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榜

2019-12-24 08:57安然
广州文艺 2019年12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文学史网络文学

安然

关键词:回顾与出发

主持人语:

面对“当代”:回顾与出发

2017年秋天,我们开始筹划推出“当代文学关键词”栏目,至今已经二年。当此之际,对此栏目进行回顾变得很有必要。过去两年里,《广州文艺》“当代文学关键词”已经先后推出了“底层文学”“民间文学奖”“先锋文学”“第三代诗歌”“当代诗”“多民族文学”“作家的学科背景”“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当代散文”“译介与当代文学”“海外经验与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批评”“重写文学史”“新经验”“现实主义”“在场主义”“侦探叙事”“新历史主义”“城市文学”“文学启蒙”“人工智能文学”“文学现代派”“科幻文学”共23个关键词,先后有许娇娜、唐诗人、谢有顺、黄礼孩、徐勇、徐刚、霍俊明、刘波、荣光启、赖彧煌、刘大先、董迎春、王威廉、房伟、刘艳、龙扬志、王兆胜、黄雪敏、黄灿然、舒丹丹、林培源、杨汤琛、黄德海、刘奎、李德南、张光昕、郑焕钊、郑润良、颜炼军、景立鹏、李蔚超、曾念长、艾云、伍明春、徐兆正、张屏瑾、陈芝国、陈培浩、刘小波、杨丹丹、沈建阳、慈明亮、邹军、李国华、飞氘共45位专家为栏目贡献了高论。

诚如很多人所知,“关键词”是中西方学界用以推进文化探索的重要手段。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广为人知,为英国文化研究的重要代表作。在威廉斯这里,并非所有的词都足以被作为“关键词”,同时“关键词”也不负责对词语进行词典式的释义,而是通过对词汇的质疑探询记录,探讨凝结在词语生成过程中的习俗与制度、文化与社会等议题。在国内,以关键词方式进行文学史研究的也不鲜见。代表性的如洪子诚、孟繁华主编的《当代文学关键词》,通过对当代文学进程中的重要现象进行释义,确立当代文学史领域的一些概念路碑;又如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则将他多年潜心研究并创造的文学史概念如“潜在写作”“战争文化心理”“共名与无名”放进关键词平台,从而提供他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独特解读。本栏目作为“当代文学关键词”的着眼点,跟以上的探索路径都有所不同。我们主要以关键词为切入口,力图对1980年代以来的重要文学史现象进行重新或及时的学术观照。关键词在本栏目,更多是引向对现象的历史性考察,虽然仍有诸如“非虚构”“网络文学”等重要现象本栏目尚来不及涉及,但过去二年的努力,相信本栏目已经为读者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及档案。应该说,本栏目守住了学术初心,达到了预期目标,不算功德圆满,却令我们回顾无憾。

当此当代文学70周年之际,一方面我们感慨于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诸多重要的经典作家作品。在本期笔谈中,诸如《平凡的世界》《黄金时代》《活着》等作品被学者们反复地提到,这意味着在几十年的时间进程中,已经形成了某种经典共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文学经典之间依然存在巨大鸿沟。因此,我们既希望展开对诸多当代经典的解读,让读者通过经典对当代文学探幽揽胜,同时也期盼有文章对诸多经典作品的“经典化路径”进行还原,从而对经典的内在机制洞幽烛微。

时代语境、技术媒介、思想背景和諸多元素的共同作用,使“文学”的观念正在并将持续发生巨大变化。很多研究者曾经衷心服膺的“新文学”观受到一种范围更大、内涵更为庞杂的“杂文学”观的严重挑战。本期参与笔谈的多为受到严格学术训练、有着完整学历教育的作家、学者,其中很多人依然并不习惯阅读网络文学,但也不乏对网文有着浓厚兴趣,阅读、关注和研究网文,并呼唤着相应文学观念更新的学者。如房伟便认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一直受诟病,是因为“我们在使用文学性这个专业词汇时,就天然地在头脑中有了一个来自五四以来形成的,‘纯文学体系的规训带来的特殊规定性”。在他看来,这其实并不“公平”,网络文学接续中国通俗文学传统,给中国当代文学打通雅俗提供很多机遇和路径。这种观点,正在成为越来越强劲的声音。事实上,当代文学所受到的挑战,不仅来自于通俗文学,也来自新技术所催收的“人工智能文学”等等。或许,如何面对不断扩大的文学边界,捍卫文学的核心价值,维护文学实现人的最高可能性的功能,依然是当代文学值得努力的方向。

新的一年,中国当代文学依然在路上;新的一年有新的精彩。回顾当为更好地出发!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文学史网络文学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网络文学的诞生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