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视觉质量分析的乡村景观小品设计
——以“美丽乡村”水墨大埝为例

2020-01-08 00:53袁福甜王娜苏同向
园林 2019年12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小品水墨

袁福甜王娜苏同向*

乡村景观具有特定的形态与地域文化内涵,整体以田园风光为主,同时又融入具有地方特色、以聚落为主的人居环境。从广义上来说,景观小品是指室外环境中小体量、造型新颖、美观别致,兼具使用和审美功能的人工构筑物,是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所以应具有观赏性、使用性和审美价值[1]。作为乡村景观的点睛之笔,乡村景观小品的色彩、材质、尺度等均能从细节体现出乡村的整体景观风貌,蕴含着乡村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是乡村形象对外展示的一个重要途径。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开始推动“景观评价(landscape evaluation)”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景观的视觉和知觉方面[2]。从客观的意义上讲,景观评价是指对“景观视觉质量(visual quality)”的评价[3]。从主观上讲,景观评价则表现为人们对“景观价值(landscape value)”的认识,Jacques[4]认为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予个人的美学意义上的主观满足”。

本文提出的“景观视觉质量”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物体作出的分析和评价,即普通人裸眼能感知到的客观物体的色彩、材料、尺度等带来的视觉满意和舒适程度,具有视觉敏感性,同时这些客观物体为景观小品类,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非纯观赏性物体。

1 景观视觉质量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1.1 评价的过程

(1)收集评价场地及周围环境的资料。包括自然资源与地形、区域规划信息、人文历史背景资料等,并开展现场调查,进行拍照和视频记录。

(2)确定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研究范围指研究的景观小品的种类,研究内容包含它们所对应的色彩、材料、尺度。

(3)确立评价体系,进行调研分析和研究,准确地评价景观小品的视觉质量。

(4)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应用。评价结果对景观小品的设计更新提供依据。

1.2 评价的方法

景观视觉质量的评价包括客观体系调查法和视觉元素分析法。通过现场问卷调研和网络问卷调研的方式,准确了解大众对景观小品的认知程度,以及现有的景观小品存在的缺陷。视觉元素分析法是通过对景观小品各个构成元素的分析,解读它们所蕴含的设计手法和理念,对景观小品的视觉质量进行科学地评价。

1.3 评价的应用

在设计阶段对景观小品进行景观视觉质量评价,可以准确了解小品设计与现有场地环境的契合程度,从而对各类景观小品进行有规划的设置。在完成景观规划设计后,未进行施工前进行景观视觉质量评价,可在景观小品施工中强调施工的重点和对设计质量进行考察。建设完成后进行景观视觉质量评价,是对小品设计的一个综合评价,为后期的设计更新和管理提供依据[5]。本文调研的景观小品属于建设完成后的阶段。

2 景观视觉质量评价——以南京“水墨大埝”为例

本文以南京市浦口区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水墨大埝”为例,对其进行实地调研和景观小品的相关问卷调查。水墨大埝位于南京市浦口区老山林场东部,是浦口“八颗珍珠”之一,被定位为一个集森林文化体验和乡村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家旅游度假区。该村以青奥自行车文化为主题,配备了自行车体验馆、自行车文化展示馆等设施。结合原有大埝水库文化,充分挖掘自然和文化资源,利用原有山、水、泉、林的秀美风景比如永不干涸的古井、古老的千年银杏、独特的山形村郭等,塑造出符合该村文化和特色的优美景观。或许与该村作为都市乡村的定位有关,许多景观都具有城市风貌,例如村口现代风格的建筑、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城市风格的绿化植被等,缺乏乡土特色。但是该村的景观小品还是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在保留原本乡土风貌的同时又进行了艺术加工,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具有开创性作用。

2.1 客观体系调查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了解大众对于景观小品的认知程度以及对此地景观小品的评价。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个人身份特征、对乡村景观小品的功能认知、特色需求、喜好程度、问题缺陷等。在此基础上,课题组于2018年6~8月期间在南京浦口区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水墨大埝”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份,有效样本率为87.5%。调查结果显示,大众认为最能够体现景区特色的前两位景观小品是艺术装置和雕塑(图1);最不喜欢的前两名景观小品是垃圾箱与灯具。大众认为这些景观小品最大的缺陷是互动性差。调查发现大众较为喜爱具有特色的独创性的小品是能够体现景区特色的装置,而对于垃圾箱与灯具等模式化的景观小品较为不喜欢;大众所喜爱的景观小品不仅仅需要美丽的外观,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能够让自身参与其中。大众最喜爱的景观小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造型独特、色彩鲜艳、趣味性强、使用方便和尺度适宜(图2)。

1.最能够体现景区特色的景观小品调查结果

2.大众喜爱的景观小品的特点调查结果

3.水墨大埝标志牌对比

2.2 视觉元素分析法

2.2.1 色彩

色彩是景观中必不可少的视觉要素,通过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的不同,每一种色彩给人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也不同[6]。尤其是在户外的景观中,对配置的植物、景观小品、建筑和铺装进行适宜的色彩配置,设计就会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当视野中有一个物体色彩与周围环境是互补色关系的时候,对比感会十分强烈,从而成为视觉上的焦点,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加深人的心理感受。而当物体的色彩与周围环境是一种类似色的关系时,对比感相对较弱,在视觉关系上协调相融,甚至会被人忽视。这时可以创造出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宁静之感。例如在水墨大埝于2018年7月期间调研所看到的标识牌,采用的灰色和浅绿色,都是饱和度相对较低的冷色系,给人一种干净素雅的感觉。周边环境也是翠绿以及深绿的冷色系,令其在视觉上有一种后退感,与周边环境相融合,若是在阴绵的天气,稍不留神就会被忽视。又如2019年4月期间的标识牌,景区对其进行过更换,造型上改动不大,在色彩上更换为红色、橘色、黄色、蓝紫色及灰色等在色相上跨度较大的颜色,在周围冷色系的绿意的衬托下显得较为明显。并且这几种颜色的饱和度相似,在视觉上又显得较为统一。更换后的标识牌不复之前的单调素雅,显得更为活泼(图3)。

2.2.2 材料

除了色彩,材料的使用也是人们较为关心的话题。乡村中景观小品的设计要注意乡土材料的选择,乡土材料包括乡土的“物”“事”“意”,对应的包括乡野景观和生产工具的要素如乡土植物、石头、竹、木、陶、瓦、生活器物等;当地流传的地方习俗、风水观念、历史古建、民间典故等;物境、意境、情境如地方精神、乡土意境等[7]。这些是乡土景观小品设计的灵感来源之一,是设计的非物质性材料,当外化成设计语言的时候,需要有实体的承载。具体选用的材料除了竹、木、瓦等原生态的传统材料外,现代材料也需要合理使用。现代材料具有结实耐用、生产量化的特点,能够表达独特的事物和情感,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结合使用,会产生在肌理、质感、色泽方面的差异和对比,给人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8]。水墨大埝的景观小品在材料上的选用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既有乡村的古朴气息,又有规划设计后的现代风格(图4)。

4.水墨大埝的景观小品

如生产工具石磨制作的景观小品,选用的是乡土之“物”,没有经过任何的艺术加工,把石磨随意放置在宅旁绿地中,显得粗犷而有野趣,乡土风格浓厚。村中核心景点之一的黎营古井,养育了村中的代代人,具有典故,是乡土之“事”的选用。在保护时保留其原有古井的面貌,加上木质顶棚,让古井免受霜露侵袭。制作材料上选用传统的木、石,作为历史传承类的景观小品,符合当地特色。一组废物利用性质的自行车小品,是根据水墨大埝青奥自行车文化的规划定位,利用废旧的自行车结合盆栽花卉的放置,金属制的材料具有现代的动感气息,让人感觉别具一格。废旧车轮和标志牌的结合,保留车轮可以转动的特性,十分具有趣味性;现代材料与传统材料结合的小品,现代金属制成的拖车具有光滑坚硬的质感,里面栽植花卉的陶罐具有粗糙的古朴气息,两者的对比和反差让人眼前一亮。

2.2.3 尺度

景观小品设计中的尺度感也很重要,用来表达人们基于视觉和感受上关于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除了功能型景观小品在使用上的人性化尺度,还有景观性小品的观赏性尺度也要满足使用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给使用者带来视觉的美感和使用的便利。水墨大埝中小品设计的尺度上仍有缺陷。休憩类设施的间隔尺度没有保持每100 m甚至更小的距离设置一处。核心景区中游客较多的儿童活动区和运动区,除了行走就是站立着聊天和观望(图5),没有可以坐下休息的地方,游客较少的车行道和散步道上反而设置了许多座椅。沿途的垃圾桶尺寸经过测量为30×40×70 cm,没有达到合理的80~110 cm的高度。对于人体尺度而言,即使是微小的差距,也会造成使用上的不舒适。景观性小品的高度与视距有一定的关系。以雕塑来说,人们观赏户外雕塑的视距一般保持在竖向高度的2~3倍,这种尺度下人既可以看到雕塑的整体还可以看到雕塑的周边环境;当视距为竖向高度的1~1.5倍时,人们看清整体的同时还可看清细部[9]。所以景观性小品应以竖向高度为依据,并根据设计师的意图设立观赏范围,达到人眼观赏的最佳距离。景区中的蝴蝶雕塑(图6)是被设置在蝴蝶展示馆门口场地的角落处,没有考虑到人的观赏距离,导致本该是一处标志性景观的小品却没有被许多游客注意到。

3 基于景观视觉质量的乡村景观小品设计理念

5.水墨大埝活动场地

6.景观小品蝴蝶雕塑

乡村的整体景观风貌较自然原始,游人的主要活动基本在户外环境中进行,以户外运动、自然风景观赏和游憩为主。景观小品作为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的公共设施,除了满足游人和居民的基本使用要求外,还应具有较高的视觉质量,突出乡村的人文特色。

3.1 色彩敏感且舒适,与乡村环境协调

色彩心理学指出,暖色调能促进人的心情轻松愉悦,而冷色调给人平静或者忧郁之感。当人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时,心理活动也随之改变,从而影响对色彩的感知。乡村风景具有宁静淳朴的特点,故景观小品色彩的搭配要冷暖色调协调,讲究对比和统一,给人以轻松舒适的心理感受。在乡村的户外环境中,作为具有引导性或者标志性的景观小品,其色彩应与周围环境色彩有对比关系,例如饱和度和明度较高的黄色、橙色、红色等的应用,可以发挥突出主体、方便游人快速辨识的作用;而作为休憩类空间的景观小品,其色彩应与周围环境对比相对显弱,以融合统一为主。

3.2 材料运用突出场地特色

乡村景观小品应以乡土材料运用为主,例如利用木、陶、瓦、生产农具等,组合搭配出具有农业生产生活气息的景观小品。乡村的人文典故也可以作为小品的应用材料,例如乡村中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雕塑或历史遗迹,可以直观地展示乡村的地域文化。

3.3 尺度舒适宜人

户外场所中,景观小品的尺度及分布直接影响到游人的观赏体验。户外标识系统、景墙、雕塑等尺寸应符合正常人的观赏视线高度,一般来说,亚洲人的视线高度为1.5 m,有效观察空间高度为0.6~2.1 m,具有观赏性质的小品高度应在此范围内。户外休憩类设施例如坐凳、亭廊等,其分布间距应在100 m内,并且高度和宽度等尺寸应符合人体工学。在儿童活动场地,休憩设施的摆放需要考虑家长对孩子的监护,根据人的心理安全距离为3 m进行相关设施的设置。

4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景观小品的色彩搭配与应用应符合环境的基本功能,突出乡村自然休闲的氛围,给人带来轻松舒适的直观心理感受。材料的选取应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特别是质感较为粗糙、质朴的材料,更能突出乡村景观的自然气息。景观小品的尺度应符合人体工学以及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给人舒适的使用感受。基于景观视觉质量的乡村景观小品设计研究,将景观小品的审美价值与功能价值相结合,对未来乡村景观小品的设计中具有重要影响。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小品水墨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水墨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泼尽水墨是生平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