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衔接探究

2020-01-09 09:09勾东海于忠武杜永关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政中职高职

勾东海,于忠武,杜永关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天津 300162;天津市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4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引领中国经济迈上中高端,实现制造强国梦想,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这一历史重任无疑需要职业院校承担起来,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创新和改革,培养出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作为职业院校,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职业素养的培养、家国情怀的培育、爱国爱党的践行更为重要。因此,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中高职衔接这一国家教育战略而言,如何做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既满足本阶段学生思政教育的需要,又能做到中高职两个阶段的有序有效衔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了所有职教人的面前。

一、中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衔接的重要意义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过程中,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需要社会、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都必须形成的共识。作为职业院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时代新人,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核心的职业素养、浓厚的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有担当的职业院校必须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将思政课定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为重要的课程。这一论断再次肯定了思政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为和核心意义。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对于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表述,指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高职扩招100万、建立中高职融通机制、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等政策和措施。作为高职重要生源地的中职,能否为高职输送品学兼优的优质生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水平和状态。因此,进行中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衔接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同时,加强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中高职教学模式衔接,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也对于中高职意义重大。中职可以借助于高职的优势,强化对考生及家长的吸引力,从而扩大自己招生的质量和数量;高职也可以通过与对口中职的充分协作,加大教学的衔接和管理的互通,不断提升中职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既保证了自己的招生数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的三二分段、春考学生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职业教育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对于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要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到进行中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衔接的深远意义。

然而,目前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思政课的现状却不尽人意,由于受传统观念、客观现实和现代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思政课教育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堂氛围差,教学效果不佳等。 这显然不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远离了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核心的职业素养、浓厚的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就目前而言,这种现象在中高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目前中高职教育在思政课程的教学创新和改革上不够深入,在课程体系建设、校本教材建设、综合管理模式、课程评价体系、课外实践组织等方面仍然存在重复、脱节现象,与“立德树人”,“能力递进”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因此,职业院校有序推进中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衔接的研究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前中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现状及相互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上存在的共性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尽管中高职思政课得到了师生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教学效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依旧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存在差距,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对于学生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于学生就业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充分;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虽然多媒体信息化手段能够普遍应用,但总体上课堂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思政课缺乏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缺乏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热情;思政课内容过于照本宣科,存在一本教材一个学期的普遍现象,内容单一;思政课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未能体现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而且思政课的评价与学生的德育表现以及德育活动的成绩没有挂钩等。

(二)中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生升入高职的主要途径包括上五年一贯制或者三二分段模式的中职班级以及中职毕业当年参加天津市春考,所以,如何进行有效的中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衔接,需要从这样的中职办学模式班级入手进行研究和实践。

1. 人才培养方案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各中职学校的三二分段办学模式,是严格按照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组织教学的,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上级的组织下,由中职和对口高职共同研究制定。在已有的方案中,对于思政课如何进行有效衔接几乎没有涉及,而且在对口升学考试中也没有体现对于思政课的重视,而对于中职阶段的思政课成绩,高职阶段是否认可也没有做出规定。这种现状不利于加强中职学生对于思政课的重视以及实现中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延续性。同样,目前的春季高考,虽然加入了体现一定比例的思政课内容的综合考核,但同样没有在中高职思政课有效衔接上有更加明确和具体的措施。

2. 教学目标层次性不强

在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中高职两个阶段存在着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文化基础、年龄特征和身心状况的差异的问题。 中职阶段的三二分段学生或者春考班学生,虽然整体素质要好于一般中专班的学生,但相对于高中学生而言, 他们普遍存在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知识水平比较欠缺、学习热情积极性缺乏、身心成熟度不高等问题。 而这些学生在中职阶段没有接受到更有效的思政教育,因而在这些短板方面进步不够,在升入高职之后依旧不同程度地存在。 面对这样的现状,一味强调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按部就班地将所有的知识灌输给他们,按照高中或者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去要求他们,势必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更为突出的是,在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也缺乏连贯性和层次性的体现,从而使两个阶段的思政课教学不能形成循序渐进、能力递进的效果。一方面,把思政课程的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等同起来; 另一方面,目标构成中认知类、情感类课程目标较多,技能类、应用类的课程目标比较少, 且没有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将这些课程目标在中高职阶段进行区分设定。

3. 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中高职思政课程的内容没有彻底摆脱学科教学模式,依然是过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过于侧重理论性而忽略实践性,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没有能够充分尊重职教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同时,从衔接的角度而言,中高职思政课程的内容存在着诸如重复、脱节、缺失等现象,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中高职思政课程内容在衔接上应该突出“基础共享、紧贴实际、循序渐进、能力递增”的效果,高职的思政课程是对中职思政课程的巩固、发展和提升,是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育和思政能力的提高。而实际上,中高职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没有形成连贯和系统的体系,教材之间缺乏合理的过渡,教材内容重复、断裂、过于拔高,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无法实现应有的培养的目标。

4. 教学评价缺乏互通互认和连贯

中高职思政课程的评价模式都存在注重结果忽略过程、注重理论忽略实践、注重课程忽略活动的问题,这样的评价模式注定不会真正起到客观和积极引领的作用。而在中高职衔接机制的确立上,现有评价模式更是很难起到促进中高职思政课程衔接顺畅进行的目的,没有将中职和高职阶段学生的思政素养和成绩有效融合,缺乏学分或成绩互认机制,没有将升学考试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等。

三、中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其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缺乏系统科学的顶层规划。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自身,缺乏对于中高职思政课程有效衔接的重视和措施。尽管目前存在着三二分段的办学模式以及春季高考的选拔升学模式,但是在三二分段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春季高考考试模式的确定中,没有针对思政课程中高职衔接的具体举措。

其二,缺乏能够与国情紧密契合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引进了不少国外的职教课程理论,如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德国的双元制、北美的 CBE等课程模式, 然而这些理论是在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模式下产生的,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适合的地方。

其三,政府和社会层面缺少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制度保障。 不同阶段教学模式的有效衔接,需要国家和政府层面的良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需要社会尤其是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比如有了制度保障,可以实现中高职思政课之间的学分互认,可以使思政素养和思政课成绩作为学生进入企业就业的重要依据等。

其四,中高职院校之间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 目前存在的三二分段模式和春考班模式,都是中高职衔接的有效尝试,但是存在的问题很多,无论是衔接的力度还是深度都有差距; 尤其是在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衔接上,这两种办学模式都没有深入涉及。 更为突出的是,作为衔接落实主体的思政教师队伍,缺乏相关方面的培训和引导, 也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这些都是学校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的结果。

四、中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衔接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党委领导,建立中高职院校间的合作机制,在组织和制度上建立联动模式,加强沟通与协作

加强党委对于思政课程的全面领导,建立学校层面的思政工作委员会,对全校的思政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全面领导, 对于思政课教学要从党建的高度加以引导和督促;强化教学系部党支部对于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引领和把关,对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督促,对于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谋划等;确定职能部门以及相关人员总体负责衔接工作的具体开展,要制定工作制度,明确职责,编制计划,开展工作;教研部门、教学部门要彼此建立联动机制,采取诸如研讨会、教研会、公开课、联合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模式衔接的探讨、研究、摸索和实践工作。

(二)加强中高职思政课程目标的衔接,以三二分段培养方案为突破口,尝试进行中高职思政课程目标的衔接

同为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是侧重于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但是因为学历上的差距,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必须要体现出差距,要能够体现出“能力递进”这一根本目标。 在制定中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职业成长规律,坚持思想政治培育和职业素养培育相结合的原则,本着循序渐进、相互沟通、科学规划的原则,制定统一的中高职思政课程目标。 结合目前中高职实施的思政课教学计划,中职阶段应该侧重于对职业和职业道德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对未来职业发展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符合自身实际的规划; 要熟知并掌握中国历史和新中国史的核心内容; 对于心理、哲学、法律以及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要掌握最核心的知识点,并明确是为高职的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高职阶段的学习要紧密联系中职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对于中职阶段学习内容的回顾,要在中职学习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高职生的身心实际,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深入学习;同时,在中职阶段全面掌握中国历史和新中国史的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

(三)加强中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以三二分段班级、春考班级为试点,尝试编写适合适用的校本教材

针对中高职思政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的重复、脱节等现象,在现有执行的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在遵循上级下发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核心的进行保留、重复和过时的予以去除或者淡化、增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依据“能力递进”的教学目标原则,遵循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将知识、能力、情感等要素联系起来,将升学与就业融合起来,在充分尊重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构建中高职思政课程模块教学体系,编写实验教材。 教材分为中职部分和高职部分两册,中职部分突出基础性,高职部分突出能力性和思想性。 中职部分将目前中职执行的教材内容,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重新编排,将心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部分作为重点并突出实践环节; 将哲学、法律、经济内容进行提炼,保留核心与基础,作为高职深入学习的基础; 丰富教学内容,融入中国历史和新中国史的内容。 高职部分保留目前执行的教材内容,在相关模块前增加与讲授内容对应的中职部分知识提示。

(四)加强中高职思政课程评价的衔接,以三二分段培养方案为突破口,尝试进行中高职思政课程评价体系的衔接

可以尝试将中职阶段相应模块的学年成绩作为高职阶段对应模块学年成绩的一个部分,将中职阶段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德育比赛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作为三二分段学生升学时的加分项目或者作为升入高职后思政课程的学年加分项目。同时,在中高职阶段的德育课程评价,要尝试进行“以结果为中心”的传统目标取向评价模式转向“以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发展取向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告别传统单一的试卷考试方式,考核的内容要从课堂知识延伸到德育比赛、学生日常遵规守纪情况、校内实训课综合表现等内容;考核的主体要从单一的教师延伸到班主任、实训教室、宿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

上述内容主要探讨的是中高职思政课程在衔接方面的问题和一些宏观的应对措施。解决中高职思政课本身以及衔接上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尤其是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上,要加大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统帅、思想引领、能力提升以及制度激励。在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上,需要紧扣时代脉搏,充分融入新思想新理念新内容,引入最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

总之,实现中高职思政课程的有效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院校的共同努力,更关键的是我们全体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不懈创新和实践。

猜你喜欢
思政中职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