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实施路径探讨

2019-12-24 01:22金文国王以雷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专业教育

金文国,王以雷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反映出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将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近年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普遍缺乏创新理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陈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有效融合、师资队伍水平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都制约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困境

1.1 基础教育缺乏创新理念

当前社会普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应该承担的任务,和基础教育关系不大,基础教育几乎没有或很少有创新教育理念,导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理念,创新素养没有得到培养和形成,导致一大批“好苗子”错失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从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来看,无论是社会、家长、教师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学生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内心拥有的好奇心、创新的潜能无法得到释放,学生的创造力长期受到压制,导致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创新、不知道如何创新、不想创新[1]。同时基础教育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占据课堂主导地位,教师的想法和答案就是权威,很多时候学生的思路和答案必须要与教师保持一致,否则就有可能被认为不是乖孩子,会得到相应的批评和处分,学生渐渐地失去自我,害怕被老师否定,最终失去创新的想法和热情。

1.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陈旧

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观念陈旧,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创业等同看待,将创新创业纳入职业型教育范畴,认为不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甚至有一些高校还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与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混为一谈。同时,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开设课程方面认识不够深刻,创新创业课多以通识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不同年级开设同样的课程,缺乏层次性,也不符合教学规律。另外,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普遍存在着“口号响,落实少”的现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创新创业教育还游离于高校专业教育之外,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1.3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有效融合

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归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相对比较独立,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真正被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模糊不清,与专业教育没有形成有效融合。高校在制定专业教育培养方案时,主要还是以学科专业发展为主,很少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另外,目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比较独立,没有形成课程体系,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专业教育无法进行有效融合。其实,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简单地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叠加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它需要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支撑,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很好地嵌入创新创业理念,二者要融合成为一个有机体,而不是各自单打独斗。

1.4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薄弱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力量总体上还比较薄弱,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近些年来,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包括引进高端人才、专业师资培训等,但用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很少,导致发展受限。(2)高校专业课教师虽然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的元素,他们很少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也很少有机会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和调研工作,普遍缺乏创业经验、企业管理等实战经验,导致了教师教学水平受限[2]。(3)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严重缺乏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兼职教师,如企业家、专业投资人、商业策划专家等,这些人虽然创业经验比较丰富,但是多数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学校的教学,同时学校在该领域投入的财力也无法支撑大量兼职教师的薪酬。

1.5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不完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实践平台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严重不足,一方面校内实践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校外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不足。(1)高校还存在一定的观念误区,认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就应该去企业和公司,这才属于真正的创新创业实践。因此,高校内部的一些实践教学资源,如实验室、示范中心、技能中心等没有被充分地开发利用,缺乏与创新理念的融合。(2)高校与政府、企业合作的质量和深度还有待提升,校企联办的创新创业基地数量偏少,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需求。有些高校虽然与企业开展了合作,双方也共同建设了创业基地,但未充分发挥创业基地的作用,学生在企业成为工人的“复制品”,没有得到有效的创业指导,虽然也是实践活动,但与高校期待的创业实践相差甚远。(3)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具有丰富创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

2.1 将创新理念融入基础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把大学作为教育的起点,而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就增加创新的元素。中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很强,是各种潜能萌发的时期,要善于打破传统基础教育体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敢于对标准答案说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积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回归教育的初衷。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要注重点拨学生,鼓励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多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释放。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或观点,教师不能总是一味地批评或干预,而要注重肯定和鼓励学生。另外,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也应该积极打造创新文化教育氛围,比如举办各种科技活动周、各类实践竞赛、创新教育周等等,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从小就感受创新文化的熏陶,于无形之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够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文化土壤至关重要,高校应积极打造属于自身的创新创业文化,从而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广大学生尽情释放创新的灵感。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高校要及时关注国家政策动态,宣传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利用各种校园媒介积极宣传创新创业的政策、动态、成功案例等,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创新创业元素的存在,增加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度。(2)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宣传活动。高校应定期举办一些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邀请行业知名人士给学生做专题报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3)高校应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2.3 转变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将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不是面向少数想创业学生的教育,也不是纯粹为了提高就业率、解决就业难的教育模式,同样不能被狭隘地理解为职业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既包含了素质型教育,也包含职业型教育,二者应该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以及学生将来在工作中的适应和胜任能力;另一方面开展职业型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创业实践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既能提高综合素质,又能增加创业本领。高校在转变创新创业思想观念的同时,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学校综合发展层面,以引起全校师生的重视。高校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质量评价体系等都应该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高校目前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数量少、相对独立、缺乏层次性。对此,高校应加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资金投入,鼓励专业教师编写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理念有机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走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专业教育是基础,学生只有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理念有效地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当中去,才能做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3]。

2.4 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依靠的是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创业实践培训。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有以下几条路径:(1)提升校内现有的师资队伍教学水平。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事业单位中一些有着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创业经验的行业知名人士,定期对本校教师开展创业相关的理论培训和实践实训,切实提高本校师资队伍教学水平。(2)实施引进行业人才的战略。高校应加大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投入,聘请行业成功的企业家、知名创业校友、专业投资机构高管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和实践导师,让这些企业家进驻学校讲学和实践指导并形成常态化。(3)教师深入企业挂职学习。鼓励在职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学习,通过深入企业,能使教师在创业知识、创业理念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身临其境的学习和实训,让教师在创业实践技能方面有很大收获,对提升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4]。(4)鼓励高校之间经常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交流活动,比如教学方法、教学总结、管理经验、创业项目等,教师之间通过交流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2.5 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依靠课堂理论教学是无法实现的,需要高校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成长。(1)高校要做好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整合。高校拥有比较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比如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技能中心等,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实践教学资源,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融入创新的理念,积极开展创新实验课程,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实验室、创新实训中心,通过这些创新实践资源对在校学生大创项目、科研课题、实验设计、毕业设计等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实践活动。(2)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政府、企业各方面优势资源,组建各类创新创业社团、校企联办创新创业基地、大学产业园等,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育人,安排学生去企业锻炼学习。同时利用企业、产业园的创业优势,及时对学生发现的一些创新项目进行指导和创业孵化,提高创业项目的存活率[5]。(3)高校应加大对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的重视力度。国家或省级创新创业大赛是一个重要的实践体验平台,尽管每年能参与比赛的学生很少,但是大赛的价值和影响力非常大。高校应借助大赛的影响力,做好赛前的实践拓展工作,通过大赛来激励教学,并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创新创业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去。

2.6 探索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检测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当前对创新创业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学术界目前也没有探讨出大家都认可的评价机制。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同时又非常特殊的一种教育模式。首先,因为实践性很强,不能像其他课程教育一样采用一套纸质试卷进行考核,最终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其次,因为实践性非常特殊,不能像普通课程实践考核一样,可以通过具体的操作流程、操作规范以及实践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看创业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看创业素质、创业态度、创业技能等的形成,这些都是无法通过卷面或实践考核获取。有的学者将毕业生创业人数或创业率作为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有成效的一个评价指标,这种做法也有欠缺。原因如下:(1)创新创业教育包含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成分,而这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或者创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一种无形的升华,无法用一套固定的指标去衡量,用创业率去衡量创新创业效果既狭隘也不科学。(2)学生在毕业阶段虽然没有创业,但是大学期间接受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素养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进入社会后创业成功,所以简单地用毕业时的创业率来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显然缺乏科学依据[6]。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评价需要做到校内与社会评价相结合,校内指标可以包括创业基本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毕业创业率等,社会评价指标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跨越,需要对毕业生进行阶段性调查,调查的内容可以是个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可度、个人发展认可度、工作岗位胜任能力、创业表现等,只有将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各个指标综合考虑,这样的评价机制才具有科学性。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强化住培管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住培质量——中医住培基地建设与管理经验分享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