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探究

2019-12-24 01:22郑紫薇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医科全科医学院校

郑紫薇

(温州医科大学,浙江 温州 325035)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对现代医学研究进步有很大促进作用,也是提高医疗水平的核心因素。为进一步明确当代全科医学全面发展趋向,结合浙江省相关医科院校的调研数据,以期为形成更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提供借鉴。

1 21世纪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社会调查分析

全国全科医学教育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人才教育工作全面性推进,以《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等文件为基础的社会全科医学人才输出体系的实践,发挥了促进国内医学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1]。结合笔者的调查及浙江省教育部门公布的相关数据可知:(1)自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启动以来,全国医学院校综合类医学课程数量均增加了10.11%~19.24%,其中浙江省占3.91%~5.76%。尤其是西医临床治疗、中医临床治疗两部分的学习人员,分别增加了0.79%和0.67%,属于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中比例较大的部分。(2)浙江省全科类医学人才培养人数,同比实施前增长了7.25个百分点,其中在校医学生增长了3.17%。同时,70.14%的在校医学生认为,全科医学在校学习大约需要5~10年的时间,这势必会占用大量的社会工作时间,因此希望在临床工作岗位上进行职业素养的提升。(3)在浙江省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期间,临床、麻醉、护理等多个专业学科中,有30%的专业学科按照医学治疗种类进行归类,课程安排主要以医学生原有专业课程为基础,适量增加了医学教学内容。(4)浙江省医学院校任职教师中 33.14%~40.27%的授课教师属于综合性讲师、教授,可适应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59.73%~66.86%的在职教师,要在在职期间接受培训,对本专业之外的知识了解较少,实践教学进度较慢。同时,有29.16%的教师为临床医师,这为医学生在日常学习期间跟随教师到医院实习提供了机会,而其余教师的医学理论教学能力较好,但临床实践经验有限。

2 21世纪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结合以上浙江省相关医科院校调查结果可知,当前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如下几点。

2.1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分配缺乏科学性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分配缺乏科学性,是当前浙江省医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首要问题。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浙江省内全科医学实习学生主要以中医临床和西医临床两部分的人数增加居多,剩余护理、麻醉、内科、外科等学科的人数比例较少。可见全科医学培养过程缺乏计划性、目标性和长远性,导致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效果不佳[2]。

2.2 医学生参与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主动性较差

医学生主动参与高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动性较差,这是阻碍浙江省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内部阻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超过50%的学生认为,将大量的学习时间放在学校内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个人能力提升的效果不明显,他们更倾向于在就业后进行全科医学能力的提升。而当前浙江省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主要以在校学生为主,两者在某些层面上存在着矛盾,继而对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实践效果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2.3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规划安排存在偏失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课程安排缺失,导致医科院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式不够规范,人才培养结构管理标准不明晰,医科院校无法实现循环式、持续性的人才输出目标。结合本次社会调研相关信息可知,浙江省相关医科院校医学课程安排,主要是在原有医学课程基础上直接增加教学课程,医学教学实践缺乏明晰的引导,教师开展综合教学课程安排时,也经常出现课程安排混乱、课程设置重复的情况。同时,均缺乏明确的全科医学人才课程安排管理制度,这导致医科院校在综合人才整合过程,始终处于管理标准不明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条件缺失的状态。

2.4 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导师能力不足

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实践中,师资力量有限,导致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效果较差。只有少数教师拥有一线工作经验,虽然教学能力较强,实践能力却较差,专业知识面狭窄,导致教学能力明显受限。

3 解决21世纪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措施

3.1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分配应具有科学性

21世纪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引导现代医学,建立综合研究、综合诊断、综合治疗体系,为逐步促进该目标的实现,需科学调配21世纪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战略。

3.1.1 社会需求分配 逐步协调主次分明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与社会医疗需求相适应的全科类医学人才培养战略。如,医科院校结合全国公共医疗人才需求统计数据,将中医、西医临床学科作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专业趋向,而内科、外科、护理、医药研究等,作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次要方面,同时加强两部分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专业教育,增加实习机会,进而构建具有计划性、目标性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和分配体系[3]。

3.1.2 周期性分配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战略,需制定计划性人才输出战略,明确全科医学人才战略理念,提高医学生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如,浙江省某医学院校制定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战略时,为确保综合型人才输出体系达到最佳,除了进行人才培养社会化教学结构构建,也实行相应的经济规划战略,开展医科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体系,提出了“一年理论+一年实践”的综合人才培养方法,并将临床、护理、药学等专业,按照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开展专业性人才联动培养,提高医学院校各个专业人才自主进修的灵活性,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周期性分配的目的。

3.2 提升全科医学人才的主动参与性

3.2.1 个人需求调节法 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还应考虑从人才个人需求层面入手,突破常规校园人才培养框架的局限,加强学院综合人才培养以及与工作岗位之间的联系。如,可增加医学生专业知识动手实践环节,将专业课程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减少全科医学人才对个人未来工作需求的心理顾虑[4] 。

3.2.2 岗位与能力调节法 现代医学综合性人才主动性的提升,可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与校企合作培养战略结合起来。如,浙江省某医学院校实施全科医学人才战略时,设定了目标性人员培养战略。即教师、医学生均可以在合作医院中找到与医学研究相对应的岗位。全科医学学生可依据个人意愿,选择继续进行校内专业研读,或者采取岗位职业进修。同时,每一年对全科医学培养人才进行专业能力考核,对未来阶段的培养工作也结合人才考核情况实施相应的培养方法。以上调查中所描述的以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为基础,以医学生个人需求为分配条件,适当开展综合性医学人才培养的方法,具有较灵活的自主选择空间,是促进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战略落实的主导方法。

3.3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规划需科学调节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战略实践,需重新调配人才培养结构,以保障人才输出与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之间的协调性。如,医学院校专业学生课程安排,除了采取专业知识叠加法进行学科调整外,也要为学生提供课程选修机会,医学生可选择与本专业差别较大的学科内容进行自修。使医学生能力的提升,进一步细化到专业引导和独立探究两种,突破医学院校原有专业课程框架式限制教学法,这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对全科医学生来说更灵活、更自由。

同时,全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调节,离不开综合人才培养规范管理标准的贯彻执行,要明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如医学人才培养除了专业课知识理论达标,社会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医德高低等,都要作为全科医学人员培养的内容。如果医学生经过阶段性学习后,专业素养、社会实践能力等较强,但个人素养较低,也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要求。

3.4 建立循序渐进的师资保障体系

21世纪全科医学人才输出战略是长期性、循环性的人才输出战略,它不仅要求全科医学人才具有综合医学能力、创新能力,也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不断提升,以动态医学教学实践取代静态医学教学方法。如浙江省某医学院校为保证落实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对应专业综合调节的基础上,也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培训机会。另外,所有在职教师,均要利用假期,开展临床教学实践,进行网络医学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实现教学与学习相结合,为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教师资源保障。

猜你喜欢
医科全科医学院校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全科护理》投稿信息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好机制留住全科型乡村教师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医者难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