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的文化忧思探究

2019-12-31 06:10丁蕾
知识文库 2019年23期
关键词:四世同堂天佑北平

丁蕾

《四世同堂》是创作于我国抗战时期的经典作品,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描写了抗日战争从全面爆发到胜利时期,北京小羊圈胡同里的人生百态,描绘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各种形象,以及面对家国危难时的种种表现。在抗日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下,社会底层人民的家庭生活产生了诸多的事情变化。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发掘,凸显了人性深处的不同。文章从文化视角着手,简要概述了《四世同堂》的写作内容,并对其文化忧思进行了探讨。

1 《四世同堂》写作概述

1.1以小见大,表现民族风貌

在抗日战争前后的背景形势下,小说为人们描绘了北京的地理风貌以及社会情况,并对发生在小羊圈胡同里居住的人们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做了重点描述,从而将抗战背景下北平底层人民的人生百态呈现给读者。作者对小说中的每个人物情节都做了精心设计和描绘,使他们的人物形象得到生动的描述。

祁瑞轩是四世同堂里的长子,当面对家国危难时虽愿舍身报国,但却不得不认清现实而以家业为重;祁瑞丰是祁家的老二,心甘情愿的去当汉奸卖国贼;祁瑞全是祁家老三,没有将报国停留在口头,他舍弃了小家而顾大家,毅然投身到抗战的枪林弹雨中去,而不是苟活于沦陷区里。还有不愿和敌寇共存,而坚持抗争的钱先生;愚昧世故却明事理的传统妇女韵梅;自愿为日本人卖命而死的冠晓荷;为人善良、乐于助人却最终枉死于日本人之手的李四爷等等。

小说里的每个人都有着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及有着鲜明特色的故事。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作者还描绘了小羊圈胡同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让人们通过这些建筑物体会到抗战八年给北平带来的变化。同时,通过发生在小羊圈胡同里的人和事,映射出北平沦陷八年的惨状,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期间受到的历史屈辱。

1.2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相结合

《四世同堂》中大约出现了一百多个人物角色,其中着重描绘的也有六十个上下,这些人物形象共同构建了北平最底层群众形象。作者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从人性深处为读者展示了普通群众在沦陷区的亡国奴生涯,以及底层群众的心理变化。有的人具有强烈的民族觉醒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抗争、不折不挠的精神,为读者展示了许多正面的人物形象。另外,小说里也描绘了许多反面人物,比如祁瑞丰、冠晓荷、招弟等卖国贼角色。作者使用夸张、对比等艺术手法,从文化心理方面着手,通过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了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不利影响,引起读者的深思。

1.2.1正面人物

祁瑞宣是《四世同堂》的核心人物形象,在他的人物形象中浓缩了当时中国人的许多共性。祁瑞宣是四世同堂的长子长孙,他的身上有着北平老一代民众所传下来的性格特征,又因受到过新式教育的熏陶,使他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了许多矛盾。在祁瑞宣的思想性格成长中,受到了新文化和旧文化的双重作用。他为人正直善良,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但传统思想却成为其桎梏,想做到忠孝两全而不得,显得优柔寡断而痛苦不已,体现出家族观念和民族观念之间的冲突。

为了保护家业,祁瑞宣不得不在北平沦陷的时候甘当亡国奴,却仍为南京的失陷而痛苦。虽然想投身到抗战中去,但祁瑞宣想到卧病在床的母亲以及一家老小,就只能在敌寇侵略下屈辱的活着。祁瑞宣在沦陷区尽量减少和敌伪政府产生交集,幸好有英国商人给予他很大的帮助。在祁瑞宣的心里,爱国意识占据了主要地位,但他仍一时屈从于守护家业,直到最后才从矛盾中解放出来,迈向了抗日的道路。

小说对祁瑞宣这个人物形象作了大量的描述。他的心理变化集中代表了北平沦陷时期普通民众的心理状况,虽然内心十分痛恨侵略者,但为了生活不得不屈从于日本人的淫威之下。在这些心理变化中,有的是因为单纯的怕死,有的则是为了守护家庭而不得不屈服。在那个枪林弹雨的时代,祁瑞宣对中华民族及传统教育做了深刻的反思,他一方面为自己无法投身到抗战前线而痛苦,另一方面也痛斥着那些与他相似的人们,这就是祁瑞宣身上所具有的家国民族意识的体现。换个角度来讲,社会底层群众不应该承担家国沦丧的历史责任,而是应由当时的政府负主要责任。小说对祁瑞宣的人物性格的描写,即便到了当前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教育意义,警醒着我们要牢牢记住国家兴旺的责任。

祁瑞全是《四世同堂》中的另一种形象的代表人物,他代表的是当时勇于反抗日寇侵略的底层群众。祁瑞全不但对北平沦陷区的生活不满,也对自己在国家存亡时碌碌无为而痛苦。由于家里有祁瑞宣照顾,他就逃出了北平投身到了抗日的前线。祁瑞全的人物形象只在小说开始和结尾的时候出现过,其他则是大多以祁瑞宣回忆的形式出现,从而给祁瑞宣以及全体国人以深刻的警醒:中国还有许多人愿意为了国家民族的存亡而战斗。

在同侵略者的抗争中,战斗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小说里的钱先生平日里过着平淡惬意的日子,每天饮酒画画,但是北平的沦陷打破了他原有的平静生活。由于钱先生的二儿子是个司机,把载满日本鬼子的车开下山崖,与敌人同归于尽,日本人就把钱先生抓走了。后来由于钱先生没有明确的罪状,日本人也为了装点门面,摆出和平共荣的样子,把钱先生释放了。但是钱先生已经因此而家破人亡,他的心理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将自己的悲惨遭遇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层次,无所畏惧地投入到暗杀敌寇,解救民族的大業中来。

1.2.2反面人物

《四世同堂》里的反面人物大都是依附于日本人的汉奸,但是和真正的汉奸卖国贼又有所不同。如果依照建国后的判决标准,《四世同堂》里的很多人都是汉奸,甚至连小说主人公祁瑞宣都可能被评判为汉奸。但是,钱先生的舅哥只是为生活所迫和怕死,而不得不成为日本人的走狗,同时也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白巡长虽然看上去是汉奸,但是却在帮助胡同里的群众。但是,作者是在解放前创作《四世同堂》的,当时也远在美国,也没有想到白巡长这样的人物也没能安度余生。

《四世同堂》祁瑞丰、冠晓荷等人物,都是沦陷时期北平社会底层的群众,有着忍辱偷生的人物形象。日本人也把他们当做统治下的良民。这些底层小人物的形象,代表着那个时期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人们。小说中讽刺了他们所代表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李大爷在日本鬼子的威胁下,不得成为当地的里长,为了保护邻居,让他们买些铜铁上交给日本人,但是却受到了邻居们的谩骂。而收街坊四邻们钱的冠晓荷,虽然从中谋取个人利益,却受到了街坊四邻的满口称赞。这样充满讽刺意味的人和事,在任何时期都无法避免出现。小说里还描绘了大赤包、尤桐芳和高弟等女性形象。在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中,作者用大部分的篇幅描写了大赤包,从不同的角度以及丰富的语言塑造了这个人物形象,使得人物的行为举止、一言一行总能凸显其小人得志的反面形象。

2 《四世同堂》中的文化意义

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深刻反思传统文化。通过对日伪统治下的北平底层民众生活、生产情况的描写展示,赋予了小说更深刻的文化意义,而这些底层民众的生活也是文化反思和批判的素材。

2.1 《四世同堂》中人物的文化意义

在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中,作者对人物的文化属性做了深刻的描写。根据这些文化所代表的类型不同,可以把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成以下四个文化属性。

2.1.1 传统文化角色

传统的文化角色以小说中的祁瑞宣、入狱前的钱先生等为主要代表。这些文化角色以传统文人的形式而存在着,有着我国传统文人的历史特征、心理状态以及伦理道德理念。祁瑞宣作为小说主要角色,是祁家第三代的长子,不但接受过传统的教育,也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从祁瑞宣的视角来看,孝敬父母长辈,保护家族产业的完整是长子长孙的义务。但是面对国家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祁瑞宣在尽孝和尽忠的两难选择中不断的徘徊,并为之苦恼不已。作为祁家的传承人,祁瑞宣应当以家族为重,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又需要为民族存亡而抗争,在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心情中,祁瑞宣犹豫不定而自责不已。祁瑞宣帮助弟弟祁瑞宣离开北京,投身到抗日的前线去;对枉死在敌人屠刀下的小崔同情不已;对英勇抗击日本人的钱先生表示敬佩;对蓝东阳等汉奸卖国贼表示鄙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理念给祁瑞宣带来了严重的束缚,不但让他无法离开家庭而投奔抗日前线,还让他面对敌寇势力时不得不忍气吞声。虽然祁瑞宣对二弟的投敌行为鄙视不已,但因对其有着浓厚的亲情,而不停的责备自己。当面对父亲惨死、自己又无辜入狱以及街坊邻居所遭受到的种种不幸,祁瑞宣终于发现和平抗争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忍辱偷生非但无法保家守业,也不能脱离亡国奴的悲惨处境。于是,祁瑞宣从内疚自责中走出来,用笔作为武器来和日本人抗争,投身到反抗日本人侵略的战斗中。祁瑞宣的心理历程也是脱离传统旧文化的束缚的过程,同时也是作者批判陈旧传统文化的历程。

2.1.2 市民文化角色

市民文化角色在小说中以祁天佑、小崔等为代表人物,作者对他们的描述体现了北平人知礼、软弱偷生等习性特点。祁天佑不是传统的中国文人,既没有忠君的观念,也没有家国天下的意识。在祁天佑的眼里,衣食无忧的意义远大于国家民族的存亡。当日本人发动卢沟桥事变,祁天佑没有体会到国家存亡的危机,也无法理解国家民族所受到的苦难,更没有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当日本人占领北平以后,祁天佑仍然希望自己的七十五寿辰如同之前一样热闹。但是,当祁天佑发现北平街道中的萧索时,才意识到日伪政府连他过寿的机会都给剥夺了。在这个时候,祁天佑也发现平静的生活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战争和他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好友钱先生被日寇折磨而濒死的惨状出现在眼前时,祁天佑在发现日本人的残暴和祁家所面临的危险。只有发现切身利益遭到日本人的侵害,亲身体会到侵略者所带来的残暴时,祁天佑才从内心深处产生抗击日本人侵害的意识,但却没有将日本人和战争侵略中国的形象关联在一起,也没有考虑到抗日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形势。所以,祁天佑不能理解长子的矛盾心情和长孙的爱国意识。

对于祁天佑而言,祁老人已经见识到政府太多的软弱可欺和绥靖退让,传统家族观念又使他未能建立起国家的观念,没有国家民族的意识,也就更谈不上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意识。因此,当日本侵略者冲到祁家家门时,祁天佑仍然觉得事不关己,即便北平沦陷时间越来越久时也没有觉得日本人与他有什么关系。祁天佑心里是没有国家存亡的意识的,直到侵略者打上门来。侵害了祁家的利益,威胁到祁家的存亡时,他在发现日本人的残暴而起身抗击侵略者。然而,即便祁天佑起身抗争时念叨的仍然是家,而不是国。在祁天佑的观念里,家是延续家族血脉的庇护所,而国则是家族生存下去后所存活的国。

2.1.3原始文化角色

小说中的原始文化角色,以目不识丁的仲石、金三爷等人为代表。这些群体的特点在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但是淳朴坚韧。作者在描绘北平城外那些目不识丁却质朴善良的农民时,经由祁瑞宣的口而赞叹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之一,虽然基本不曾受过系统的教育,每日的生活也是非常的困苦,但是他们善良、朴实、勤俭节约。当面对侵略者时,农民们勇于抵抗,他们虽然有着黑色的皮肤,但是身體里的血却是又红又热的。

2.1.4 前文化角色

小说中的前文化角色以祁家二孙祁瑞丰、蓝东阳等反面人物的想想出现。这些人物形象是北平文化里贪婪、道德低下、无良、以及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集中代表。这些人缺乏礼义廉耻,以充当日伪政府的走狗为荣,但是却胆小如鼠。从这些人物的角度来看,生活就是吃喝享乐,他们丢失了基本的人性,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出卖所有的人。在这些人看来,国家民族的存亡、正义廉耻等等都是些无谓的垃圾,根本不值得自己留意。因此,这些人可以出卖街坊邻居、认日本人为再生父母以及犯下有血性的国人所不齿的任何行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都在这些人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显而易见,原始文化在上述文化形态中脱颖而出,得到了作者的正面评判和向往。面对国土沦丧、民族处于存亡之际,作者在这一特殊的时刻对传统文化做了深刻的检讨,从而倾向于原始文化形态。作者认识到只有这些没受过什么教育,却敢于投身到抗日前线战斗的人民和士兵才能担负起抵抗侵略者的重任;而那些受到良好教育却软弱可欺的传统文人,却无法承担起救国家民族与危难之间的历史使命。

2.2 《四世同堂》对病态文化传统的批判

2.2.1封建伦理规范束缚了人性的发展,造成其软弱可欺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伦理道德,看重家族血脉的传承,并且在血脉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严谨的伦理等级观念。在这种陈旧文化意识的影响下,社会底层群众安分守己、保家守业,缺乏国家民族意识,有些人甚至只看中于家而看不到天下局势,从而造成人们不能与国家存亡。在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只要日本人没有侵害到家族的平静,北平底层民众仍然可以忍辱偷生下去。祁天佑正是这一封建伦理规范的守护者,当面临亡国灭族的时候,他担心的却是自己的寿辰是否热闹如前。祁天佑觉得只要侵略者不打扰祁家的生活,他就生不起反抗侵略的意识。直到侵略者打碎了祁天佑四世同堂的美好梦想,当祁家在饥饿中即将全部死亡时才醒悟过来。

2.2.2 封建专制影响下形成的惰性,造成了忍辱偷生的心态

马寡妇的生存理念就是忍耐,希望在忍耐中迎来北平的和平。当这一奢望破碎时,这些人茫然不知所措,只是稀里糊涂的虚度时光。即便日伪政府在北平制造饥荒的嘶吼,北平底层民众依然在烈日下排队领取粮食,然后回家吃那些叫不上名字的灰色混合物,却没有人敢于喊出打倒侵略者的口号。在这种忍辱偷生的观念影响下,北平民众的心里留下的只是惰性、忍辱偷生,把一个人的生命价值降低到仅仅能活着的地步。

2.3 儒家的“出仕”观念

儒家传统理念中有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出仕理念,但是到了末期已经沦为升官发财、享乐主义的追求。汉奸卖国贼也正是在这一腐朽理念里发展出来的,侵华日寇也正是利用这一腐朽理念,而实行以华制华的措施。小说中,祁家二孙祁瑞丰当了日伪政府的走狗,祁家老人不但不以为耻,反倒觉得这是祖宗显灵,是祁家的荣耀。冠晓荷更是为了出人头地,使尽手段而甘于成为日本人的走狗。作者以审视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实现批判式的继承,以改进和发展传统文化。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应当将传统文化中的渣滓和尘土筛出来,才能发掘出其中的真金。所以,作者极力推崇质朴的农民和士兵,认为这些人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力量。就如同小说中的常二爷,虽然是更底层的人物,但却充满了仁义道德。那些北平城外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却担负起抗日救国的责任。作者从传统文化中看到了抵御侵略、坚韧不拔的顽强生命力,从而高度赞扬这些传统固有文化中的人物形象,对其寄托了无限的希望。

2.4 老舍眼中的理想文化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在固有基础上,引入西方文化中英武尚勇、勇于牺牲的人格特点,将其和中国傳统文化理念融合起来,以形成新的民族性格。以钱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北平底层民众,正是以铁与火的抗争中才意识到国人缺少抗争意识,只有顽强抗争才能救国救民的唯一道路。因此,祁瑞宣积极从事地下抗争运动,李四爷死于和日本人的搏斗中;祁天佑抱着饿死的曾孙女走向反抗的道路。这些社会底层民众由忍辱偷生到敢于抗击的过程,正是英武勇敢融入到民族性格中来。

3 结束语

由于百年以来中华民族所受到的苦难,我们面对传统文化时总是持有贬斥、批判的观念,虽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环境中,却试图脱离传统文化。《四世同堂》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正是出自理解和热爱,而作者所提出的抛弃渣滓、留下真金的批判继承的说法,也正是如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四世同堂天佑北平
巧借“微写作”,撬动“整本书”
Twilight Love
遥想右北平(散文)
万灶炊烟 “花”下相逢
北平的零食小贩
天佑中华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四世同堂》
一个古老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沉思
2009年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预测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