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019-12-24 01:22常冬辉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常冬辉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1401)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培育思想观念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因此,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也成为高校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课题。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及原因探析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有效性弱化甚至缺失

不可否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一提“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就嗤之以鼻,不以为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假、大、空”的说教。学生学习兴趣低,缺乏学习热情,有个别学生因为迫于点名考勤及考试压力,人到课堂却埋头做自己的事而并不听课,存在“抬头率”问题;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部分教师教学也存在着讲课组织不合理,教学没有针对性,讲课缺乏激情,教学感染力不强等问题,导致教学结果不佳的教学行为。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探析

课堂教学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活动,其中最基本因素是活动主体(教师、学生)、活动客体(课程或教材)和中介手段(课堂教学手段)。教师、学生、课程或教材、课堂教学手段可以看作是内在地规定了课堂教学活动状态空间结构的四个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不能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当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高校思政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是社会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追求真理、渴望成才,他们非常想了解国内、国际发生的大事件,渴求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在社会上正确定位。面对学生们的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时显得无能为力;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解释现实问题,不能运用理论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使学生感受不到理论的魅力;部分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理论修养有限,对自己所教的内容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照本宣科,不为学生所信服。尤其在网络时代,源于教师个人魅力的个体威信受到了极大的冲击”[1]。由于大学生接触的网络信息极其广泛,有时会比教师更先得到相关信息,这使得教师因先知者身份的缺失而动摇威信,而思政课教学与教师的个人魅力有极大的关系。这些也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2.2 部分高校学生学习兴趣低,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不够客观地来讲,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要看到“90后”“00后”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较为激烈的时期。“‘90后’‘00后’的大学生身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相对于前几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50后’的那种把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责任感,没有‘60后’的那种与艰苦环境抗争的坚韧,也没有‘70后’的那种强烈的自省意识,而与‘8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行为取向上的选择性和差异性、在价值取向上的实用性和多元化倾向有几分相似。”[2]很多“90后”“00后”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没有实际用途,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他们把学习的目的定位于谋利的需要以及为就业增加筹码,而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学习的价值,最终导致了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修养的淡化以及知识结构畸变现象的发生。在上述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显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相反,这种情况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1.2.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滞后 尽管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就其根本来说,“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学过程本身的原因,特别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原因”[3],这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多数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枯燥、呆板、教条化、书本化,政治性过强,科学性不足,有让人强迫接受之嫌。许多课堂呈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以独白的方式满堂灌,这种重理论说教轻心灵感受、重共性轻个性的僵化的形而上学的教法,在面对个性鲜明的“90后”“00后”大学生时已经不合时宜,单纯的灌输方式只会使学生产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斥和逆反心理。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呆板单一、实效性不高,已是通病。

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及途径

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策略、方法和途径是多方面的,但关键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2.1 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职业品质

高校师资队伍素质的状况不仅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还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向。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由于互联网的发展,“90后、00后”大学生对最新信息的掌握已经基本和教师同步,因此思政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多下功夫,才能以理服人。而教师一节课上得如何,往往反映教师的知识储备、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应当加强学习,通过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学术交流及多种渠道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其次,作为思政教师,要树立专业信仰,加强师德建设。当代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在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获得思想政治方面的信息,从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群体,他们不但看教师怎么说,更要看教师怎么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作为一名思政教师,要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养成。思政教师只有具备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热爱学生等良好的师德,才具有感召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2.2 开创理论创新的探索,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

目前高校使用的是全国高校统一教材,教材内容从理论到理论,对学生来说,内容抽象、理论过于深奥、难以应用于实践,不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理论创新和创造性地去理解、使用教材,就无法摆脱照本宣科的教条化框架,也就无法说服学生。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理论的创新和探索,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度。“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不但想了解理论结论(这在教材上是已有的),更想了解理论形成的来龙去脉,以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作为思政教师,不仅在于仅仅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而是着力于结论背后的东西。”[4]少讲“是什么”的理论结论部分,多讲“为什么”的结论背后是怎样提出、形成这些观点的。这些观点内在的逻辑关系怎样,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思路可以增强理论的魅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 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作为大学生而言,不仅每个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时,面对护理专业学生,思政教师在讲解时应强化护士职业道德内容;而面对会计专业学生,则应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等等。当然这需要思政教师主动与所任专业及其教辅人员沟通、交流并关注所教课程的相关行业的动态。

再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课时最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基本理论的教学中,可以将理论与学生最关注的就业实际相结合。要把实事求是理论精髓渗透到大学生的求职就业教育中,以实事求是的理论分析学生就业的客观情况。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所授课专业要求以及岗位需求,对教学内容做适当选择和修改,以便更有效地实现思政课与专业相结合。

总之,因材施教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4 围绕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功利价值不大,趣味性也较差,如果再采用刻板的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方法,就会使“90后”“0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索然无味。因此,要改变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困境,就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曾尝试情景教学法,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将教学内容融于一定的情景之中,通过课堂游戏、角色扮演等团体辅导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并提高。比如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笔者设计“盲行、两人三足”等游戏,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比较、交流不断地内省,来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了解他人的价值观,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感受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这种通过活动自己认识自己的“反省意识”,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肯定学生的价值,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基础上实现的。其成功之处在于:一是使学生不再排斥教育的内容;二是使他们认识到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不再是虚无缥缈、罩在头上的美丽光环、不再是假大空的说教,而是和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成长与发展息息相关的、具体而又实在地存在着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达到了思政课教学的定位目标,而且在教学形式上更活泼、更人性化,也更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3 结语

解决有效性教学的问题是一个需要长久探索的研究课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笔者从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只有经常实事求是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多反思、多思考、多创新,善于总结好经验、好方式,才能不断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