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困境与超越

2020-01-07 22:45
科教导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养育子女家庭

刘 军 赵 娜

(湘南学院 湖南·郴州 423000)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特殊阶段发展的产物,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亲职教育问题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亲职教育作为预防留守儿童系列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1]不仅是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家庭教育能力和落实教育主体责任的必要手段,而且更有助于强化父母的监护职责,以及阻断农村留守儿童的代际传递。[2]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对亲职教育有着最为迫切的需求,[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职教育普遍欠缺,现有的亲职教育也存在着理念偏差、方式不得当、内容缺乏等问题。[4]本文试图从社会工作视角,探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1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困境

1.1 理念落后

当下大部分农村家庭内部对于如何教养子女缺乏清晰的共识,且农村只管生不管教的现象仍长期存在,农村不少地方有早婚现象,年轻人虽然已经组建新的家庭,但其自身心智并不成熟,各方面并没有做好准备,其婚后多选择外出打工,如生育小孩则交由(外)祖父母抚养,对于在儿童成长教育过程中自身应负职责并不清晰,也不知如何扮演好自身角色,去回应儿童的各种需求。尤其对儿童各阶段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特点不了解,其教育理念和方式主要沿袭传统方式。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家庭对儿童的抚养更多只停留在生理上的养育上,而忽视了在儿童的人格发育、情感寄托、社会认知等方面家长可以发挥的作用。

1.2 渠道单一

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培育出合格的子女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实现却并不容易。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现在社会物质条件、子女养育规模、生活环境等都和几十年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子女养育面临很多新的挑战,这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父母有更高的养育视野,更丰富的养育知识。而现实中农村父母在亲职教育信息获取方面却缺乏正式的渠道,只能依靠电视、书刊、网络,或亲友邻里之间的交流,这些渠道都是非正式的,或多或少,因人而异,且不稳定,以致提供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并不完整,需要父母自身去感悟和体会。

1.3 内容陈旧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及亲职教育信息与知识供给渠道单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父母在扮演自身角色,履行自身职责方面往往囿于狭窄的范围,家长普遍较为重视儿童的智力潜能、身体健康和学习等方面,而忽视了对人格发展和社会认知等培养,儿童的爱与情感需求也难以得到全部满足。在儿童早期养育阶段,家长的关注点过多停留在体格发育、吃、穿、用等层面,家长之间经常会就儿童高低胖瘦、营养状况进行交流,但忽视了对儿童认知、习惯养成、安全感等方面的关注。儿童入校学习后,教育内容中增加了学业成绩,但父母们的方式往往是以过来人的说教,或者不同家庭之间简单式的比较,缺乏亲子之间的倾听与倾诉,互动和交流,其效果难以让人满意。

2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职教育困境的来源

(1)父母以创收为中心工作,亲职教育长期被忽视。现在社会竞争加剧,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面临着生存和教养的双重压力,不得不为了生计离开农村。为了获得一份相对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年轻父母选择到沿海城市谋生,子女放在农村由老人抚养,造成不少农村儿童与父母的亲子分隔,以致父母和子女的共处时间大为减少,父母的关注重心不再是抚养年幼的子女,而是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父母在繁重的工作中也难以兼顾到子女的教养,父母的教养职责更多的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来代替。这种家庭结构和分工也客观上弱化了父母对自身职责和角色的认知,导致亲职教育长期远离在年轻父母的视线之外。

(2)家庭教育基础薄弱,影响对亲职教育的关注。亲职教育是对父母的再教育,其出发点是为了下一代获得更好的家庭教育,但良好的亲职教育也需要家庭教育作基础。审视当下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相比城市,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投入长期以来相对不足,以致家庭教育氛围一直存在不足。相反,在不少农村,近几十年来受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各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现象却大量存在,现有的家庭教育也多聚焦于为人处事以及学业方面,缺乏厚实的积累和沉淀,难以奢望家庭教育较为单薄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年轻父母,其对亲职教育能有较高的接纳度和关注度。

(3)社会支持体系空白,亲职教育缺乏制度性安排。亲职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样需要社会层面的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正式支持,也包括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是指有相关的政府部门、学校、组织等能提供亲职教育的学习机会和平台,使父母能够接触到权威的讯息。非正式支持是指邻里、亲友之间能相互分享亲职教育的信息和经验。但当前农村亲职教育的正式支持尚未建立,缺乏亲职教育相关的制度性安排。非正式支持也未涉及亲职教育相关内容,农村邻里、亲友之间更多的分享和传递各种教育的“结果”,而不是教育的理念、经验和技巧。农村的舆论场充斥的是各种形式的谈笑与指责,缺乏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父母的严肃讨论。

3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超越

(1)对儿童养育人赋权增能,转变对亲职教育认知。社会工作作为服务留守儿童的重要专业力量,在亲职教育认知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自身联系居民的优势,倡导广大留守儿童父母重视自身职责并积极回应时代变化和儿童的各种需求。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中,应坚持优势视角,为儿童养育人赋权增能,在亲职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挖掘家长自身及整个家庭的资源和优良传统,赋权家长,促使家长转变自身观念,树立信心,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更好的履行自身职责,扮演好亲职角色。同时应立足农村传统和特色,鼓励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面向儿童开展各种家情、乡情教育。

(2)坚持以家庭为本,聚焦家庭养育能力建设。过往的儿童的照料,把主要责任都推给了单个养育人的身上,尤其是女性养育人的身上。而忽视了整个家庭的责任。导致个体的养育人背负沉重的责任和压力,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儿童的教养方面,很多时候整个家庭难以形成共识,甚至代际之间,夫妻之间存在理念和认知方面的冲突,导致儿童常常接收的是相互矛盾的信息和要求。因此在亲职教育方面,坚持以家庭为本甚为重要,视野不能只局限在养育人或者儿童父母身上,应认识到整个家庭的认同是亲职教育顺利开展的有力支撑。因此,推动农村亲职教育,离不开对家庭能力建设的关注,其中家庭养育能力是关键。

(3)孵化培育专业组织,构建亲职教育社会支持体系。亲职教育的推动除了家庭本身之外,获得相关组织的支持也非常重要,推动成立农村家庭教育协会、家长教育协会、妇女促进会儿协会等互助服务类社会组织尤为必要,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既能最大程度整合农村资源和优势,促进父母对亲职教育的关注,也能在组织的基础上促进经验分享、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相互学习,营造亲职教育良好社区氛围。此外急需构建起面向亲职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首先是政策支持,应明确亲职教育主管部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亲职教育相关工作规划和实施细则。其次是整合现有资源,尤其是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资源,调动各级学校参与亲职教育的积极性。再次是链接社会资源和力量,推动社会各界关注亲职教育,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开展互联网+亲职教育。

4 小结

在农村开展家庭教育是事关农村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重大课题,也是破解当前农村青少年失学、犯罪等问题的重要抓手。在农村开展亲职教育,长期面临理念落后、渠道单一、内容陈旧的困境,其原因既有父母自身以创收为中心工作,亲职教育长期被忽视,家庭教育基础不足,影响对亲职教育的关注;也有社会层面支持体系空白,缺乏制度性安排。如何超越亲职教育当下的困境,本文尝试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认为不仅要从微观层面对养育人进行赋权增能,挖掘潜能与优势,转变对亲职教育的落后认知,同时在家庭层面要坚持以家庭为本,关于整个家庭对亲职教育的接纳与关注度,聚焦家庭整体的养育能力建设,以支撑亲职教育社会接纳度的提升;在社会层面孵化培育专业亲职组织,构建亲职教育社会支持体系,通过三个层面的齐头并举,助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职教育走出困境。

猜你喜欢
养育子女家庭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家庭“煮”夫
养育学堂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