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游戏化角度审视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2020-01-07 22:45李芳雪
科教导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语言

李芳雪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鄂州 436032)

1 课程游戏化的内涵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在其著作《幼儿园的课程》一书中就提到“幼儿园的课程就是为3-6 岁的孩子所能够做并且喜欢做的经验的准备”。[1]而3-6 岁的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游戏,这就意味着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既要从孩子们的经验、生活出发,又要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这便意味着课程游戏化。

课程游戏化不是把幼儿园的全部活动都转变成游戏,而是保证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与此同时还能够把游戏精神整合在课程实施的多种活动之中。[2]之所以称之为游戏精神,就是在游戏中要体现自由、创造、自主以及愉悦。这种精神不仅富含目的性、主动性、生成性,还包含了真实性及开放性等等特质。[3]课程游戏化意味着幼儿园的课程愈加符合幼儿的特点,愈加“好玩”。

2 语言活动游戏化的必要性

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是幼儿社会化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幼儿开展语言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还对其终身发展意义深远。幼儿期作为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说明这一阶段幼儿语言学习的效果是最好的,并且幼儿获得的语言习惯也最容易长期保持下去的。这意味着幼儿园的课程要密切关注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一文件中告诉我们,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关键就是创设一个能够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且能够获得积极回应的环境。[4]这一环境的创设离不开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遵循,幼儿好动爱玩,因此需要玩儿中学。同时,幼儿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通过体验操作获得直接经验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而这种体验操作的最佳方式就是运用游戏形式。这都要求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要和游戏相结合,这样才能为孩子们搭建有意思的学习平台,更好促进孩子们语言能力的飞速提升。

3 以游戏化为标准审视活动开展

游戏是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基本形式,这一观念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得到明确。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是进一步强调“珍视游戏以及生活的独特价值”。[5]幼儿作为处在发展中的个体,其稚嫩的特征需要接受教育。受知识为本的课程观影响,把游戏当作基本活动这一观念并不能够彻底落实。本文以大班语言活动《一根羽毛也不能动》为例尝试思考如何更好落实课程游戏化这一理念。

以大班语言活动《一根羽毛也不能动》为例,选择该活动主题的原因是考虑到大班幼儿思维活跃,拥有独具自我个性的想法,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能够以事物本身的因果关系为基础来思考和讲述,愿意与同伴讨论。

活动开始以“木头人”游戏导入,既契合活动内容主题又较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孩子们在玩“木头人”游戏时很开心,因而教师把此环节的游戏次数、游戏时间进行了延长。这一环节教师关注到了幼儿的活动中的愉悦感,对预设环节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体现了课程游戏化要反映幼儿游戏精神的体现,是课程游戏化意识下“课程变有趣”的写照。

之后,通过图片依次呈现故事中蜜蜂、兔子、乌鸦等不同角色,引发幼儿大胆猜测,讲述故事情节发展。在此过程中,除了关注幼儿独白语言的发展,也强调幼儿动作体验带来的快乐。对于幼儿来说,相互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声音也十分有趣,所以活动中不时传来阵阵笑声。这一部分强调游戏化的切入点应源自对幼儿生活特征的关注,是课程游戏化意识下“课程变丰富”的写照。

教师还设计了游戏盘环节,联系幼儿生活中的拍皮球、跑步等环节,通过转动转盘随机确定描述的图片,根据图片内容大胆鼓励幼儿清楚、连贯讲述并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落实活动目标中“能合理推测、连贯完整地讲述图片中的内容,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能力目标。通过幼儿相互转动,相互交流,也为幼儿创造了丰富的同伴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相互自主讲述,幼儿不仅能够感到愉悦、获得认识上的丰富,也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同伴交往,促进社会性的发展,这是课程游戏化意识下“课程变自主”的体现。

当然,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并未能够深刻体现课程游戏化的精髓,课程的开展依然立足于教师的预设游戏环节,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并未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还是以活动目标的落实作为首要考量部分,因此十分担心课程中幼儿“玩嗨了”,因此总是在强调纪律,强调幼儿要按要求讲述。教师更多的是把游戏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手段,起一定调节氛围的作用。

其实,作为处在发展中的个体,幼儿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幼儿园的保教活动并不都是可以通过游戏开展的。但是课程游戏化的实质应该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认同与转变,即强调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选择适宜的游戏内容以及游戏形式展开活动,珍视课程涵盖游戏精神。[6]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使课程与幼儿的生活愈加接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愈加充分,幼儿的学习效果愈加深入,这一切的落脚点就是幼儿的发展更加有质量、有保障。的确,游戏是课程展开的其中一种形式,却不是独一的方式。课程游戏化意味着课程的实施需要以更加多样的教学形式呈现,这预示着课程评价的标准因而随之改变。[7]除了注意游戏形式之外,课程实施也需要重视儿童的直接经检与发展目标相互间的密切内在关系,唯有如此才能引发儿童主动探索的意识,获得快乐的感受以及认知发展。更要的是,教师要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教师身为参与者、引导者,这双重身份表明教师不仅仅要设计好游戏,更要观察好儿童的行为以及发展需求。[8]在此基础上,机智灵活调整游戏的玩法、进程,才能使游戏化更好推动课程的生成以及发展。

总之,课程游戏化就是要让幼儿成为学习主体,从幼儿内心满满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出发,通过游戏化,推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产生好奇心,萌发探索欲望。通过游戏化,推动幼儿能够身处更加轻松快乐的氛围,幼儿拥有更多新奇的灵感。通过游戏化,幼儿能够更加灵活的聚集在一起,更加积极配合,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合作意识得到高效深化。我们依然需要不断探索、积极思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游戏照亮快乐童年。

猜你喜欢
幼儿园游戏语言
我爱幼儿园
语言是刀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