研究,总结出明义士作为收藏家、考古学家和传教士致力于中西文化传播的使命和贡献。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传教士的使命,他的所有文化行为均是为传教工作服务的。

明义士因其对甲骨的收藏和研究成为了商代文化研究大家,在学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齐鲁大学的五年时间是明义士在学术上成绩最多的五年。通过对其书信及经历的研究,可以看出他是受中西两种文化共同影响,努力拥抱两种文化的收藏家、考古学家和传教士。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明义士是研究甲骨文的“西方学者第一人”,在河南传教期间成为最大的甲骨收藏家,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完成多部甲骨学研究著作,在甲骨研究和考古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国内对明义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明义士的学术贡献与研究;明义士的藏品研究;明义士经历研究。学术研究方面主要指其在甲骨学与殷商考古方面的贡献,如董延寿于2005年11月发表《明义士与甲骨文研究》,尚海丽于2011年发表《研究甲骨文的“西方学者第一人”——明义士牧师》等。藏品研究主要是对明义士将藏品运出国门这一敏感问题的重新阐述,或者是对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及加拿大维多利亚艺术馆等地的藏品的研究和流传情况的进一步阐述,如方辉的《有关明义士藏品的一封信》《谈几件有关明义士的书信及其它》等。经历研究一般是其传教经历及收藏甲骨的经历研究。比如,1992年明义士先生之子阿瑟·明义士发表的《詹姆斯·M·明义士传——他的兴趣在于中国的考古和艺术》,刘志伟于2011年11月发表的《从骑白马的洋和尚到殷商文化研究博士》等。关于明义士先生的研究综述有钱益汇、禚柏红于2000年发表的《“明义士学术研讨会”综述》。国内目前只有山东大学的方辉教授曾基于明义士书信资料开展过研究,并于2000年6月出版了《明义士和他的藏品》一书。

二、明义士简介

明义士(1885—1957)是20世纪初加拿大长老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克林顿镇的一个基督新教家庭。1903年,明义士考入多伦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习土木工程,大学二年级时,明义士加入了多伦多长老会中心教会。1907年,他作为国土测量员开始毕业实习,他负责加拿大西部萨斯克彻温和阿尔伯塔两省省界的勘定工作,这一工作经历为他今后从事考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应用技术学院毕业后,他又进入多伦多大学诺克斯神学院系统学习神学知识,具备了作为一名传教士的基本素质。1910年,他向加拿大长老会海外传教协会递交了到中国传教的申请并获得批准,成为加拿大长老会豫北福音传教会的一员。1910年9月,他来到河南长老会传教地武安,从此开始了一段与中国文化的不解之缘。

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汉语培训后,明义士被派往安阳传教。1914年在安阳殷墟,明义士偶然识别出刻有文字的甲骨片,从此开始得地利之便,挖掘、收求甲骨等文物,并于1917年出版了《殷墟卜辞》一书。他不但是甲骨收藏大家,也因其在甲骨学上的较高造诣而成为了一位考古学者。1932年秋,明义士应邀到齐鲁大学任教,被聘为国学研究所考古学教授,并负责该校的“哈佛—燕京学社”项目,为该校的国学研究做出积极贡献。他将自己在安阳的藏品运到济南,并在学校办了一个古物博物馆,开设考古学和甲骨研究课程,将科学的考古学知识传播给中国的年轻一代,向学生介绍悠久的历史文化,并带领学生去野外进行考古调查。“1932年到1936年在齐鲁大学任职的五年,是我父亲一生中最富挑战性、也是收获最大的五年。在这里,他与志同道合的中国学者和正在成长起来的青年学子交流学术,为中国考古学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这是明义士之子明明德对其父在齐鲁大学授业时期的总结,充分说明了齐鲁大学五年的教学生涯对明义士的重要性。1936年6月,明义士回国度假,并计划次年返回,未曾想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他的回国计划一次次成为泡影,这次休假成为他与齐鲁大学的诀别。

三、任教齐鲁

(一)齐鲁大学

1.齐鲁大学简介

诞生于1864年的齐鲁大学曾是一座教会大学,其前身由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的多个教会联合创办,1904年由潍县广文大学、青州共合神道学堂和济南共合医道学堂合并而成。1917年,为了适应学校扩充需要,学校筹款200余万元,在当时济南市南关新建门外建校舍,创办新校。1917年9月,齐鲁大学正式开学,设文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后来又逐步增设社会教育科、天文科、农科和国学研究所,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教会大学之一。

2.齐鲁大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齐鲁大学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由英国、美国、加拿大出资创办的教会大学。它起源于登州,成长于济南,宣扬宗教教义,是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的工具。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也体现了帝国主义从国境边缘向中国腹地渗透、侵略的过程。

但齐鲁大学也对近代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时的中国,教会大学在体制、机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规则制定方面直接复制西方的近代教育模式,传播了西方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对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化也起到了宣传和弘扬的作用。相比旧中国的教育来说,教会大学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另外,齐鲁大学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对推动山东乡村的近代化发展,改善农民生活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齐鲁大学医学院也为山东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齐鲁大学虽然是教会进行文化渗透和传播的工具,但客观上也对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及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明义士进入齐鲁大学的原因

齐鲁大学是当时山东省内最大的高等学府之一,并在加拿大立案,经费由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教会支付,主要目的是为教会培养神学和医学人才。加拿大长老会豫北差会是较早参加联合办学的差会团体之一,也是唯一直接参与齐鲁大学建设的差会。自1930年开始,齐鲁大学成为受哈佛—燕京学社资助的教会大学之一,主要目的是通过哈佛与燕京以及中国其他教会大学的合作,为其提供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和学术研究上的便利,资助出版有关中国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及宗教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按照分配方案,齐鲁大学每年可以获得20万美元的资助。1930年,齐鲁大学设立国学研究所,招聘著名学者前来任职。

对于齐鲁大学来说,聘任明义士有利于学校发展:其一,明义士是资深西人汉学家,其在甲骨研究、考古研究方面的造诣在学术界已有一定影响力;其二,哈燕学社的日常事务也需要一位精通中英文的双语学者从中沟通、打理;其三,明义士的薪资及其他所需费用由加拿大豫北差会负责,不需要齐鲁大学出资。对明义士来说,到一个安定、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下做研究也是他所渴求的。基于以上原因,1932年秋,明义士受邀成为齐鲁大学考古学教授,并担任“哈燕学社”项目负责人。

(三)授业齐鲁

1.文物收藏与展示

1932年9月,明义士将自己在豫北收集的甲骨等文物,辗转运到济南市南新街56号的家中。之后,他以自己的藏品为主,在齐鲁大学内办起了一个古物博物馆,不仅向他的学生,还向全校师生以及来访的中外人士介绍、宣传中国古老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时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的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曾在《太平十全之室日记》中记载道:“明君在河南安阳居住廿余年,收藏龟甲甚多,曾影印一册出版。晤谈间,对于殷商文化及龟甲古物研究甚深,所言多有心得,盖以廿余年之精力专事此学,殊与浅尝者不同也。人亦平和,言语流利,所见西人之研究中国文化者以彼为最。近膺齐鲁大学之聘,来主讲坛,闻将所藏古物悉数带来,日内陈列,拟往看之。”一个月后,王献唐便与丁惟汾“同赴齐鲁大学,访林济青及明义士、栾调甫,谈至十一时,偕赴明义士家中,看其所藏甲骨及陶器,皆从河南安阳得来者也”。由此可见,明义士所藏古物展示在当时吸引了大量名士参观,他的学术成就也得到了当时中国著名学者的肯定及认可。这也使齐鲁大学古物博物馆成为中国最早的大学博物馆之一。

1928年,济南章丘龙山城子崖遗址的发现,使龙山文化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明义士来济南后,这里便成为他经常带领学生们进行考古调查的地方。此外,他还曾在济南附近地区及青州苏埠屯遗址多次进行考古调查,收集了数以千计的陶片,并对这些古代遗址进行了研究。1933年11月18日,明义士致信给哈燕学社教育委员会主席乔治·齐思,希望齐鲁大学可以和山东省图书馆合作,进行联合考古发掘。虽然因为经济原因,哈燕学社未能同意此项提议,但由此可见明义士对考古工作所做的贡献。

2.学术贡献

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是明义士学术研究最多产的时期,他先后完成了《甲骨研究》《考古学通论》讲义的写作,其中他的扛鼎之作《甲骨研究》获得出版,成为他的学术代表作。据方辉先生统计,在齐鲁大学期间,明义士完成的研究成果有:《商代文化》《甲骨研究》 (初编)、《马可波罗时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英文)、《表校新旧版〈殷墟书契前编〉并记所得之新材料》《中国商代之卜骨》《论汇印聂克逊先生所收藏青铜十字押》《柏根氏旧藏之甲骨文字》《商代的美术》 (英文)、《商代的文化与宗教思想》 (英文)、《中国早期的上帝观》 (英文)等。这些成果奠定了明义士的学术地位,使他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甲骨的第一人,也使齐鲁大学成为甲骨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

四、明义士的教育观

(一)基督教中国化

明义士作为齐鲁大学哈燕学社的负责人,除了要向哈燕学社汇报财务开支情况外,还要汇报国学所的教学和科研情况。但对于哈燕学社对齐大的猜忌,明义士总能对齐大进行维护。1936年3月23日,明义士在给哈燕学社执行董事葛思德的回信中,明确写道:“我们齐鲁大学所从事的研究项目是完全符合哈燕基金会的宗旨的。齐大是一个基督教团体,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有目共睹,已经得到了中国公众的承认……我们传教士在力图使基督教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去,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项工作是基督教中国化的核心。我们的学生,尤其是62%的信仰基督教的学生,不应该因毕业于齐大而被认为受了洋化。他们必须要适应与生俱来的社会生活。”由此可见,明义士的教育思想不是在课堂上宣讲基督教义,而是通过设置《甲骨研究》《考古学》等中国化的课程,寻找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基督教的相似性和连接点。他通过对甲骨文中“上帝”观念的研究,极力宣扬中国古代宗教观与基督教的相似性,使中国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把基督教融入中国文化的教育理念。

(二)重视教会领袖的培养

明义士在1936年3月14日的书信中表示:“差会培训班里培养不出真正的教会领袖,教会领袖不仅要服务于教会,也要服务于人民,教会大学对中国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才。”在1934年1月6日明义士写给阿姆斯特朗的信中,明义士再次强调培养教会领袖是教会生存的关键。在1934年3月15日再次致信阿姆斯特朗时,他建议重新开办教会高中,“使教会子弟有机会进入齐鲁大学学习,为河南教会培养下代教会领袖做准备”。由此可见明义士对培养教会领袖的重视程度。他深信只有使教会大学中的中国学生成为宗教领袖,才能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使基督教成为中国的宗教,进而影响中国社会。

结语

明义士作为传教士,本着传播基督教精神、改造中国的目的而来,却被中国古代文化吸引,并积极寻找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连接点,客观上促进了中学西传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除了收藏家和考古学家之外,传教士是明义士最重要的身份。他认为,传教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在国内的基督大学中为中国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基督徒,使其成为教会和社会的领导。在齐鲁大学任教的机会正契合了明义士的这一理念,这就不难理解明义士对齐鲁大学的热爱和感情。他生活在学术和宗教两个世界,但对他来说,这两个世界没有界限。我们常常探讨明义士的学术和考古成就,但忘记了他还是个传教士。他所有的文化行为都是为了融入中国文化圈,成为社会名流,进而传播基督文化。无论明义士的学术如何成功,他时刻牢记自己作为传教士的使命,他的文化行为是其为传教工作服务的。

猜你喜欢
甲骨齐鲁教会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说甲骨新缀所见的“南孟”与“奠子方”
甲骨释字四则
齐鲁声音
初恋教会我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