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前预习的现状及设想

2020-01-05 23:14陈柳花
人物画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预习小学语文

陈柳花

摘 要:课前预习是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初始,是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升成绩的重要途径,正是因为有了课前预习,才能让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更加活跃、优秀。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都格外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本文通过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阐述其培养该习惯期间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策略,希望能有效提升学生预习习惯培养,增强其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

引言:预习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控课堂节奏,理解课程内容,提高自学和知识掌握能力,继而提高成绩和语文素养。对教师而言,预习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程内容,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对学生而言,预习既能了解新知识,还能了解自身不足,从而深化预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

一、培养小学高年段语文预习习惯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

很多小学生在学习中一味的遵循教师思路,不懂自我思考和探究,导致学生即使步入高年级依然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难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老师。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来帮助学生改变这一现状。通过良好预习不仅能让学生轻松掌控教师的讲课节奏,还能有针对性听讲,避免整堂课精神紧张,疲劳。教师还能通过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遇到的难点并根据难点因势利导,这样既能解决学生问题还能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学生注意力

课堂45分钟,大部分学生只能集中25分钟左右的注意力,教师若无良好对策应对就会浪费一大半课堂时间,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如果学生提前做了预习,不仅能让学生有的放矢的集中注意力,还能减轻其疲劳感,增强其听课效率,继而增加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良好的预习习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所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其语文学习和素养,同时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所帮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反复思考、记忆,提高其想象力和探索能力,锻炼其思维和表达能力,继而提升其综合素养。

二、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未及时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新课改实施以来,各校都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但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教学重点依然在知识传授而不是学生主体上,这就导致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并未完成解放,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依然遵循老方法老思路,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仅如此,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并不重视,导致学生从一开始就未养成良好习惯,影响其学习和进步。

(二)缺乏有效指导,预习习惯培养不佳

部分教师认为预习是简单的学习行为,只需要下达学习命令,学生自然就能完成,这一错误认知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继而导致学生对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意识淡薄。再加上学生年龄小、经验阅历不足,没有掌握有效预习方法,因而在预习中遇到问题就很容易放弃。这些都对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造成阻碍,继而影响学生好习惯的培养。

三、有效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

(一)注重预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驱使学习的源动力,也是培养学习最好的导师,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激发。教师要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激发小学生预习兴趣,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不能简单带过,应该明确预习目的,指导预习方法,捋顺预习要求。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观影作业。教师可以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学们!过去的预习作业基本都是围绕阅读课文、梳理课文主旨展开,此次布置观影的任务大家到底想不想知道是要看什么电影呢?”通过这一番话后,学生一定更加地期待,这时,老师说出这部电影的名字《我和我的祖国》,让学生观看其中第一部分关于开國大典的故事。学生回家后,带着激动的心情观看完后,一定会对明天的学习充满期待。第二天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澎湃,学生也一定听得十分认知,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影预习方式,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提前阅读课文。

(二)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应该掌握和培养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注重对于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提升预习效率,在指导学生预习上,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预习目的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开始,就要明确预习的目的,划定预习范围,学生从心理上来说对于预习是有厌倦情绪的,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课后时间都是以娱乐为主。为此,明确预习目的和范围对于提升预习效率来说至关重要,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文中的生僻字、文学常识、重难句、主旨等进行提前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布置一些预习题,帮助学生慢慢进入预习状态,提升预习效率;教师还能为学生编制预习大纲,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和文章脉络。

2.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问题是驱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挖掘课文主旨的重要动力,教师在预习中,应该让学生大胆质疑,不断提出问题,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通过查阅资料或是课上询问老师的方式,扩展和发散思维。学生提出问题增多也会慢慢形成自己特色的问题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容量,更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教师也应该教会学生勤动笔的好习惯,对于遇到的问题“多圈、多点、多批注”,逐步培养自学能力,把自己的实时感想记录下来,并用不同色彩的笔做记号,这样下来每个学生的书就是一本集参考,笔记和各种知识的全面资料书了。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实施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环节变得愈发重要,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需要组织好语文课堂的课前预习环节,结合每一位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以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预习任务,然后传授给小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提升每一位小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引导小学生进行高效率学习,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玉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J].华夏教师,2020(07):10-11.

[2]张琳.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预习”的重要性[J].华夏教师,2019(16):34-35.

[3]康建荣.小学语文预习方法探究[J].华夏教师,2014(09):38.

[4]陈冬间.基于“培根”课堂的小学语文预习[J].教育导刊,2013(09):93-95.

猜你喜欢
预习小学语文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