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警察院校课程思政策略探析

2020-01-07 11:30张玉凤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公安红色

张玉凤

(河南警察学院 警察管理系,河南 郑州45004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这在理论高度上为高等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更在教育实践层面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提供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指南。

警察院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魂的神圣使命。在培养警察职业技能的同时,抓牢、抓稳、抓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一直是警察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全课程思政的理念也应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具有鲜明民族特性和时代精神的“红色文化”资源,是警察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在新时期,可以通过更有效的途径,发挥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熏、浸、刺、提”功能,帮助学警树立更加牢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信念,更有力地弘扬新时期公安精神。

一、“红色文化”是学警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文化是一个社会团体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思维特征,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行为。

(一)“红色文化”具体内涵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和人民创造的文化,即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称[4],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漫漫征途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探索中、为各族人民谋福祉的火热建设中,以斗争不屈的精神、与时俱进的胸怀高筑起的政治信仰,是中华文化在现当代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

(二)“红色文化”具象表现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激情绽放的礼花,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中总结的开创精神,是新时代中国梦的动力源泉。经历了历史的沉淀、革命的洗礼和新中国建设的锤炼,“红色文化”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特体系,并有着丰富的具象表现。从革命战争时期锻造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小岗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我们能够看到“红色文化”在党的领导下生根发芽,伴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而一步步成长。从革命战争时期的赵尚志、刘胡兰、董存瑞,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雷锋、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小岗农民、孔繁森、袁隆平、郎平,我们能够看到“红色文化”在一个个鲜活人物身上的生动体现。这些生动的具象表现,完美地勾画了“红色文化”的完整形象。此外,各种革命历史遗址遗迹、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故居、战役博物馆、革命文献出版物等,又以具体的实物形式展现了“红色文化”的立体形象[5]。

(三)传承“红色文化”是新时期学警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基石源泉,是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是对文化的发展前景保持的坚定信心。当代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的文化,主要应包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斗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对“红色文化”的形成意义、发展价值和传承必要的强烈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身处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如何拨开历史与现实的迷雾认清文化自信的正途,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坚守忠诚、奉献、公正、无畏与担当的可贵品质,切实增强文化自信,“红色文化”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在关键时刻的抉择与行动,可以为青年学警的精神田园提供丰富的营养。

二、“红色文化”是警察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

警察院校是培养新时期人民警察的摇篮,引导学警“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强化课程思政,大力加强警察文化建设,凝炼公安精神,充分发挥警察文化育人的引擎作用是警察院校的重任。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政要求各类各门课程都承担立德树人的职责。

(一)“红色文化”助力提升警察院校课程思政的政治导向能力

2019年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对高校德育工作政治引领的具体指向。基于此要求,正确的政治引导能力是课程思政的基础参数。“红色文化”作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先锋文化,有助于构筑起引导青年学警甘于奉献、奋发图强、克难攻坚的文化墙基。课程思政中充分融入、积极弘扬“红色文化”可以增进青年学警的爱国情怀,培育其对党忠诚的坚强信念,铸就其执法为民的担当精神,“红色文化”资源对于警察院校课程思政的政治方向引领具有重大的价值。

(二)“红色文化”助力提升警察院校课程思政的课程资源整合力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以来,全国高校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以思政课为中心,在各专业课程中也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而红色故事作为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可以更好地引导学警正确认识、理解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学习无数革命英雄人物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可以更好地引导学警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前进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作出的正确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下合力作出的伟大选择;可以更好地引导学警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为我国人民追求民主、富裕、文明的美好生活的愿景而努力。

(三)“红色文化”助力提升警察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主张各类课程在德育领域的同频共振,强调各个专业课程都具备育人功能,要求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定、教学过程组织中进行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价值引领。当前,警察院校比较突出公安实战主导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教学量化、课堂组织中都以公安机关任务及一线岗位需求为目标,注重培养学警“打胜仗”的实战能力。一些实战型的公安基础和专业课程还停留在单方面的知识技能传授层面,缺乏多维度的学警价值观和技能创新体系的构建,教学方式上尚不能将大文化教学、意识形态管理与职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红色文化”的融入可以有效提高公安基础和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力和教学感染力,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从而有效推动公安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各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知识育人、立德树人的双丰收[6]。

三、“红色文化”融入警察院校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策略

文化育人具有持久性、全面性和渗透性的特征,可以通过知识显性地教育人,也能通过无形的观念、精神隐性地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与行为。“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正向的、良性的价值属性,对青年学警的人格塑造和价值选择产生积极影响。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警察院校也在积极探索适合的路径与方法,将这一优良的课程资源充分运用到各公安专业课程中。但纵观近年来的探索,无论是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环节组织,还是教师每一堂课的教学,“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的结合都存在着与课程脱节的“强植入”、与时代脱节的“强关联”、与学生脱节的“强宣教”等现象。在警察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真正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一)树立“红色文化”进课堂的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实现教育全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当前,警察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要讲好红色故事,就要营造“红色校园”的大氛围。

通过主题、专题教育提倡教师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牢记初心使命。搭建科研平台,鼓励教师从教育改革理念、教学方法创新、红色元素挖掘、课程融合途径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各专业教学系部成立课程思政工作小组,创设“红色文化”精品项目、打造精品课程,逐步打通课程发展通道。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公共基础课教师、公安专业课教师的“传帮带”伙伴关系,形成德育合力。

(二)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我国大部分省、市警察院校都以本地生源为主,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各地都留下了革命志士、建设先锋英勇感人的事迹。各警察院校在思政课程建设中,应充分发掘本地红色资源,这样可以提高学警的亲切感和认同度,更易取得共情效应,进行深度的思想碰撞,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

一是建设本地红色资源案例库。组织和选拔文史知识背景丰富、思政教育基础牢固,以及对乡土风情熟知的教师,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核实精选,建立史实丰富、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的资源案例库,以此作为教师课程思政共享资源,为思政课、公共基础课、公安业务课教师提供教学素材保障。

二是开展“红色文化”体验式教学。当前许多地方利用红色资源建立了寓教于乐的红色旅游景点,要利用地域优势,在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警参观红色遗址、重走红色革命道路、拜访革命老兵,更加直观和深入地学习、体会、认同“红色文化”的品质。组织本地红色精神典型人物专题报告,也可以利用红色资源案例库中的视频素材,通过编辑、剪辑、组合,以代入感更强的形式呈现,引起学警共鸣。

(三)发扬时代红色精神,拓宽业务课程思政思路

公安业务课和公共基础课要树立以融入红色精神理念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理念,结合各个不同时期学警所关注的、警务舆情所呈现的现象级和“流量型”问题,挖掘各课程与时代热点结合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更有力地增强课程的政治引导力、思想引领力和课堂感染力,激发学警学习热情,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一是整合青年学警关注、关心的德育资源,潜移默化地融入各课程教学。公安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提升自身“红色文化”素养的同时,应积极利用院校课程资源库及平时积累的素材,将红色元素与课堂的各个阶段水乳交融。根据各学科特点,利用课前案例导入、以创设性问题详解知识点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有机植入“红色文化”教育因子。比如,道路交通管理、禁毒学等课程,可以依托互联网上讴歌交警、缉毒警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最美逆行者”等热搜话题,也可利用某个阶段收视率较高的影视作品细节,运用话题嵌入、案例分析、安全提示等形式充分吸引学警注意力;公共基础课则更可以运用人物事迹、文学创作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红色元素纳入课堂教学各环节。

二是充分利用“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平台,以青年学警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红色文化”。智慧教学平台通过智能终端将课堂的前、中、后全方位连接起来,可以充分开发学警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师生课堂互动强有力的工具[7]。一方面,智慧教学平台可以调动学警的能动性。如引导学警搜集更多的红色资源,课堂中利用智慧课堂客户端充分讨论,教师只作适时补充纠正,更好地引发思考。另一方面,通过弹幕、投稿等实时交互功能实时掌握学警对于“红色文化”的接受程度,更好地衡量教学效果。同时,学警在课堂上一些有见地的呈现比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宣教更有意义,也具有更好的课堂回报价值。

(四)依托职业红色传承,广渠道融入“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育人的成果在警察院校的体现就是学警能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在人生抉择、职业发展中坚守公安精神。各课程教师应发挥“红色文化”的课程育人主导作用,将其与公安精神、专业课程相融合,实现红色精神教育资源与公安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贴近职业实际地诠释相关学科知识中蕴涵的文化精神。

一是开展“传承红色文化、牢筑公安精神”主题系列活动。课堂思政与校园文化“两开花”:院校层面,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英模、一线警务工作者,以讲坛、报告、见面会等形式传授“红色文化”,以提高学警的精神境界,促进其对公安精神的认知与理解;教学职能部门和系部层面,可以通过“红色文化”专题实践教学、红色人物事迹展览、红色精神主题演讲等形式,大力开展校园活动,并且将此种形式固定下来、传播开来,真正取得文化育人的效果。

二是创设情景化教学模式。利用多种红色资源,结合形式多样、创新型的课堂活动拓展,将课堂思政内容和公安专业学科的要求有机整合,使课堂效果更具针对性、强化性、有效性。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中主题,通过“翻转课堂”“课堂小品”等进行有效组织,使课堂参与者耳闻、目视、心动于同一场景,拉近“红色文化”与学警的情感距离。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是先进的政治指导理论,警察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学警职业职责所在,在课程思政中更应积极主动传播“红色文化”、担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政治及历史重任,履行好立德树人、传道授业、锻造警魂的教育使命。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公安红色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红色是什么
“疫情当下,我们上前”——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的港航公安掠影
红色在哪里?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追忆红色浪漫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