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及其提升对策研究

2020-01-07 22:45罗长良王丽媛
科教导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技能水平素养

罗长良 刘 巍 王丽媛 周 娅 徐 璇

(昆明医科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2019 年国家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文件,其中明确提出我国将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到2022 年提高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至22%,到2030 年提高至30%。根据美国《健康2010》的定义,健康素养即指个体获取、理解并采纳作出正确的健康相关决定所需要的基本卫生信息及服务的能力水平。健康素养关系到全人类的发展,具备较高的健康素养水平才能更好的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国务院在2016 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性,强调应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尤其应当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储备力量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健康素养是国家居民健康的基础与保障。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爆发,国家迅速做出防控部署,全民居家隔离、共同抗疫,各地高校因疫情防控需要延迟春季开学,全国大学生受限居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本文以相关文献为基础对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此倡导提升对大学生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对于大学生自身健康及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且长远的意义。

1 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

健康素养的概念最早是在1974 年由Simonds在曼谷国际健康大会上提出,[1]随后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开始开展国民健康素质提升计划,而中国则是于2007 年才开始启动健康素养工作,2008 年卫生部颁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正式将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的66 项内容确立为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相较国际发展程度,中国对健康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为了推动健康工作快速开展,国家采取多项政策举措以促进全面健康,在健康素养的研究蓬勃发展的局面下,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成为研究热点之一。[2]张华[3]等人的研究中高健康素养水平大学生比例为31.3%,但其中81.2%的大学生表示对健康素养知识有较大程度的需求。其结果与李萍、钟萍等[4]在2010 年对湖北高校大学生进行的健康素养调查数据(38%)以及张泽琛[5]在2018年对河北省某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调查研究结果(37.1%)相差不大。任玉庆等[6]的调查结果也较为接近,他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大学生在健康基本知识理念、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个方面的健康素养水平,结果表明具备健康素养比例的学生占35.23%,而在上述三个方面中,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得分最低,这与娄鹏宇等[7]对山东大学生的研究数据又有较大差别,研究发现,具备健康素养的当地大学生占比64.4%,其中认知程度最低的为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两者不同的研究结果可能与研究地域,样本来源等不同有一定关系。综合发现,大学生总体健康素养水平明显较我国居民平均水平(2015 年全国调查数据为10.25%)更高,但研究也反映出大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说明不同地区健康知识普及程度及教育重视程度各有差异。同时,张华[3]与郭雪儿等[8]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健康素质可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学生对于健康相关知识都有较高的需求率,而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通常只有依靠网络和部分健康相关选修课程,表明我国健康素养信息的获取途径尚待开发以满足更多大学生的需要。

2 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大学生健康素养呈现不同水平是受多方面原因影响造成的,李德武的研究[9]主要观察体育专业学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结果发现相较全国大学生整体水平更低,主要受性别、生源地、年级、家长文化程度及学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的频率等因素影响,安维维等人[10]的研究也指出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学历、地位、成长背景等因素可能影响健康素养水平。任玉庆等[6]的研究显示男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总体上比女生较低,医学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比非医学学生更高,而高年级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显著低于低年级大学生,同时城镇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其健康素养更高,由此表明大学生健康素养还可能与性别、是否医学专业、年级及生长环境等因素相关。在张华等[3]人的研究中,除上述已有的影响因素外,选修过健康课程及有过健康相关社会实践经历也是高健康素养水平的大学生的特征。此外郭雪儿等[8]的调查发现不仅是否医学专业会对学生健康素养产生影响,学习艺体类专业的大学生,其整体健康素养水平也会较理工和文史专业学生更高。韩云峰等[11]还发现家庭收入也会影响大学生健康素养,家庭收入越高者通常健康得分越高。沈嘉玮[12]的调查中发现汉族学生整体健康素养比其他少数民族更好,表明民族也是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之一,这一结论同姚一[13]的研究发现不谋而合:汉族学生的健康素养整体水平,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以及健康技能均高于其他民族学生。但与上述调查结果不同的是,邓世佶、彭煜健等[14]通过研究认为性别和父母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健康素养没有显著影响,其中与任玉庆[6]的结果还有不同的一点,他们发现随年级增长,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逐渐提高,表明高年级的健康素养水平明显高于低年级,王晶晶等[15]的研究也有相同发现,不过该研究结果仅针对医学专业学生,非医学类大学生则无此现象。

3 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提升策略

调查健康素养水平可以衡量当地或者国家健康教育程度,而健康教育也作为健康素养的提升途径之一。根据上述多项研究反映,大学生健康素养虽然总体上高于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但是在健康基本理念、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和技能掌握方面都还有很大欠缺,反映出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仍需加强推进,落到实处。首先在健康信息的获取途径方面应大力开展多样化形式的活动,比如健康宣传周,健康教育日等,普及疾病预防、公共卫生、营养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常识性的健康理念与知识。另外包括对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高血压、肥胖症等常见慢性病以及如踝扭伤、烫烧伤、摔倒等应急处理知识的宣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提升大学生相关的健康观念与意识,从而促进更加良好的日常生活方式;增加学校健康知识讲座与选修课程或者直接设置大学生健康素养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也可有针对性的增强学生健康意识,有效的提升大学生对健康信息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增强自我健康管理。德力高娃等[16]在大学生健康教育通识课程教学探究中发现通过健康素养教育课程学习之后,学生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注意饮食营养、主动进行身体检查、保证充足睡眠、关注相关健康信息、管制自身身体变化、与周围人友好相处、及时调整心理状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生活方式相较之前趋于健康化。

此外,现代是高速发展的多媒体信息时代,随着网络课程教育的兴起,现代大学生接受健康教育和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又多了各大网课平台,通过将健康素质教育内容与各类高校选择的微课、慕课和其他云端课程平台结合,可更大范围的普及健康教育,并且使理工类、艺体类高校学生有更多更好的课程选择机会,可解决这几类院校缺少专业性强的高素质健康教育教师的问题。同时,现代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接受各类学习教育的意愿较高,利用当前学生适应度较高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易班等平台,设置健康科普园地,定期发布健康小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增加对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以易于该群体接受的方式,指导他们获取健康信息并培养正确的健康意识,且这种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健康知识宣传的方式可实现普及范围更广泛,具有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操作更简便等优势。近期发生的COVID-19 新冠肺炎病毒事件正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此次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的发生,全国大学生都身处其中,对此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影响感受颇深,在如此背景下,以各种形式和途径向大学生开展公共卫生和传染性疾病相关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学生亲身体验加上理论的宣讲,可使健康教育的效果更加深入人心。

除拓展健康基本理念与知识的教育途径外,健康技能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现给大学生,郭雪儿等[8]在对武汉市大学生健康现状调查与改进对策探讨中提出可通过高校与社会相关企业合作开发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云平台等类别的在线技能学习平台模拟自我与他人救护等急救技术,并且可通过手机软件或小程序等实施健康生活习惯提醒与监督,以此方式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并学会多种健康技能,从而使健康素养水平得到提升。

在加强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定期身体素质水平监测,保持学生对自我健康状况的清晰认识也是提升健康素养的一项重要策略。目前全国高校每年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体质测试,但多数学校流于形式,学生重视程度并不高,体测项目对于学生了解身体健康情况也缺少有意义的参考价值。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制定相应的强制性规定,要求定期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运动状况、睡眠饮食等进行监测,并有针对监测发现健康状况结果不良的学生的应对措施,使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关注自身问题并制定改善计划,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将提高学生健康素养落到实际。

学校、社会、政府部门可通过施展各种手段促使大学生有途径有机会获得健康教育,但是除这些客观环境因素外,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是促进其健康素养水平得到提升的最关键之处,大学生必须自主认识到健康对于自己学习生活的重要性,能够主动积极的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远离吸烟酗酒,劳逸结合、坚持体育锻炼、注重个人卫生,饮食规律、保持积极愉悦的心情,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

4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整体健康素养较全民平均水平高,但是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份子,大学生群体承载着整个社会对未来的无限期望,其身体健康素质的要求也需达到更高水平,大学生在健康基本理念和知识以及生活行为方式等方面还需不断增强提高。受家庭、性别、年龄、专业、民族、教育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大学生健康素养可能呈现不同水平,在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有明显差异。但通过学校与社会、政府多措并举,强化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素养监测体系,指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地完成学习和生活实践,更多的大学生将获得有效且可靠的健康信息与技能,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从而使其健康素养水平得到提升,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猜你喜欢
技能水平素养
张水平作品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